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總是說實話? 不會說謊會讓社交變得更困難?

圖文/志祺七七

我們在任何時候都應該說實話嗎?有人認為說謊是不對的事,但也有人認為有時候說點小謊並沒有關係。Youtube頻道『圖文不符x志祺七七』近日對於這個議題在影片中進行了討論。

曾有學者指出,說謊是小孩認知發展正常的一個指標,那些比較早開始說謊、以及懂得如何說謊的小孩,反而能夠正常發展。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加拿大的心理學家李康(Kang Lee)就指出,說謊這項能力跟走路、說話一樣對小孩的發展很重要。根據李康的統計,兩歲的小孩約 30% 開始會說謊欺騙父母,三歲時有 50% 會說謊,四歲之後有 80% 能夠成功欺騙他人。

▲▼較早開始說謊的小孩,反而能夠正常發展。(圖/翻攝自志祺七七Youtube)

▲較早開始說謊的小孩,反而能夠正常發展。(圖/翻攝自志祺七七Youtube)

而那些不會說謊的小孩,在未來比較容易遭遇一些問題。例如他們會變得更愛說謊、但是也很容易被拆穿,而這會讓他們的社交變得更困難,而且也比較容易缺乏社交常識、導致發展上的異常。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是等到我們越長越大,大家基本上還是會同意誠實是個美德。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因為說謊而感到愧疚、對對方感到抱歉。但我們必須承認,有時候確實需要說一些謊,那這樣就得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什麼情況下說謊才是正確的?」

著名的英國哲學家邊沁(Jeremy Bentham)的道德理論被歸類在「效益主義」的一種,而根據他的主張,我們要判斷一個行為的道德對錯,關鍵是在於這個行為的結果能不能為人們帶來最大幸福。

▲邊沁認為道德正確的行為就是能為眾人、為整體社會帶來最大幸福的行為。(圖/翻攝自志祺七七Youtube)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他認為道德的最高原則是追求幸福的最大化,意思就是要讓整體的快樂大於痛苦。而幸福的計算在理論上也很簡單,就是純粹用快樂跟痛苦來衡量,當快樂越多就是越幸福、痛苦越多就是越不幸福。不過邊沁的效益主義並不是一種自私的功利主義,因為他主張我們應該同時考量他人的幸福,而且我們在計算每個人的幸福指數時不能有所偏袒、要一視同仁。

而如果從邊沁這種觀點來看,我們可以發現說謊有時候會是正確的行為。舉個例子。假設今天你的好友結婚了,而她問大家說今天她穿這件婚紗好不好看,這時大家都說非常漂亮,但只有你真心覺得超爆醜,那麼你應該對她說實話嗎?

▲ 根據邊沁的效益主義,說謊並不見得都是錯的。(圖/翻攝自志祺七七Youtube)

根據效益主義的觀點,這時候說謊有可能就是正確的! 這時你說個小謊、為她好好讚美一番,不僅能讓她獲得更大的幸福、不會讓場面變得尷尬,你自己實際上也沒什麼損失。但如果這時你堅持說實話,可能就會讓她感到不開心、破壞你們之間的感情,還會讓整個場面變得很僵。從這樣來看,因為這時候說謊可以為大家帶來更大的幸福,所以說謊就會是一件正確的行為。

不過呢,如果對於說謊這件事總是感到不安、或者多多少少還是覺得不應該,那這樣一來,當我們面臨說實話反而會造成更多傷害、或是變得非常白目的狀況時,又應該怎麼辦呢?

▲誤導性真話不是說謊,它一樣屬於真話的一種。(圖/翻攝自志祺七七Youtube)

當代著名的哲學教授桑德爾(Michael Sandel)就提供了一個解法。他指出,或許我們還可以思考一個作法,那就是改說一些「誤導性的真話」。根據桑德爾的分析,誤導性真話跟善意的謊言是有差別的,因為善意的謊言就是說謊,但誤導性真話不是說謊,它一樣屬於真話的一種,所以「說誤導性真話」就意味著自己仍然有遵守「不說謊」這個道德要求。

總結來說,根據邊沁的效益主義,說謊並不見得都是錯的。而如果你還是不願意說謊,或許你可以試試看誤導性的真話,這可能讓你一邊保持誠實、一邊做人處事也變得更圓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