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銅牌比銀牌更開心?「心理學之父」揭原因 照片臉部分析更明顯

▲▼桌球混雙頒獎。(圖/路透)

▲銀牌得主通常看起來沒有銅牌開心。(圖/路透)

記者林育綾/綜合報導

東京奧運讓舉國熱血沸騰,不過眼尖的觀眾可能會發現,除了拿金牌的選手喜悅溢於言表之外,奪得銅牌的選手明明成績落後銀牌,卻往往看起來比銀牌更開心。而這個微妙心理在100多年前就有心理學家談到,如今也有許多研究分析這個現象。

「美國心理學之父」之稱的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在1892年寫的書籍《心理學原理》中就有提到一個悖論,他表示,全世界第二名的拳擊手或划船手,很容易對自己感到羞愧,原因是「只差那麼一點」就打敗所有人,在一心只想得到第一的情況下,「其他的勝利什麼都不是」。雖然129年前的理論,在論述用詞上顯得有些傳統,不過直到今日也有許多研究顯示,銅牌得主多半看起來比銀牌更開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例如2006年舊金山州立大學做過類似分析,他們總共搜集了35個國家、84位運動員的影片素材,在三種情形分別是「比賽後、獲獎時、站上頒獎台上拍照時」,發現沒有一位銀牌選手在賽後當下露出笑容,43%是傷心、29%面無表情;而頒獎拍照時,金牌選手的笑容無須言喻,銅牌選手的臉部微笑肌肉也十分真誠,但銀牌選手多半是「禮貌微笑」。

而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卡爾森管理學院(Carlson School of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Minnesota)也曾經採用臉部辨識系統來研究選手的表情,他們分析了從2000年到2016年,總共5屆的奧運,共67個國家、142項賽事、413名運動員在頒獎台的照片,也證實,除了金牌得主比其他得獎者都更開心之外,「銅牌」選手比「銀牌」選手更能展現微笑。

這些研究解釋,選手們面臨「最終之戰」的賽前期望值,會影響往後的心情。銀牌得主在賽前的期望是「奪得金牌」;而銅牌得主在賽前的預期是「奪得一面獎牌」或「什麼都沒有」。因此在賽後,銀牌得主的心情通常是「差一步就能得到金牌」;銅牌選手則是「我得到獎牌了!」比起什麼都沒有的結果更好。而銀牌得主之所以會更失望,因為他們之前對成績的期望值,比銅牌得主更高。

▲▼ 戴資穎            。(圖/路透社)

▲戴資穎奪得銀牌。(圖/路透社)

此次東奧女子羽球決賽,戴資穎奪下銀牌,她事後在臉書粉專表示,雖然無法站在最高的頒獎台上,總是有那麼一點遺憾,但不完美總是存在著,才有動力去追求更好的結果。更對自己說,「戴資穎,妳很棒!」而全台粉絲也紛紛讚聲。不過她也透露,在印度選手辛度安慰她之後,讓她直接爆哭,「真的太難過了,因為真的很努力了。」

而耕心療癒診所院長林耕新也在臉書大讚戴資穎和全台網友的素質,雖然失望的心情避免不了,但小戴和辛度都為大家示範了一種心理強度,是「能為自己打造一面來自內心的金牌,那是別人永遠搶不走的。」

▲▼ 戴資穎            。(圖/路透社)

▲醫師讚戴資穎「能為自己打造一面來自內心的金牌」。(圖/路透社)

►我們的美麗就用白紙黑字寫下來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