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姨怕烙賽拒出遊!腸躁症成「百萬國民病」 低腹敏飲食助改善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60多歲的陳阿姨(化名)長年飽受腹脹、腹瀉之苦,經常一吃完飯就難受,但解便後即緩解,因為長年忙於工作,均未積極處理,直到退休後想跟朋友出遊,一想到要坐超過2小時遊覽車就備感壓力,進而到醫院就診,在經過4至6周的治療後,大腸激躁症的症狀終於獲得改善。

肚子痛,胃痛,腸胃炎,腹痛。(圖/記者李佳蓉攝)

▲腹痛示意圖。(圖/示意圖/記者李佳蓉攝)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腸躁症狀為長期反覆或交替出現腹痛、腹脹、腹瀉、便秘等症狀,症狀嚴重者生活品質與工作效率均受影響。台灣盛行率約10至20%,約有數百萬人受腸躁症困擾。

台灣胃腸神經與蠕動學會理事長盧俊良指出,台灣腸躁症治療不佳的原因有三,分別為病人對疾病了解不足、國外新藥為引進,以及低腹敏飲食(Low FODMAP diet)推廣待加強。

▲▼ 低腹敏飲食   。(圖/記者嚴云岑攝)

▲台灣胃腸神經與蠕動學會理事長盧俊良。(圖/記者嚴云岑攝)

國際期刊研究指出,台灣腸躁症患者與無腸躁症患者相比,睡眠障礙情況高出2倍,缺席工作或學校的比例也高出2.5倍。盧俊良呼籲,患者除了藥物治療外,也可與營養師討論從飲食著手改善症狀。

台北榮總內視鏡中心主治醫師王彥博表示,腸躁症的治療已從單一科別進展到整合藥物治療,即便對於便秘型、腹瀉型與慢性便秘不同類型的腸躁症,都可以透過改變生活型態、精神心理治療與低腹敏飲食等多管齊下改善。

近年來國際間已多用低腹敏飲食治療腸躁症,2017年研究指出,西式飲食模式如高脂肪、高糖飲食等,與引發腸躁症息息相關。外國亦有研究指出,攝取過量的咖啡因、甜食、含糖飲料等會提高罹患腸躁症風險。

台北榮總營養師吳柏姍指出,澳洲蒙納許大學研究顯示,86%患者採行低腹敏飲食後,整體症狀獲得改善;亞洲改善率也有68%。在5大類食物中,秋葵、綠蔥、薑等,以及奇異果、鳳梨、糙米、藜麥以及夏威夷豆、黑巧克力等都屬低腹敏飲食,患者可以漸進式替換改善症狀。

▼世界腸躁症日衛教記者會。(圖/記者嚴云岑攝)

▲▼ 低腹敏飲食   。(圖/記者嚴云岑攝)

關鍵字: 腸躁症 低腹敏飲食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