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人都有隱藏性暴力傾向!專家曝3大構成動機 冷漠社會影響大

▲▼殺人犯淺內心動機。(圖/Hello醫師提供)

圖、文:Hello醫師/黎佳燊
醫學審稿:賴建翰

我們偶爾會在新聞看到隨機傷人的報導,甚至無差別殺人事件也屢屢發生,而很多行兇者並非是重嫌犯,他們可能和你我一樣沒有任何犯案歷史,卻因為生活壓力、情感衝突等等原因,一氣之下竟能殺害素不相識的人。本文將剖析殺人時的大腦變化,以及引發殺機的原因,或許就如《我們與惡的距離》劇中,殺人犯的母親所言:「全天下沒有一個爸爸媽媽,要花一個 20 年去養一個殺人犯。」

罪惡感影響大腦活動

事實上,每個人都有隱藏性的暴力傾向,尤其容易在我們感覺到生命受到威脅時出現,它是一種危機處理反應;若當事人處於非常敏感的心理狀態,往往會讓情緒失控。你也許曾看過,有的人在極高的壓力下,毫無預警地就情緒大暴走;即使是看起來親切友善的好好先生,都會在受威脅刺激時,變得壓力和暴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腦部結構來看,傷人和殺人是會帶給行兇者罪惡感的。根據澳洲莫納什大學(Monash University)心理學系所的研究,當人在動畫中模擬軍人殺平民時,腦部的眼眶額葉皮質(Orbitofrontal cortex,或稱前額葉基底區)和頂顳葉交界處(Temporoparietal junction)的活動會因為罪惡感出現而變得活躍。

此外,腦部的梭狀回(Fusiform gyrus)和舌回(Lingual gyrus)一樣會在殺人時變得活躍,兩者的差別在於,模擬殺平民的時候,梭狀回較為活躍,由於此部位負責臉部辨識,因此我們可以理解成受測者在殺害平民時,大腦也在分析受害者們的表情,也就是帶有「人性」在執行殺戮的過程;舌回則主要負責空間推理,當殺害對象為敵對軍人時,這個部位會特別活躍,可推斷在殺害敵對軍人時,大腦可能更傾向認為這屬於合理的行為。

雖然軍人與心理病態者的殺人動機並不一樣;但兩者在執行殺人行為時,同樣都會運用到上面所提的腦部區域。研究告訴我們,殺人時的大腦活動和道德觀互相纏繞影響,如果我們對此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可能有助預防犯罪,心理學家和犯罪學家也許能事先發現並阻止可能有謀殺動機的人。

成為殺人犯 3 大原因

與其將罪全都怪在殺人犯身上,或許我們該思考的,是什麼造成他們走向這條毀滅性的道路,根據英國獨立教育慈善機構犯罪與司法研究中心(Centre for Crime and Justice Studies)的資料,連環殺人事件是過去約 400~500 年間出現的行為現象,且按照歷史的觀察,此行為可能和人類邁入現代社會有密切關係。

舉例來說,當一個人在每天的生活及競爭中不斷被否定和拒絕,他或許就會把心中的憤怒和不平向他人發洩,涉入自我設限(Self-handicapping)的行為,輕則藥物濫用與自殘,重則可能選擇自殺,甚至殺人。

沒有人生來就想傷人或殺人,多關心身邊的朋友,或許你就可以避免下一起殺人事件的發生。以下舉出三個誘發殺機的可能原因:

1.冷漠關係的社會:科技先進化與人潮遷移,為各個地區帶來更多的新面孔,加上網路的匿名言論,人與人的相處也比以往更冷淡,甚至鄰居之間也不會有任何交集。因為互不認識,猜疑和不信任更容易挑起爭端,悄悄將殺人惡念植入心中。

2.大眾媒體與名人效應:媒體非常有利於資訊傳播,但同時也是把雙面刃,像是隔三差五的殺人新聞,甚至是對連環謀殺案的系列報導,都可能會讓閱聽人將「殺人」視為一件稀鬆平常或甚至是可以「做」的,再加上現代社會想出名、爆紅的人如過江之鯽,有時候媒體對於重大謀殺案的報導,讓犯罪者的曝光率甚至可跟明星相比,這不免會讓某些人為了想「出人頭地」,享受成名的感覺而殺人。

3.邊緣化的社會:一個受邊緣化的社會,意味著其社會階級的差異性很大,階級高的鄙視階級低的,甚至不把對方當做人看。此思想雖已過時並逐漸淘汰,但在貧富差距很大的社會中,它仍是存在的,而殺人犯亦會把這等人當做殺害目標,因為他們知道,即使對方死了,也不會有人會為此悼念。

Hello 醫師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