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讀大學卻獲得「碩士學歷」!「電梯開錯門」讓他意外踏進人生交叉點

▲▼電梯。(圖/免費圖庫pxhere)
▲因為電梯開錯門,讓他意外跳過大學,獲得碩士學歷⋯。(示意圖/免費圖庫pxhere)

文/張力中
摘自/《
張力中的孤獨力

有些人生轉折,始於一場意想不到的意外——寫在進入職場之前:我沒讀過大學,卻有碩士學歷,因為電梯開錯了門。

說到孤獨,令你聯想到什麼:負面、消極,還是一齣悲劇?事實上,孤獨只是一種情緒,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孤獨不因你而孤獨,那是你認為孤獨令你感到孤獨。更甚,孤獨並不只為你所理解的那一種詮釋方法,多數人都沒能覺察,僅當它是一種自溺的意境,或耽美的囈語。

職場,是具備某種定向功能的概念場域,狹義來說,它就是一個辦公場所,裡面的組成,是人。身在其中的人,受到這個場域的規範而遵循。簡言之:職場,是有意識性的大型集體活動,制約你從眾,你付出心力,它付出報酬的捐輸關係,這是大多數人的刻板認知。長年迄今,且你渾然不自覺地依循。但今天,當你讀到這段話時,它是一把鑰匙,現在,就解開你刻板印象的枷鎖,職場從不是你想像的那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誠如本章標題所言,我認為,職場是一個超大型實驗場,充滿太多新意與可能,我希望你此刻開始,甩開從眾隊伍心態,用全新視角審視職場,帶著孤獨奮起。對我而言,職場裡的孤獨,是種修煉與內省。孤獨是一具精神性網篩,那從外界四面八方而來的訊息,經過孤獨的篩漏,沉澱下來的,都成為澄澈的洞悉。孤獨幫助你為思想建立新秩序與判讀機制,透析職場的各種現狀、危機與荒謬。終究,你異於常人,思想,也役於常人之上。所以,我們先意識到職場中懷著孤獨的必要,修煉,然後,產生了孤獨力。

多數人身處於傳統定義的職場裡,為想保有一份工作,風險趨避、享受安逸、榮辱不顧、懼於改變,更害怕改變後未知的風險;於是,把寶貴的職涯決定權,雙手交奉職場,唯唯諾諾,由它主宰。有天,當不再受到眷顧時,最終只得淪落至慘笑,這故事多有所見,其實,我們何須如此?

正式進入本書主題前,我有個故事想告訴你。有些人生轉折,總始於一場孤獨的念想,終於放手一搏的自我擊破。必須由你親手解決上一秒的自己,你才有下一秒新生的開始。

▲電梯(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電梯開錯門,卻因此踏進人生轉折。(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電梯開錯門,我一腳踏進人生交叉點

場景出現在臺中舊城區的干城車站,站前氣氛浮躁瀰漫。周邊客運站騎樓內,擠滿準備離開或是剛抵達的川流人潮。一如往常的週末,我在附近小吃攤隨便打發午餐後,隨著補習班人群,蹣跚魚貫地往補習班走去,在車站附近的深巷內。

那年我剛退伍,只有二專學歷,拿著當兵兩年存下的薪餉,報名了插班大學轉學考試,開始為期一年的重考生活。被安放到這種體制常模,就像是倒進雞蛋糕模子裡的麵粉糊,想像著加熱一會兒,「喀」的一聲,倒出來的雞蛋糕,三個二十元,熱呼呼的,各個長得一模一樣。

「啊,這是什麼人生。」午餐過後,雙手插袋獨自步行的我,常如此自問。補習生活裡,我沒有與任何人交好,學伴、友情什麼的我都覺得麻煩,索性省略這些關係,決計獨來獨往。而某個尋常下午,來了一個不尋常轉機。當時補習班樓層安排是這樣的:一樓是報名櫃檯,二樓是研究所教室,三樓是插班大學教室。「叮」一聲步出電梯後,我走了幾步,查覺到異狀,發現四周場景不太一樣,看到指標,這裡是研究所的樓層,原來我走錯了。正想扭頭轉身上樓時,發現張貼各種文件的布告欄,紙頭黃的紅的綠的,我好奇走近。

一份文件吸引了我的目光,上頭載明「退伍後只要有一年工作經驗,專科畢業生可用同等學歷報考研究所」。讀到這裡,我全身一陣寒顫,不確定這種感覺,是一種人生即將產生重大變化的預感,還只是單純尿急。我冷靜走向行政櫃檯,買下這份簡章。櫃檯工讀生沒見過我,直追問我是哪個班級的,我沒理會她。直到晚間下課,回家後我將自己關進房間,認真地將簡章逐句讀完。

我蒐集情報,得出幾項要點:商學研究所考試科目,與插大轉學考雷同,經濟學、統計學、管理學等,差異只在難度而已,多數是考古題。除統計學外,大多是自由發揮的申論題。加上時間差,如果研究所成績不理想,還有轉學考這條後路。得出這些結論後,不知為何,我燃起希望與莫名鬥志,也不知哪來的自信。

於是,我安靜地完成了五間研究所報考,沒與任何人討論。在當時,知情的人一定會想辦法勸退我,叫我安分地把插班大學考好就好,不要浪費報名費、不要東想西想,你是考不上的。但是,如果眼前有那麼一點機會,為何不嘗試?一想到當我萌生這念頭後,在毫無作為之下,又要殘酷地打消它,回到那個轉學考的龐大隊伍,實在太痛苦了,所以我決定冒險放手一搏。

我著魔似地奮起,每日大量做考古題。然而,事情沒這麼簡單,大學都沒讀過的我,怎能夠克服研究所考題?這些題目對我而言,相對高深與艱澀。就在大量填鴨考古數月之後,隔年,考試如期登場。結果很欣慰地,那年所有出題教授,也都奮起了︱考古題幾乎一題也沒出!各間都是全新考題,唯一不變的,是依舊的艱澀難解。我硬著頭皮,南北奔波,將所有考試考完。

研究所考試分兩階段:第一階段是筆試,筆試成績通過後,才是第二階段口試。綜合兩項成績之後,才公告正取或是備取。很遺憾,隨著時間推進,每間放榜的筆試都沒通過,成績差強人意,心裡各種煎熬。直到一星期後,最後一間私立大學研究所捎來通知:我筆試通過,可順利進到第二階段口試。

我鬆了口氣,轉學考參考書也都甩到一邊了,滿心等待口試那天到來。每天輕快地敷臉、練習口條,大量閱讀時事,聽ICRT以防英文口試。當滿懷欣喜地去口試時,迎接我的,竟又是一場打擊。

「你只是專科生,怎麼會想來考研究所?」

口試教授有三位,分別安排在三間會議室。第一場不過不失,很快結束。第二場,是位女性口試教授,她沉著臉,看了看我的資料,帶點輕蔑嘲笑的語氣質問我:「你只是一個專科生,大學也沒讀過,有能力面對研究所課程嗎?是不是有些好高騖遠?要不先從插班大學讀起,對你可能比較好。」她冷峻地質問,讓我有點自卑,我感受到挫敗,最後,在空氣有些尷尬的情況下,她簡單打發我離開,結束第二場口試。

接著第三場,口試教授滿臉笑意面試我,我逐一回答提問,他頻頻滿意點頭,直到口試結束前,他才看到我的學歷。與第二場口試時的女教授不同,他眼睛一亮:「你只是專科生?怎麼會想來考研究所啊?真少見,好厲害喔!」我被他的開朗情緒觸動,儘管心中寬慰,但仍笑不出來。只覺得這段時間以來,孤獨而努力的心意,似乎被認可了,當下有點想哭。清晰記得那天,我顫抖地說:「老師,我想讓人生有些改變,我很努力,也盡力了。」

當下我真的已耗盡心力,再給不出更多。也做好最壞打算,準備回歸插大轉學考的隊伍,只是仍在做最後消極哀傷的頑強抵抗。教授愣了一下,沒說什麼,滿臉笑意地低下頭,打完分數,就請我離開。幾週後,我獲得備取第二十三的資格,沒希望了。我不知道為何要這樣折磨自己。

然而,經歷一番忐忑的遞補等待,奇蹟般地,我錄取了。

就這樣,我成為沒讀過大學,只有專科學歷的跳級碩士新生。放榜後某天下午,我回到補習班,當時與一位經濟學老師滿談得來,我想與他簡單道別。等在教室門外,聽著課堂內裡麥克風迴聲嗡嗡作響,心情有點恍惚。下課時間,我走進階梯教室後的教師桌,對他說:「老師,我考上研究所了。」一開始老師還搞不太清楚,我將這幾個月的經歷告訴了他。聽完之後,他瞪大眼睛,忽然開懷地笑了出來,並從座位上跳起來,對著在教室裡休息的同學們大聲拍手:「同學們,這位同學用專科同等學歷,跳級考上研究所,非常厲害,你們轉學考也要繼續加油啊。」

一時之間,在場所有人像是隔著長河,全擠在河的另一岸,不可置信怔怔望向我。而我,已成功涉水過岸,全身濕淋淋,狼狽獨自望向他們。原以為自己可能只是插大轉學考模子的雞蛋糕,現在竟變成賣價稍微好些︵但也濕軟軟︶的章魚燒了。如果沒有數月前那個瘋狂決定,我現在仍與他們一樣焦急與迷茫。沒想到我這樣一個無賴,也能有如此奢侈的時刻。

離開補習班,每個教室窗格,透出燈火通明。第一次,我感受到孤獨,像是把火炬,沉靜又明亮,無聲引導我,與人群反方向,脫隊孤身前行。

感謝當時忍受孤獨、踽踽獨行的自己

在那之後的十年,我已是承億文旅集團品牌長,當年,承億文旅剛轉型全國品牌,準備大舉找點擴張。某日週末,我下午接到房仲電話,表示舊干城車站前有棟大樓想出租,詢問有無興趣接手,我與同事應允開車前往。一到現場,沒想到竟是當年的那間補習班。我站在廢棄殘破、停業許久的大樓前,只覺百感交集。離開前,我彷彿看到當年的自己,同樣的週末午後,百無聊賴地,低著頭雙手插口袋,走回補習班,與我擦肩而過。我低聲謝過,那時他忍受孤獨,踽踽獨行。

孤獨不是負面詞,也不是選擇孤獨的人,就比較高尚。孤獨是身在常凡世間的一種入世修煉,是一種降噪與內化的過程,孤獨,從來都是自己的事情,與他人無關。孤獨成一種境界,會感到從容無比,沒有什麼比你自己,更了然於心。

兩年後,我順利拿到碩士學位,奔赴職場。那年,我二十六歲。

孤獨力初級修煉 第一課
●第一步: 停止安全感的過度攝取,開始培養本位感的孤獨。孤獨,才是恆常的本質與驅力。我知道這不容易,但你必須有一個開始。
●第二步: 在什麼都還沒有的時候,當下能相信的,只有你與你自己而已。
●第三步: 堅信萬事皆有可能,然後,越孤獨,你的其他感官就會越發敏銳。試著感受一下。

▲▼方舟文化出版《張力中的孤獨力: 孤獨,讓學習與思考更有威力》(圖/方舟文化提供)

★本文摘自方舟文化出版《張力中的孤獨力: 孤獨,讓學習與思考更有威力》,作者張力中,沒讀過大學,卻有碩士學歷;26歲初出社會,擔任廣告業務搶下全台中所有大戶訂單;服侍過點子特多的餐飲集團董事長,34歲擔任承億文旅集團品牌長,打造台灣文創旅店品牌,事業攀上顛峰之際,突然又被北京挖角,翻篇勇闖新的境地。

「唯有孤獨,才能讓學習與思考更有威力。人在體制內,思想在體制外,便能遠離刻板、拒絕從眾。」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