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須盡早注意「夏科氏足」 醫師:減少截肢風險!

▲成大醫院骨科部創傷及腕關節專科柯伯彥醫師表示,糖尿病患須盡早注意「夏科氏足」,否則持續惡化,造成截肢風險,不得不慎。(圖/記者林悅翻攝,下同 )

▲成大醫院骨科部創傷及腕關節專科柯伯彥醫師表示,糖尿病患須盡早注意「夏科氏足」,否則持續惡化,造成截肢風險,不得不慎。(圖/記者林悅翻攝,下同 )

記者林悅/台南報導

70歲患有糖尿病多年的王伯伯跌倒後左足疼痛,除左踝外觀腫脹外,X光檢查發現內外踝線性骨折,但王伯伯穿石膏月餘,因不適而自行拆除,後續左踝持續變形,內踝骨性結構從皮膚迸出,傷口遲遲無法癒合,經成大醫院動左踝矯正切骨及融合手術,術後4個月關節順利融合,可使用助行器行走,免除截肢風險。

成大醫院骨科部創傷及腕關節專科柯伯彥醫師表示,針對王伯伯的病情,安排了左踝矯正切骨及融合手術,內踝傷口因踝關節矯正後壓力減少許多,可直接縫合,術後4週完全癒合,術後4個月關節順利融合,幸好免除了截肢的風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柯伯彥醫師說,王伯伯的內外踝線性骨折,會發展到足踝變形合併因骨性結構壓力造成的無法癒合傷口,其真正的原因是讓骨科醫師聞之色變的「夏科氏足」。夏科氏足對於合併足踝骨折的影響,是病患在行走時感受不到疼痛,即使骨折進一步移位時也無任何不舒服,因此會輕忽患肢的保護,等病患意識到事態嚴重時,往往足踝已變形嚴重,且合併骨性結構裸露的巨大傷口,就是像王伯伯這樣的案例。

糖尿病患因週邊神經病變,最先影響的是較細的神經;在足部,其對腳底板翹起(背屈)及外翻肌肉群的影響,遠比腳底板踩下(蹠屈)及內翻的肌肉群還來得大,結果造成足踝肌肉張力不平均,病患行走時會因腳底板翹起無力,而傾向以蹠屈且腳跟無法接觸地面的垂足方式來步行。

柯伯彥醫師指出,以這樣的步態行走,一般足底感覺正常者,會因前足底板壓力增加而不適,進而調整步態。但罹患夏科氏足的病患並不會感到任何異常,久了便造成中足關節壓力增加,最後讓近端蹠骨、中足骨性結構崩解及鄰近關節破壞,進一步造成足部型態的變形;另外,夏科氏足病患因週邊自律神經病變,會讓血管擴張及收縮的功能不良,造成足部靜脈血鬱積引起足踝持續腫脹,而軟組織的腫脹也增加了傷口張力,阻礙傷口的癒合。

夏科氏足在臨床上分為零到三期,柯伯彥醫師強調:「最最最重要的是第零期!」,第零期:若糖尿病友發現足部有紅腫但,不覺得疼痛時,一定要盡早就醫,並持續追蹤足部的狀況。此時醫護人員會教育足部的護理,及適當保護下的肌力訓練。

第一期:破碎期,此時X光可見足部骨密度下降並有崩解的變化,此時若變形不厲害,可使用石膏或輔具保護,並須使用拐杖及依病況決定下肢負重程度,以避免進一步崩解及變形。此期因劇烈的發炎反應,病況進程非常迅速,到後期往往已有變形,需考慮後續複雜的治療。
第二期:融合期,此時發炎反應已減緩,X光可見骨吸收及癒合,但仍需持續石膏或輔具保護,使用拐杖。第三期:重建期,發炎反應消失,關節破壞停止,但因殘餘的變形常讓足底壓力不均而造成潰瘍,仍需長期的足部護理。若感染嚴重、變形厲害,肢體無法負重,就得考慮截肢,及穿著義肢,盡早恢復行走功能。

・完全不用擔心肌膚長痘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