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航罷工怎麼看? 一次搞懂所有跟罷工有關的法律問題!

圖文/志祺七七

回顧今年春節,最大條的事情就是華航機師的罷工事件,由於選在運量最龐大的過年期間,有許多旅客的行程因此大受影響,所以這件事又再度引起全台注目。

▲▼勞方的機師工會提出五點訴求。(圖/志祺七七Youtube頻道)

▲勞方的機師工會提出五點訴求。(圖/志祺七七Youtube頻道)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這次行動中,屬於勞方的機師工會提出包含改善飛安、工作權、人事制度、工會權益、薪資條件等五點訴求,但卻因為許多複雜的因素,到現在演變成勞資雙方的輿論大戰,連帶衍伸出許多不同的爭議。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勞資爭議處理法》第5條的定義,「罷工」指的是勞工「暫時」拒絕提供勞務的行為。和一般翹班不同的是,罷工通常是勞工用來跟僱主爭取勞動權益的一種手段,它是受到法律保障的。

根據大法官釋字第 373 號解釋,基於《憲法》有保障人民集會結社的權利,且政府應保障勞工權益,所以各職業「都可以」組織工會。如果勞資雙方無法達成協議,可由工會介入處理,若協調又無效的話,就可以依照法定的程序宣告罷工,以尋求解決。也就是說,勞工的罷工權,其實是受憲法保障的人民基本權利。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談到「勞資關係」的時候,「工會」一直是最困擾大家的一個名詞,而且常常會跟另一個「公會」搞混。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個公會是公司的公,顧名思義它主要由同一行業的公司行號、也就是「法人」為單位來組成,主要目的是要保障僱主和整體產業的利益,透過串聯的力量去推展、營造產業的形象,並且跟政府爭取推動相關政策、法令措施等。

至於今天要談的「工作的工」的這個工會,則是由勞工、也就是「自然人」為單位來組成,首要任務是爭取勞工的權益。根據《工會法》,目前有分成「企業工會、職業工會、產業工會」三種類型。三種至少都要「30人」以上才能組成,差別在於會員資格的範圍不同。

「企業工會」由同一個公司、工廠或事業體系的勞工所組成,舉例來說,「中華航空企業工會」就是由華航公司內的勞工所組成的企業工會。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職業工會」由具有「相關職業技能」的勞工所組成,他們不一定是要在同一間公司,但通常會有相同的職業,法律限定他們必須以同一個縣市為組織區域。例如這次發起罷工的「桃園市機師職業工會」,就是屬於職業工會。

這邊要特別指出的是,因為機師職業工會的會員是以地區來囊括,所以除了華航之外,當然也會包含其他航空公司的機師。目前機師職業工會的李信燕理事長雖然不是華航的員工,但由於她是合法委任的理事長,所以由她來跟華航談判,並沒有任何法律上的問題。

至於「產業工會」則是由相關產業內的勞工所組成,他們可以跨越不同的公司,也不一定要是同樣的職業才能共組。像著名的「桃園市產業總工會」,即是由桃園市內89個不同的工會所組成的聯合產業工會。

而不管是哪一種類型的工會,同樣都受法律保障。以這次為例,因為華航有一半以上的機師都加入機師職業工會,所以機師職業工會當然也具備發動罷工的權利,不管哪一種工會,在法律上所要走的程序,都是一樣的。

▲在台灣若要構成一個合法的罷工,至少需要經過5道門檻。(圖/志祺七七Youtube頻道)

根據《勞資爭議處理法》,在台灣若要構成一個合法的罷工,至少需要經過5道門檻:
1.必須先要有工會
2.不是屬於被禁止罷工的行業
3.若有勞資爭議,必須先經過工會內部會員「表決通過」,才能以工會的名義向地方勞動局申請「調解」
4.如果調解失敗的話,就會進入下一個階段
5.經工會成員以「直接」且「不記名」的方式投票,「全體過半」數同意才能罷工


台灣目前的工會普及率僅有6%,所以光是第一道門檻,就已經非常難達成,如果要跑完後續的程序,差不多也要兩三個月的時間。

以這次來說,機師工會早在去年8月就已經跑完這些程序,當時他們以逼近98%的得票率通過決議要罷工,但也沒有立即行使這個權利,偏偏目前台灣法律也沒有規定「罷工需要提前預告」,所以這次行動是完全合法的。

其實,早在在2016年華航空服員罷工事件之後,勞動部就曾討論過「預告期」是否要入法的問題。雖然有些國家確實有明文規定要預告,但他們並不像台灣一樣還要先經過這麼多複雜的程序。在實務上來說,光是跑這些程序的時間,其實就已經具備了「預告」的效果。

在合法罷工期間,僱主可依法不支薪,但不能片面對員工解僱、降職、減薪,也不能對當事人請求經濟損失賠償。

▲罷工後可能導致勞工後續的工作或求職生涯,蒙上黑影。(圖/志祺七七Youtube頻道)

如果僱主違法解雇參加罷工的人,在法律上,他們只要被處以30萬元以下的罰鍰。但對於勞工來說,罷工期間不只沒錢賺,甚至可能還會因此直接失去工作,就算走法律程序,也要先熬過動輒數年的纏訟過程,確定勝訴後才能拿回應有的資遣費。更不用說,罷工期間他可能會被列入黑名單裡,貼上「難搞」、「貪心」之類的標籤,導致後續的工作或求職生涯,蒙上黑影。

志祺七七認為,雙方在這部分的攻防上,像是疲勞航班的認定、各國航空公司的派遣標準等等,其實都存在非常大的資訊落差。再加上目前雙方還在持續協商的階段,提出的方案版本也一直調整,所以像各種正反意見的觀點和訴求,可能還需要等事情比較確定之後才能整理、定論。

除了訴求內容之外,另一個影響社會大眾是否願意支持罷工的關鍵,就是「提前預告」的爭議了。從前面的討論可知,機師工會本身並沒有「提前預告要罷工」的法律責任,但從結果看來,這種「犧牲別人權益來換取自己談判籌碼」的手段,確實讓他們的訴求失焦,甚至遭受輿論抨擊。

反對的人認為,光是這樣的手段,就已經讓整個抗爭行為失去正當性了,如果大家不爽就要罷工,那整個國家的生產力就會像法國一樣,越來越低,甚至引發黃背心運動。

這就是罷工和社會運動最兩難的地方,雖然激烈的手段的確會造成別人的不便,甚至引來強烈的社會抨擊,但換一個角度想,如果不透過這樣的手段,可能這些議題就完全不會被主流媒體和社會大眾看見,也就很難引發後續的討論。


其實去年機師工會就已經透過各種管道爭取權益,也確定取得合法罷工權,但半年多來,相關議題都沒有躍上主流版面。在這段期間,如果資方能主動跟消費者告知公司可能會面臨罷工的問題,或主動協助處理換票事宜,其實旅客的損失同樣也能有效減低。


此外,從數據和實務上來看,台灣的勞權還是普遍弱勢的,在雙方的經濟、權力地位都有明顯差距的情形下,別說是罷工,一般員工想要跟老闆爭取自己的權益,真的都非常非常不容易

假設真的走到罷工這一步,那種劍拔奴張的氣氛和輿論壓力,恐怕也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相對來說,像機師這種高薪的勞工,反而比較能負擔罷工失敗的風險,透過這樣衝撞的過程,也有助於大家逐步培養勞權的意識,甚至建立更完善的法律。

志祺七七認為,不管是社會運動還是罷工,都是一個溝通的過程,工會成員間要尋求共識、勞資雙方要尋求共識、社會大眾之間也要尋求共識。

▲社會大眾也應該試著拋開「支持或反對」的二元框架,回到雙方的訴求來尋求共識。(圖/志祺七七Youtube頻道)

以台灣來說,關於勞資爭議的處理經驗,大家都還算是位在起步的階段,不只政府、企業、勞工需要學習去處理,面對這樣的爭議,社會大眾也應該試著拋開「支持或反對」的二元框架,回到雙方的訴求來尋求共識。

因為每一個爭議的背後,都包含了許多不同的解讀角度,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而是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場,就會有不同的考量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其實立法的精神,是為了保障勞工最低限度的權益,在合法的情況底下,勞資雙方都有權用各種方式去爭取對他們有利的訴求。
無論如何,這次的罷工行動都具有非常指標性的意義,至於最後的結果會如何,就讓我們一起看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