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祺七七/你有去過嗎? 台灣的老街和彩繪村竟然都長得差不多?



圖文/志祺七七

提到台灣的觀光景點,大家對「老街」和「彩繪村」通常都蠻有印象。但經常有網友批評「只要有紅磚頭、屋頂有巴洛克山牆就可以說是老街;社區外牆隨便加上彩繪就可以變成彩繪村,但這些景點其實都長得都差不多。」

網友的批評是否合理,大家有自己的評斷。但我們似乎不能否認,網友的評論背後反應,這些景點可能有些問題存在。

▲▼             。(圖/圖文不符x志祺七七Youtube)


▲歷史建築要素。(圖/圖文不符x志祺七七Youtube)

精準來說,老街是「歷史建築群」。在文化資產保存法的定義中,歷史建築是指歷史事件所定著或具有歷史性、地方性、特殊性之文化、藝術價值,應予保存之建造物及附屬設施。

如此看來,每個老街都有各自的歷史、應該長得不太一樣,但為什麼還會被批評很像是「連鎖經營」呢?

一、老街「缺乏明確定位」。很多老街都能看見臭豆腐、烤香腸這些小吃,老街之間的差異性不大。如果老街缺乏明確定位,那商店很容易跟老街本身的特色脫節,獨特性可能就會被掩蓋掉。

二、我們可能看不懂老街的差異在哪。這點可能跟我們的歷史教育有些關聯。台灣的歷史教育多半還是為考試制度服務,而且也常因為政權轉換而刪改架構。這導致我們也許知道怎麼通過考試,但在朝令夕改之下可能會不太理解自己的歷史文化源頭,看著老建築卻不知道意義、看不出差異,也就更難有共鳴。

而這幾年越來越多的彩繪村,為什麼也都長得很像?

台灣最早的彩繪村,是台中的彩虹眷村。在2008年時,眷村內一位叫做黃永阜的老爺爺知道眷村房子即將被拆除,便決定畫些東西紀念。沒想到黃爺爺豔麗大膽的彩繪風格大受民眾歡迎,附近學校的教授和學生們跟市政府協商後,決定將這些眷村保留下來,如今彩虹眷村已經是熱門打卡景點。

看起來彩虹眷村算是成功的社區活化案例,但為什麼其他陸續出現的彩繪村會被批評「長得很像」呢?主要原因可能在於「類似的元素重複出現在太多地方」。例如光是漫畫「航海王」這個主題,就「曾經」同時出現在桃園楊梅裕成路、苗栗南庄、台中西區林森路、彰化田尾海豐村,至少四個地方。

但換個角度來看,台灣的老街和彩繪村這些景點大多因為人口外移、地方年齡結構老化,格外需要讓社區往「地方文化產業」發展,進而自給自足,也就是走向「文化商品化」。但是文化在「商品化」過程中,其實是「文化獨立」和「文化商品化」兩個相反的立場在拉扯。



▲文化與商品化之衝突。(圖/圖文不符x志祺七七Youtube)

在這兩種立場的拉鋸之下,政府和地方商家經營觀光景點也是各種辛苦。對政府來說,盡全力保存文化資產,為地區留下完整歷史記憶是重要職責,但這跟地方文化產業發展,往往抵觸。

也因此,對於政府來說,要順利推動保存計畫同時顧及地方發展,確實有一定的難度。而對商店經營者來說,去考據地方歷史,融入到販售產品或是彩繪牆中,甚至規劃行銷活動,對經營者來說也是額外成本,但他們的經營規模較小,不見得能夠負荷。能用盡量低的成本先讓錢潮、人潮穩定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