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抗癌大進展!減輕副作用、提升標靶藥療效 首個研發成功案例

▲▼小分子抗癌藥物傳輸系統「DBPR115」獲美國FDA核准通過試驗中新藥(IND)申請,成為國內第一個本土研發抗癌藥物傳輸系統的具體成功案例。(圖/記者林育綾攝)

▲小分子抗癌藥物傳輸系統「DBPR115」獲美國FDA核准通過試驗中新藥(IND)申請,成為國內第一個本土研發抗癌藥物傳輸系統的具體成功案例。(圖/記者林育綾攝)

記者林育綾/台北報導

國內抗癌症藥物技術大進展!國家衛生研究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新藥研發團隊,在經濟部技術處科技專案支持下,研發小分子抗癌藥物傳輸系統「DBPR115」,能提升標靶藥療效、無副作用、穩定度高、反應性佳,獲美國FDA核准通過試驗中新藥(IND)申請,成為國內第一個本土研發抗癌藥物傳輸系統的具體成功案例。

國家衛生研究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張俊彥所長表示,DBPR115是目前「國內最好,在全球也屬於領先地位」的藥物。該藥運用具國際專利的技術,能有效地攜帶連結之藥物至腫瘤細胞,提升療效並降低副作用,適合國內以小分子藥物為主的產業特性,且為市場首見(first-in-class)新藥,與市售藥物CPT-11相比,僅需20%用藥量,即可達到數倍對大腸直腸、胰臟腫瘤生長之抑制效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國家衛生研究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鄒倫副研究員也分享,DBPR115經成功技轉並完成臨床前試驗後,於2020年12月15日向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提出試験中新藥(Investigational NewDrug,IND)申請,並順利於2021年1月15日獲美國FDA核准同意執行第一期臨床試驗,是國內第一個本土研發之抗癌藥物傳輸系統的具體成功案例。

該技術是本土首個以小分子擔任尊彈頭的標靶性抗癌化合物,其以小分子胺化合物結合市售的抗腫瘤藥物,達到傳遞並集中抗癌藥物至腫瘤組織的功能,增加腫瘤中抗癌藥物的濃度,提升藥效且降低副作用。小分子胺藥物傳輸系統除具備上述之特性外,還可增強所攜帶的藥物的辨識之信號,亦倍增傳輸系統找尋信號的能力,使治療效果更好。

相較於大分子的傳輸系統,小分子胺化合物製程穩定,且造成免疫反應的機率小,相對於生物製劑的優勢更多,限制條件更少。綜合以上優點,研發團隊於技術移轉後,共同推動研發成果産業化由廠商承接後續新藥開發工作。

開發新的藥物傳輸與辨識系統,是藥物研發領域中極重要的一部分,而成功地研發此藥物傳輸系統,不僅能有效應用於標靶抗癌藥物,也為藥物設計研發開闢新的途徑,為治療重症疾病帶來新的曙光。

國家衛生研究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在新藥研發擔任新藥探索之上游研發角色,並延續至中游發展。於新研發时程長且所需經費龐大,唯有運用優越的上游新藥研發經驗,才可持續推動、產出成果,協助國內建立完善的整體新藥發展體系。

該技術計畫於經濟部技術處補助計畫下執行,採新藥與類新藥的研發策略,利用整合性技術進行藥物開發,將可提供國內發展生技製藥產業的技術來源,更希望能透過具發展潛力的研究成果,與國內生技業,一同將本土研發之成果與產品推向國際。

目前DBPR115已完成全球17個主要抗癌症用藥市場的專利布局,已獲專利國家包括中國民國(台灣)、美國、新加坡、日本、中國、澳洲及俄羅斯。

►我們的美麗就用白紙黑字寫下來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