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展望》藍弋丰/疫情將「流感化」 台灣需搶占市場先機

我們想讓你知道…若預見全球都將經濟正常化,台灣身為全球供應鏈中心,需要提前思考如何趁著這波正常化時期的大需求搶占市場,把防疫成果轉換為國家發展與產業轉型的大助力。

● 藍弋丰/專欄作家、台大醫學系畢業

台灣成功防堵疫情,成為全球唯一淨土,但國際上鮮少認為可以參考,甚至《紐約時報》還發表看起來酸溜溜的評論,不過,全球都可以質疑台灣經驗適不適用──畢竟台灣是個島國,入境管制比其他國家容易──唯獨紐約沒這個資格說話。

美東與歐洲如膠似漆 錯失防疫先機

一般認為台灣防疫成功最根本的關鍵,在於及早警覺,2020年1月25日就全面封堵中國入境。不過,其實美國川普總統也在台灣之後沒幾天,於2020年1月31日宣布COVID-19為美國國家公共衛生緊急事件,禁止過去14天內到過中國的外籍人士入境,美國人則需強制隔離14天。美國的警覺也沒有晚台灣多少,怎會一發不可收拾呢?這是因為疫情已經先傳往歐洲。

事實上,台灣最初對歐洲旅客也掉以輕心,但不幸也幸運的是,台灣畢竟往來歐洲航班較少,所以一波歐洲案例來襲,還能反應過來。

美國東岸(尤其紐約)與歐洲如膠似漆,往來極為密切,紐約成為疫情初期美國大破口,而紐約市防疫策略在一開始顧慮經濟而投鼠忌器、顛三倒四,諸多朝令夕改,基層無所適從,加上紐約市人口密集居住的特性,使得疫情大爆發,美國也就失去了如台灣般「拒敵於境外」的時機。

但也不難理解《紐約時報》特派記者的心情,面對全球疫情仍在擴大,各國又在考慮加強封鎖措施,紐約往年是跨年全球焦點,如今落寞不堪,台灣卻是表演照常、電影照看、餐廳照樣營業,101跨年照舊,真是羨煞歐美人士,難免就生出酸葡萄心態了,不免想聲稱「台灣還能鎖國多久?」但台灣進出口其實也照常,何來鎖國之說呢!

▲ 台灣防疫再登紐時。(圖/翻攝自紐約時報)

歷史回顧:大流行自動消失 因「減毒演化」傾向

雖然如此,台灣終究是個以商立國的貿易國家,全球疫情造成的經濟波動,最終仍會影響台灣,那麼,展望2021年,疫情到底會如何發展?

或許我們可樂觀看待,其實,以1918年流感的歷史經驗來看,1918年1月爆發,當時人類對病毒感染的知識與相關技術工具都不成熟,基本上無計可施,連病毒株都沒有辨認出來,但到1920年12月,大流行就自動消失了。

這很可能是因為所有的疾病都會有的「減毒演化」傾向所造成,尤其流感與COVID-19都屬於RNA病毒,突變較快,散播的過程中很快產生很多不同突變,其中有的突變成重症率致死率高,感染者很快死亡或住院被隔離,於是無法傳播,有的突變成症狀輕,感染著可以活著且在外活動,一直散播病毒,於是傳播更多。

在這樣的「天擇」下,病毒會往感染力增強,但毒性較弱的方向演化,以利於本身的散播。

新冠病毒有「減毒演化」趨勢

COVID-19似乎也已經出現這樣的情況,最初在武漢爆發時,致死率讓人相當害怕,傳播到歐洲的初期,在義大利造成許多小村的老人一口氣全都榮歸主懷,棺材供不應求。

然而,如今疫情爆發中心的中國,已經敢於以武漢大型跨年活動「大外宣」;而義大利也發現,如今感染的老人,大多活蹦亂跳,跟初期一感染就病危大有不同。

很明顯的,病毒有減毒演化的趨勢,即使傳出英國變種病毒,但各國擔憂的是變種病毒的感染力更強,重症率並沒有增加。

▲ 武漢舉辦2021跨年夜。圖為江漢關博物館前的跨年場景。(圖/路透)

世界疫情趨勢:COVID-19致死率普遍下降

事實上,各國都發現COVID-19致死率有下降的現象,在英國,根據NHS資料,儘管染疫總人數一直增加,住進加護病房的人數,卻從2020年3月第4月初的高峰一路下滑,而住進加護病房病人的死亡率,也從3月底4月初的高達3成,降至1成以下。

美國、法國、德國、比利時、荷蘭、丹麥、芬蘭,甚至深受疫情擴散苦惱的日本,都明顯觀察到致死率下降,先進國家中唯一致死率上升的只有澳洲。

而且不僅先進國家發生這樣的現象,在印度,儘管全國統計數據凌亂難以參考,但就第一線醫護的觀察,2020年4月時住進加護病房的病患35%死亡,上呼吸器的病人有7成死亡,至2020年底,加護病房病患死亡率降至30%,呼吸器病人死亡率降至5成以下。

▲ 圖為離開車站的印度民眾,攝於孟買。(圖/路透)

紐約新冠肺炎死亡率降為1.4%

當然,粗估致死率可能有很大的偏差,尤其是第三世界國家,或是像美國這樣醫療昂貴,所以輕症病人不會就醫,也就不可能確診的國家,導致分母低估。

到底COVID-19致死率為何?以紐約市來說,抗體測試估計紐約有2成的人受過感染,再以額外死亡數(相較於前幾年平均數多出的死亡數)校正可能的死亡人數低估後,計算發現感染COVID-19的致死率,至2020年5月1日,大約為1.4%。

不論用何種方式計算,或是現場觀察的直覺感受,致死率下降都是貨真價實的,致死率的下降可能來自許多種原因:

首先,可能是年輕人受感染比例增加,而年輕人致死率較低,不過,即使是老人的致死率也一樣在下降,總體來說以美國而言致死率已經下降兩成。

其他可能原因,包括初期醫護人員手忙腳亂、缺乏應對經驗,以及可能過於大膽嘗試後來證明無效卻有害的療法等等,但是這些因素只能解釋初期,無法解釋致死率為何一直持續下降。

最好的解釋仍是:病毒一如理論,正在發生減毒演化

▲ 作者分析,法國新冠肺炎致死率比流感高三倍,係因患者較老。(圖/路透)

當疫情「流感化」 是否要封鎖經濟?

以目前的致死率,與流感比較,法國統計研究顯示,COVID-19的致死率約比流感高出3倍,但是這是因為COVID-19病人相較之下更老,原本就有的慢性疾病狀況也更多。經年齡調整後,COVID-19致死率大約為流感的2.82倍。住進加護病房的重症率,則為流感的2倍。

就這樣的數據來說,還不能將COVID-19稱之為「跟流感差不多」的疾病,但是,流感是已經演化到平衡狀態的老疾病,致死率大體上不會太變動,COVID-19是仍在減毒演化中的新疾病。

2021年,很可能觀察到的情況是,COVID-19的致死率繼續降低,從流感的3倍,降到2倍,甚至差不多,這時候,世界各國就要考慮:是不是為了一個跟流感差不多的疾病大驚小怪、封鎖經濟?

▲ 作者推測,當新冠肺炎「流感化」,不論疫苗效果如何,世界將宣布疫情終結。圖為北京西城區新冠肺炎疫苗接種。(圖/CFP)

當致死率降低 經濟將恢復運作

如今世界各國正在如火如荼的全面施打疫苗,世人最擔憂的是,疫苗到底有沒有效?

但是,若預期COVID-19在2021年很可能會減毒演化到「流感化」,那麼,不管疫苗有沒有效,全球對這個疾病的過度關注,以至於嚴重妨礙經濟的情況,都將逐漸消減。

最終在經濟壓力下,全球不論疫苗效果如何,都將宣布疫情終結,恢復經濟運作。當然,這不表示COVID-19沒有繼續傳播,只是死亡率降到大部分人可接受,不再在意了而已。

▲ 作者提醒,台灣身為全球供應鏈中心,需提前思考如何趁著這波正常化時期的大需求搶占市場。(圖/路透)

台灣如何利用防疫成果拼經濟?

2020年台灣的勝利在於全球大封鎖,台灣一切如常,經濟繼續成長。到2021年,不能再滿足於僅是防疫成功,若預見全球都將經濟正常化,台灣身為全球供應鏈中心,需要提前思考如何趁著這波正常化時期的大需求搶占市場,把防疫成果轉換為國家發展與產業轉型的大助力。若只顧沾沾自喜防疫,錯失時機,則有可能不僅沒能得到助力,還慘遭競爭對手打擊。

過去台灣人看中華隊打棒球,總是前六局虎虎生風,到第七局突然「凸槌」,第八局萎靡不振,第九局再起不能,這是台灣人心中的痛,2020年防疫也是打了前六局好球,希望台灣能「去中華化」,不要當過去的中華隊,在第七八局繼續維持,打到九局勝利,才是最終贏家。

(編按:2020年是令人難忘的一年,新冠肺炎蔓延全球,美國總統大選紛擾未休,台灣政壇也因開放美豬致朝野衝突不止。ETtoday雲論推出「回顧2020年,展望2021年」系列評論,帶著大家回顧高潮迭起的這一年。)

熱門點閱》

►  新加坡也有機師趴趴走 他們如何堵住防疫破口?(黃韻如、鄭如韻、賴育宏)

►  英國變種病毒更致命?「二張圖」解釋歐洲各國為何禁止英國航班

►  新冠疫苗能維持多久?輝瑞疫苗人體實驗當事人爆內幕

►  藍弋丰/醫材上限成「建議售價」 打死自費市場地方醫療將消失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藍弋丰專欄

藍弋丰專欄 藍弋丰

台大醫學系畢業,從事翻譯、圖文創作、業餘歷史研究,以及產業研究,主要關注生醫、能源,以及內容產業。現任台灣民眾黨顧問。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