台生搶西進! 建中生嘆:臺灣的大學沒有培養自我能力

「臺灣的大學沒有培養自我能力」建中生西進點破:為何台生都搶去港陸(圖/記者楊雅琳攝)

▲香港學生籌辦絲路營隊,帶兩岸學生奔走,全由一人包辦。(圖/少女凱倫)

文/少女凱倫

今年考上香港城市科技大學的林煜哲,拿的是全額獎學金,對於未來這條路,他在高二就已經做過研究、參與大學博覽會,很清楚知道自己的目標。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他說當時和台大學生聊過天,覺得學長姊的能力沒有到達自己的期望,像他們說他們在大一大二的書單,他早已讀過了,包含經濟學、股票、市場,因此讓他覺得台灣的大學,沒有培養屬於個人獨特的能力,才會選擇到香港,開拓視野。

很多像林煜哲的頂尖高校生,都是抱持著這樣的想法,親自走一趟香港,發現香港學校比較重視實用技術而非理論,個性較為現實,比台灣更積極活躍更勇敢追自己要的東西,但台灣學生就像乖乖牌,並非不敢爭取,但相較起來就顯得退縮。

根據《今周刊》採訪統計,近五年高中生申請海外大學的人數,已超過五成,光是今年指考放榜,建中有120位應屆畢業生將出國讀書,其中香港大學 13人,香港科技大學 15人,香港城市大學多達23人,包含大陸、北京、上海 總共77人,占了出國讀書總數64%,就連北一女跟附中也有相同情況,北一女到香港和大陸讀書學生,總共27名占比48%,附中 總計24人赴港陸占比55%,而且這數字在前年都是掛零。

或許有許多人會問說,香港的物價高,學費高,沒錢怎麼去念書呢?但為了吸引大量優秀人才,兩岸三地的大學早已預備了各種應變措施,包括:學雜費減免及全額獎學金等優渥補助,讓台灣學生過去,除了免負擔學校費用之外,還能有生活費可以在當地過活,這就是搶頂尖人才的決心。

這些優惠,對於那些家中沒有足夠金錢支持孩子去念書的家庭,是實實在在的培養,然而,香港大陸學生及生活環境,真的跟台灣差很多嗎?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香港大陸的學生積極活躍,勇於追求生命中想要的事物

對於台灣學生來說,因為習慣聽命於父母輩,做決定參考別人意見,選填志願參考師長意見,從小到大,台灣對我們的的教育就是好好讀書,找一份工作,對我們而言,職場就侷限在台灣,不是國際化,因此兩岸學生個性與環境差異,恐怕是最難適應的地方。

不少港陸生唸書或是社團活動上都非常積極努力,上課要搶第一排座位,下課也要圍著老師狂問問題,我有位在北京清華交換過的朋友說,晚上九點自修教室總是滿滿的,而且是從開學第一天就是如此,並非期中、期末才這樣。

除此之外,在社團活動上,大二學生就會開始自己辦活動,但這個活動跟台灣學生所認知的系學會迎新、晚會等等小型活動不同,而是國際交流的活動。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沿著絲路參訪活動,都是由大二生規劃。

一位清大學生和我分享,他到大陸交流時,沿著絲路參訪14天,全程的住宿,旅遊行程,還有豐富的交流活動,全部都是一個是蘭州大學二年級學生安排規劃。

這個活動一共將近有六十個學生參加,全是來自十幾所大學,個性、環境都不同,包含住宿、交通、景點安排,全都由他管理安排,沒有任何bug,讓人非常吃驚,這位台灣已經夠優秀的清大學生,就反過來檢討自己,「到底過得是怎樣的大學生活」。

▲出去走走,才知道自己有多麼不足。

建中生說,在香港大陸校園內,國際學生的面孔比較多樣,尤其是香港,算是金融重鎮,許多來自歐美的學生,會到此做短期或長期的學術交流研討。

因此,選擇到香港讀書,遠比留在台灣認識不同國籍人士的機會來的多,另外是企業實習,台灣的實習通常都是在大二升大三的暑假,很多實習缺都是讓你跟在旁邊「看看就好」,不然就是跑腿買便當,根本不會有企業讓你真正從執行企劃當中去學習、去成長,因此這樣的實習根本就完全無用。

像我自己研究所時期的媒體實習,真的就是覺得在浪費時間,50個學生同時擠在一個部門實習,完全沒有進步與成長的空間,也沒有好好跟一個前輩學習的機會,因為每天、每周輪調部門,根本只是走馬看花,到現在這段實習,除了讓我肯定我不會回到這間企業之外,完全沒有任何幫助。

但是大陸或香港的企業實習是很不同的,他們能夠直接到企業內部執行大項目,像最近有一篇很紅的大陸企業實習文章,就說他被分配到的任務,是舉辦150名實習生的迎新,就他跟另外一個夥伴,這是不太可能發生在台灣的,但是大陸跟香港就是放手讓你去做。

職場環境面,大陸利用高薪招攬各界人才,因此更多學生會願意前往香港大陸發展,不僅資金足夠,也很願意花錢在人才身上,這樣的機會,對於大多數有志向的高中生,就是一個好跳板,因此,有機會前往香港大陸的學生,理所當然會願意抓緊這樣的機會。

少女凱倫/ETtoday專欄作家

分享職場、人生觀點,看更多請到粉絲團少女凱倫,或網站https://karenyang.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