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端保健室/誤會傷很大?思覺失調症跟你想的不一樣!

新聞節目中心/綜合報導

「醫生,你有聽到有人在說話嗎?你聽,他一直在對我說話,有聽到嗎?」聽到這番話,一般人會覺得「毛毛的」,但是聽在專業醫師的耳裡,卻是判斷是否是思覺失調症的關鍵。

台灣精神醫學會秘書長陳亮妤在今天的《雲端保健室》節目中分享某位年輕患者初次來到診間,一開始精神萎靡、不太愛說話,以為是憂鬱症,直到他出現幻聽、幻覺症狀,經由安排檢查確認是思覺失調症。

到底,什麼是思覺失調症?為什麼初期這麼難以察覺出來?又為什麼有些人提到思覺失調症患者會覺得害怕?甚至家中有思覺失調症患者,會因為擔心其他人異樣的眼光而不敢求助正常管道治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陳亮妤表示,思覺失調症在全世界的盛行率為1%,而全台的盛行率較低一點,約0.6%,換算約14萬人。根據研究,罹患思覺失調症的第一高峰為16-24歲青少年晚期,第二高峰是30-40歲上下,男女罹病的機率幾乎各半。發病時多半在人生面臨較大轉折和壓力時,如:學業、就業、結婚生子等等。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精神科醫師林建亨表示,思覺失調症是一種大腦的疾病,發病時在思考和情緒上都會出現調節障礙。有些人會分不清楚憂鬱症跟思覺失調症,他解釋,差別在於「趨動力」。基本上,憂鬱症不太吃喝也不太動,但思覺失調早期則會覺得環境對他有威脅性,好像都在針對他,現實感有缺失,也不合邏輯,但不見得會有暴力行為。

陳亮妤補充,思覺失調症的前驅期症狀主要有:情緒起伏平淡、思考邏輯與語言能力明顯退步、社交退縮等等,等到前驅狀況過後,大腦退化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有可能會出現幻覺、幻聽。

林建亨醫師表示,一般人要判斷自己或親友是否罹患思覺失調症,可以從以下這四種症狀來看:1.正性症狀:幻聽、幻覺、語無倫次等過去不曾發生的狀況。2.負性症狀:少話、社交畏縮、邏輯思考能力減退。3.認知症狀:注意力及記憶力降低、執行能力下降、推理與判斷能力變差。4.情感症狀:情緒穩定度差、莫名焦慮或緊張等。

資深醫藥記者洪素卿提到,因為社會對於思覺失調症患者存有偏見,再加上患者本身難有病識感,所以常發生患者已出現症狀、卻沒有就醫以至於延誤病情的狀況。她有朋友是思覺失調症患者,在家人的陪伴下,積極接受治療,定期回診吃藥或打針,目前狀況穩定,也能正常回歸社會並具備工作能力。

對此,林建亨建議在發病的2年內應積極治療,最晚不要拖超過5年。思覺失調症的黃金治療期是前5年,因為它是腦部疾病,在5年內神經元會出現嚴重的退化現象,一旦皮質和白質破壞,有可能無法修復。治療的重點會放在穩定大腦正常,避免反覆發作使腦受損。

有些患者發病後不願意接受治療,一來是怕被貼上負面標籤,二來是擔心口服藥物會影響行為或思考能力,對此,陳亮妤醫師強調,治療思覺失調症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口服藥物,一種是施打長效針劑,目前的新型長效型針劑副作用較少,近年來在歐美和澳洲都已普遍,已經成為先進治療的趨勢。

長效針劑能大幅減少住院頻率,減少復發機率並減少住院天數;每2周、4周或是12周施打一次,每次0.5c.c.~1c.c.肌肉層注射,比口服藥物作用好,還不經肝臟代謝,比口服用藥更能減少身體負擔,即便有三高也能減少交互作用;再者,不必因為用藥頻繁回診,還能防止忘記吃藥;照顧者也會比較輕鬆。

此外,健保署推出「全民健康保險思覺失調症醫療給付改善方案」,鼓勵醫師改替服藥順從性不好的患者使用抗精神病長效針劑,只要每2週、4週或12週施打一次。國家更提供心理衛生醫療資源,在全台設立社區心理衛生中心,以提供民眾醫療諮詢及照顧等協助。

想知道更多醫療方面的正確知識,就要跟著《雲端保健室》一起健康生活,由知性主播劉姿麟主持的《雲端保健室》每週四下午一點十分在ETtoday準時開播!50分鐘的健康醫療訊息,帶網友或現場嘉賓提出的疑問,透過專家一起解答!將介紹各種民眾最關心的健康議題,從疫苗、醫療新知、醫美至保健食品、健康飲食、運動器材等等,各個年齡層都能從節目獲得多元且實用的健康秘笈,再也不必擔心網路流傳的錯誤迷思。

關鍵字: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