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大嬰吃「蔬菜泥副食品」肉毒桿菌中毒 4大感染形式一次看懂!

▲嬰兒的哭鬧聲經常造成旅客困擾。(示意圖/達志影像)

▲4月大嬰吃「蔬菜泥副食品」肉毒桿菌中毒,4大感染形式一次看懂!(圖/示意圖,非文中當事嬰/達志影像)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疾管署今(7)日公佈自2007年肉毒桿菌列為法定傳染病後,年紀最小的中毒案例,為北部4個月大男嬰,6月23日因便秘、食慾變差,並出現心跳加速、肢體無力及眼皮下垂等症狀,於糞便出檢出肉毒桿菌B型陽性。食藥署表示,肉毒桿菌主要有4種感染形式,1歲以下嬰兒應腸胃道免疫尚未發育完全,在食用副食品上,要特別注意。

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該名男嬰是吃家人自製,由白稀飯、胡蘿蔔泥、高麗菜泥製成的副食品,可能因為食材沒有洗淨,或連同果皮一起攪,殘留泥土上帶有肉毒桿菌孢子,下肚後經過一段時間,孢子逐漸成菌,並在腸道內產生毒素而致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嬰兒肉毒桿菌中毒,從2週至1歲均有可能發生,6個月內佔94%,中間值為13週。根據監測資料顯示,2015年至2019年國內共有8例肉毒桿菌中毒案例,發病年齡介於5個月至70多歲。2007年至今僅有一名67歲男性不幸死亡。

▲疾管署疫情週報。(圖/記者嚴云岑攝)

▲疾管署公佈今年首例肉毒桿菌中毒案例。(圖/記者嚴云岑攝)

食藥署表示,肉毒桿菌中毒分為腸道型(嬰兒型)、食因型(傳統型)、創傷型與其他型。人體腸道為一無氧環境,若攝入肉毒桿菌孢子,其在腸道中萌發並產生毒素,常發生於體弱、腸胃有疾病之患者或新生之嬰幼兒。

食因型則為為攝食遭肉毒桿菌污染之食品,如自行醃漬肉品,殺菌條件及儲存環境不當所引起。創傷型為大多為傷口維護不當,如沾染受到肉毒桿菌污染之灰塵、泥土所引起。此外,過去也有美容施打過量肉毒桿菌製劑,或使用非法之肉毒桿菌製劑引起中毒案例。

食藥署提醒,蜂蜜、土壤、灰塵、毛毯偶亦含有肉毒桿菌孢子,因一歲以下嬰兒腸道免疫尚未發育完全,應避免食用蜂蜜,以根莖類食材製作副食品時,也一定要將食材洗淨、削皮,並澈底加熱。林詠青表示,肉毒桿菌中毒初步都採支持性療法,肌肉麻痺症狀也會在毒素代謝後恢復,只有嚴重個案,才需要給予抗毒素治療。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