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風險9大QA一次看!接觸者「2類人監測期避免性行為」

▲▼猴痘。(圖/翻攝自WHO/Nigeria Centre for Disease Control)

▲台灣出現首例猴痘確診個案,目前已收治隔離病房,共匡列9位接觸者。(圖/翻攝自WHO/Nigeria Centre for Disease Control)

記者周姈姈/整理報導

國內出現首例境外移入猴痘確診個案,為一名自德國返台的本國籍20多歲男性,目前在負壓隔離病房治療中,並匡列9位接觸者。至於猴痘症狀有哪些?感染猴痘怎麼辦?猴痘致死率是否很高?有無疫苗可預防?《東森新媒體ETtoday》就整理常見9大QA,趕快往下看看。

Q1:猴痘是什麼?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A1:猴痘是一種人畜共通傳染病,與天花病毒同屬,主要在靈長類和齧齒動物類間傳播;於1958年首次被發現,用於研究目的的猴群中爆發2波疫情,而剛果民主共和國(DRC)在1970年通報首例人類感染。

Q2:台灣首例通報病例現況?

A2:個案於今年1月至6月至德國就學,6月16日搭機返國,機場COVID-19檢驗陰性後返家進行居家檢疫,6月20日出現發燒、喉嚨痛、肌肉痠痛、紅疹、鼠蹊部淋巴腫大等症狀,於6月21、22日就醫,經醫師評估後採檢及通報,6月24日確診。

個案目前收治於負壓隔離病房,將治療至全身皮膚病灶結痂完全脫落才可解除隔離。而相關接觸者,最初公布5人,後續因跨縣市就醫,擴大匡列增至20人,但昨日根據最新指引,匡列人數降為9位,分別是3家人、5醫療人員、其他1位。

國內目前已將猴痘列入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根據傳染病防治法,第二類法定傳染病需於24小時內報告,必要時,得於指定隔離治療機構施行隔離治療,目前包含白喉、登革熱、麻疹等疾病屬於此類。

Q3:猴痘的傳播途徑是什麼?

A3:

動物傳染

直接接觸感染動物的血液、體液、損傷的皮膚或黏膜,有機會被感染;食用受感染的動物肉類也是一種危險因子。

人體傳染

接觸到感染者呼吸道分泌物、損傷的皮膚或黏膜或被污染物品也有機會被感染。但飛沫傳播需在長時間面對面接觸情境下較容易發生;此外,產婦若感染猴痘病毒,可經胎盤垂直傳染給胎兒,或於產程中因接觸而傳染。

疾管署指出,猴痘傳播對象具侷限性、多與陽性個案親密接觸或不安全性行為,或照顧確診者的醫護。

Q4:猴痘的症狀有哪些?碰到疑似案例如何通報?

A4:皮膚病灶如皮疹、斑疹、水泡等,發燒,畏寒,肌肉痛,淋巴腺腫大等;部分亦出現生殖器感染情形於兒童或免疫低下族群可能導致重症。

疾管署日前也說明,猴痘臨床症狀與天花類似,但傳染力較弱,嚴重度較輕微。常見症狀可用目前天花臨床條件進行通報,如醫師診治到病患有突然發燒 38.3°C(101°F)以上,接著會依序出現不同型態及進展一致的皮膚病灶如紅疹、丘疹、水泡或膿疱,且無其他明顯病因,並須特別與水痘(VZV)做鑑別診斷。

如果醫師在臨床上發現疑似個案,請於傳染病通報系統之(NIDRS)之「第二類法定傳染病」項下,選擇「猴痘」項目通報與採檢送驗。採取病患發病期內皮膚水泡、血液、咽喉擦拭檢體或結痂檢體,以A類(P620)感染性物質包裝,在2-8 0C下送至疾管署昆陽實驗室檢驗。

▲▼ 電子顯微鏡影像顯示,左側為成熟橢圓形猴痘病毒顆粒,右側為新月型與球形顆粒的未成熟病毒粒子。(圖/路透)

▲電子顯微鏡影像下的猴痘病毒顆粒,左側為病毒成熟粒子,右側未成熟。(圖/路透)

Q5:猴痘如何治療?

A5:大多數猴痘病患的病程為自限性(self-limiting),因此以輸液治療與維持營養等支持性療法為主,以減輕症狀和併發症。目前國外有數種抗病毒藥物如Tecovirimat、Cidofovir 與Brincidofovir以及針對天花病毒的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Vaccinia Immune Globulin Intravenous, VIGIV)可在試驗情境下用於治療,但僅建議嚴重病患或免疫低下者使用。我國目前尚未儲備上列藥物。

Q6:哪些人會被列為接觸者?匡列後有何規定?

A6:自個案發病後至病患所有皮疹均結痂時,曾直接接觸感染者呼吸道分泌物、皮膚或黏膜,或在無適當防護下提供照護、相 處、接觸病患呼吸道分泌物或體液者。符合前述接觸定義之個案接觸對象皆應列為接觸者,並依接觸風險等級(高中低)採行適當處置。

高風險包含同住家人、性伴侶等6類,而屬於高風險與中風險對象,應自我健康監測至最後一次與病例接觸後21天,監測期間可以正常工作生活,但是避免性行為與捐血。

►猴痘最新指引!接觸者「2對象監測避免性行為」 風險分類6情境高危

Q7:致死率高嗎?

A7:疾管署表示,猴痘對大多數人的的症狀通常輕微,症狀持續14至21天會痊癒。西非分支猴痘病毒株,也就是英國病例的病毒株,其致死率為1%;但中非(剛果盆地)分支病毒株致死率則高達10%。

奇美醫院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志金也曾針對猴痘疫情進行說明,猴痘感染者通常於2至4週後痊癒,兒童較常出現重症。他表示,猴痘無特定療法,但天花疫苗對猴痘的防護力約85%;且18世紀後,人類也利用「牛痘」預防天花,呼籲民眾不必過於擔心。

Q8:現今有預防猴痘的疫苗嗎?

A8: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 於2019年核准由含有減弱天花病毒株製成之新疫苗(JYNNEOS),可用預防天花和猴痘感染,適用於18歲以上感染猴痘之高風險族群。

美國FDA亦核准ACAM2000為含有活病毒的天花疫苗,目前被用於感染天花高風險者,但台灣目前尚無此兩種疫苗。

而疾管署長周志浩先前透露,我國正在洽談採購第三代天花疫苗,但世衛組織並不建議大量接種此疫苗,僅限於臨床照顧病患者、實驗室人員或者和病人短時間有密切接觸的人,使用對象有限。

國內現在還在儲備第一代天花疫苗,周志浩表示,第一代疫苗一直妥善保存且經過卻效,足夠全人口使用,不過,第三代疫苗是活病毒疫苗,但病毒在體內不會繁殖,第一、第二代疫苗的活病毒則可能增值,第一代戰備疫苗目前不考慮拿來使用,會盡可能使用新的第三代疫苗。

Q9:如何預防?

A9:WHO表示,良好的衛生與安全的性行為,能有效控制疫情;疾管署則指出,民眾應避免接觸猴痘感染者和動物,所有食物必須徹底煮熟後才能食用。

疾管署也呼籲,出國民眾返國入境時如出現相關症狀,應主動告知航空公司人員及機場港口之檢疫人員,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接觸史。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