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物飲、四物湯不一樣「半數民眾不知」 中醫師一張表分辨差異

▲▼中醫師公會記者會談中醫醫療認知行為調查,四物湯,資料照。(圖/記者洪巧藍攝)

▲中醫師公會記者會談中醫醫療認知行為調查,中藥四物湯。(圖/記者洪巧藍攝)

記者洪巧藍/台北報導

聽到中醫可能常常想到長輩補身,但其實現在年輕人也很喜歡看中醫調理身體,對中藥的認知也有增長,但仍有易混淆的地方。根據中醫師公會公布最新調查顯示,有超過半數民眾分不清中藥「四物湯」與食品「四物飲」的差異,恐怕成為新食安危機。

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日前公布與康健雜誌合作「中醫醫療認知與行為」網路調查,於2020年4月針對針對1112名民眾進行問卷,結果發現,有近八成的人一年之內看過中醫,且有3成是每個月至少看一次中醫的「中醫粉」,進一步分析其中30到39歲最多(41%),其他還有20到29歲(36.2%)及40到49歲(36.5%),顯示年輕族群對中醫接受度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相關調查也針對中醫藥迷思進行釐清,「腎虛並非指腎功能不好」過去2012年曾經調查有5成民眾認知錯誤,但這次調查僅有2成受訪者弄錯;而市面常見的四物飲與中藥使用的四物湯不同,卻有54%民眾搞不清。

台灣中醫藥品質醫學會理事長張景堯指出,四物湯和四物飲雖然同樣使用當歸、芍藥、熟地和川芎四種藥材,但四物湯是直接以藥材煮成湯劑,無添加物,具補血調經功效,屬於藥品需有醫師處方,受醫藥法規範;四物飲則是藥材萃取物,常添加冰糖、結蘭膠、檸檬酸等,屬於加工食品,受食品法規範。

▲▼中醫師公會記者會談中醫醫療認知行為調查,四物飲、四物湯差異。(圖/中醫師公會提供)

▲中醫師公會公布四物飲、四物湯差異。(圖/中醫師公會提供)

張景堯指出,四物飲披著中藥的外衣,卻列為食品,恐怕讓民眾藥品食品分不清,若「把食品當藥品吃傷荷包,藥品當食品則傷身體」;藥品管理相對嚴格、嚴謹許多,但食品則不然,健康食品可於一定範圍使用緩解等字眼,部份產品甚至宣稱可以天天吃,可能讓民眾誤解混淆,然而四物飲裡面中藥萃取物並未標示含量,民眾並不清楚自己吃了多少劑量,陷入未知風險。

張景堯建議,政府應該對此類產品進行規範,甚至著手修改相關標示原則。至於四物湯屬於中藥,如果要飲用還是應該透過中醫診斷處方比較安全,如果本身為血虛、貧血症狀者使用會有改善效果,至於其他體質者使用則不一定。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