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癌年輕化「10年患病人數翻倍」 當心7大風險因子

子宮內膜癌年輕化「10年患病人數翻倍」 當心7大風險因子

出處/康健雜誌

文/張曉卉

圖/pixabay

一般人熟知的女性癌是子宮頸癌和卵巢癌,殊不知子宮內膜癌已經悄悄篡位,高踞女人好發癌症第6名,成為人數最多的婦癌,更且有年輕化趨勢。打開手機計算一下妳的BMI,如果體重超標,減重是預防內膜癌重點。如果月經總是滴滴答答沒完沒了,不要拖,儘快就醫檢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新婚的吳小姐32歲,161公分,體重90公斤,最近幾年的月經一直不規則,出血斷斷續續,經常拖個7、8天,停止後不到兩週又開始出血,因為想懷孕生子去看婦產科,化驗出來竟然是子宮內膜癌。

台灣跟上全球趨勢,子宮內膜癌年輕化


過去婦產科醫師會說,子宮內膜癌好發在停經後婦女,僅約5%子宮內膜癌發生在40歲年輕女性,最近幾年卻發現有年輕化趨勢,愈來愈多案例像吳小姐這樣,年紀輕輕還沒當媽媽就發現得子宮內膜癌。

爬梳過國健署癌症登記年報發現,2016年得子宮內膜癌的新病人,40歲已經上升到8%;如果把40~44歲也納入,則再上升到16%,顯示子宮內膜正一步步危害年輕女性。

「子宮內膜癌年輕化趨勢,不是只有台灣,全世界都是這樣,」林口長庚副院長、婦癌研究中心負責人賴瓊慧接受《康健》專訪說,子宮內膜癌近幾年增加速度很快,已經超越卵巢癌和子宮頸癌,變成人數最多的婦癌。

根據國健署癌症癌症登記報告,2016年3大婦癌新病人數:

1.子宮內膜癌 2,341人

2.子宮頸癌 1,485人

3.卵巢癌 1,434人

再檢視癌症登記報告,子宮內膜癌的發生率,竟然增加1倍,從2007年的1,165例,到2016年的2,341例,並在2010年出現黃金交叉,子宮內膜癌排名正式超越子宮頸癌,增幅驚人。

(製圖:盧亞屏)


子宮內膜癌7大風險因子


賴瓊慧舉出容易得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因子:

●肥胖

●沒有生育

●長期沒有排卵的月經

●糖尿病

●太晚停經

●更年期使用荷爾蒙療法,沒有充分使用黃體素

●乳癌病人服用泰莫西芬(Tamoxifen)

肥胖致癌風險提高,第一名就是子宮內膜癌


林口長庚生殖醫學科教授王馨世在《親愛的荷小姐》書中,細細說明肥胖對婦女的健康傷害,身體質量指數(BMI)與罹患癌症的風險成正比,肥胖引起的十大癌症,第一名就是子宮內膜癌,相較於BMI正常的婦女,體重超標肥胖的女性罹癌風險大增62%,是第二名膽囊癌31%高一倍。

許多可能的機制可以說明肥胖為何會增加發生癌症的風險:

●脂肪組織會製造過多的雌激素,高濃度的雌激素會刺激子宮內膜生長,長期下來會造成子宮內膜過度增生和子宮內膜癌。

●脂肪組織會刺激身體產生胰島素抗性,比較容易激發癌細胞的生長。

●肥胖的人經常處於慢性發炎狀態,會增加致癌的風險。

●肥胖會導致「免疫反應減弱」、及「氧化壓力增加」,這些情況會降低殺死癌細胞的能力,也會增加癌細胞的生長。

月經滴滴答答要小心是子宮內膜癌警訊


絕大多數女性應該不知道自己的月經有沒有排卵,對月經亂來,成天提心吊膽,衛生棉不離身的困擾卻很熟悉,有些女性甚至習慣麻痺,錯過早期發現癌症的時機。

賴瓊慧提醒,子宮內膜癌最大警訊是「異常出血」,「年輕育齡女性,如果月經週期混亂,太快來、太慢來、滴滴答答很多天,來了又來,持續超過3個月;已經停經的婦女突然出血,就是不正常。任何子宮不正常的出血都應該找婦產科醫師評估,以免延誤病情。」

預防子宮內膜癌,胖女生請減重


子宮內膜癌和體重密切相關,想預防這個虎視眈眈的婦癌,第一步先計算看看自己的BMI,可在康健網站輸入身高體重〈點此連結測量BMI身體質量指數〉,立刻有答案。

或者打開手機裡的計算機,用你的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兩次,就可得出BMI。

例如:張小姐體重55公斤,除以身高1.61公尺,再除以1.61公尺,即可得出BMI=21.2

(製表:康健編輯部)

延伸閱讀:

與癌共處,尋找癌後第二人生,更多癌友故事、生活解方,盡在《康健》最新頻道「抗癌生活行動」

子宮肌瘤患者什麼不能吃? 營養師有6大提醒

避免子宮、卵巢生病 3種食物要少吃

避免乳房、子宮、卵巢惡性疾病 女性應掌握睡眠3要點

環境荷爾蒙恐誘發子宮內膜癌、乳癌... 生活中最常接觸的是這3種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