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送員之死:地下經濟的蓬勃來自監管成本的規避

▲近日有外送員遇到警方攻堅的誇張情節。(圖/翻攝自Facebook/爆廢公社)

●作者/蕪菁雜誌

近期外送員之死,讓台灣社會對新興產業的勞動條件多了些許的關注。大家是否想過這些新興產業崛起的成因,以及其背後的商業邏輯,更甚者,為何新興產業總是引起舊有產業的極大反彈?而一般民眾卻又非常歡迎這些新服務的誕生?

地下經濟的蓬勃來自於監管成本的規避

大家出國習慣使用的訂房平台airbnb,與多年前台灣興起的民宿有異曲同工之妙:房屋擁有者釋出閒置的空間,提供短期出租的功能賺取額外報酬,而旅行者可以用便宜的價格,讓自己得到高cp值的享受。這麼兩全其美的方法,正填補了消費者需求的空洞,那麼何以airbnb 去年在日本受到大力的整頓,過去台灣也端出了民宿管理辦法,來限制這些創新行業呢?

這些更有效率的交易,為何能提供CP值更高於舊有業者的服務呢?

▲訂房平台Airbnb一度在台盛行,但接連發生的治安事件引起廣大民眾憂心。(圖/pixabay)

這個便宜又方便的交易流程,房東多出額外的被動收入、房客能得到便宜房源,是個把交易成本外部化的過程:消防安檢、保險、員工勞健保、員工教育福利等等,這些傳統飯店業者所面臨的外部成本,恰恰是新興產業成本優化之處。

房東與房客的雙贏策略,是因為避開了法規的監管成本。

新興產業與舊有業者在資本市場的競爭落差

使用過uber與傳統叫車app的消費者,心裡一定很有感觸,其中使用者體驗有很大的落差,而這樣的競爭落差,正是來自於資本市場對新興業者所提供的助力:uber上市共融資800億美元、Airbnb 截至目前融資44億美元、已經泡沫破裂的共享單車摩拜也融資了100億人民幣。

資本市場的力量,讓這些新興產業能夠雇用最好的員工,一口氣就把服務做到位,甚至補貼用戶,你所使用的服務,從口袋掏錢的不是你,掏錢請你的是資本市場。

而傳統玩家在這過程中始終都是挨打居多,很多消費者會簡化問題,罵舊業者做的爛才會被淘汰,好好把服務做好,價格更便宜不就能生存了。

事實上這正是忽略了舊產業在資本市場的弱勢,同時忽視了我們所享受良好的服務,其實是資本市場幫忙買單的結果。

類地下經濟的新產業,已在人類歷史存在已久

為何我們開頭,便以地下經濟描述這些新興產業呢?如果大家對經濟起飛的年代還有印象,有個叫做「標會仔」的地下金融,可以讓熟識的一群人,活絡彼此之間的資金,簡化借貸的流程(簡化徵信與擔保品認證),借款人又能獲得比銀行更高的利息,整個借貸過程的擔保品,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大大降低借貸流程的成本,唯一的缺點是:借款人得自負風險。

這類補充實體經濟不足的經濟活動,事實上已在人類社會存在已久,並非科技時代的專屬。

而今天的外送員、平台業者、餐飲業者、消費者也選了一條讓彼此利益極大化的解決方案,其中的風險,是否供應鏈裡的各個角色都有能力承擔呢?

▼外送平台業者主張其與外送員是基於承攬契約關係,勞動部則定義兩者為雇傭關係,令人一頭霧水。(圖/記者呂佳賢攝)

誰該為風險買單?

降低監管成本,來達到經濟資源的最佳使用,是人類有經濟活動以來便須面臨的課題,餐飲外送降低的成本,會讓餐廳不再受限於翻桌率,房屋短租降低了旅行的成本,將使得旅行人數大增,都能最大程度的釋放經濟的能量。

然而沒有人知道,司機或房東是不是變態、外送員會不會發生車禍,這些機率極低的事件,又值得我們花多大的力氣來監管?放棄監管就得小心誰是那個倒霉鬼。

外部成本該由誰買單

熟悉共享經濟就會知道,目前檯面上:uber、Lyft、摩拜單車、OFO截至目前都還未能創造正的現金流,股價也從高點下跌30-50%不等,而加州也開始對這些打零工的工人提供勞動保護:失業、病假、最低工資...等等。

外送員的勞動保護成本,對平台業者將是一大負擔,背後的資本是否願意為此買單將是一大問題,如果不願意,與各國政府抗爭亦是一筆不小開支,而消費者必會從中喪失優質的服務。

其中最可能的倒霉鬼外送員,是否願意為了每月4-10萬收入付出風險,可能是職業災害,也可能是生命。將是外送員不可迴避的課題。

每月4-10萬的收入,能否永久持續,取決於資本市場與平台業者的長期現金流量,這個開放的議題,只要人類持續有經濟活動,將是永遠無法迴避的課題。

熱門點閱》

►「餐飲外送平台」應有具體管理機制

►勞動孤兒的悲歡 被剝削的外送員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蕪菁雜誌」粉絲專頁。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台,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