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真的可以當飯吃 無憾人生必須先忠於自我

我們想讓你知道…追尋熱情時降低標準會比較好,從「完美契合」降到「有興趣」,同時容許自己保持開放心態來進行感興趣的事。

 

▲尋找熱情是普遍世人都會經歷的考驗,作者建議可以從自身的「興趣」慢慢著手。(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 布萊德.史托伯格(Brad Stulberg)、史提夫.麥格尼斯(Steve Magness)/專業企業顧問、全球頂尖長跑選手教練 

畢業典禮的致詞與勵志演講中,常有講者鼓吹聽眾,要追尋自己的熱情。但這樣的言論恐怕只會讓台下的聽眾感到茫然:「所以說,到底要怎麼追尋熱情?」如果你還在為了找不到熱情所在而煩惱,不妨讓世界頂尖的諮詢專家來告訴你,尋找熱情最好的方式……

受到愛情觀影響的,除了人如何追求浪漫愛情,還有如何追尋熱情。前一章約略提到,熱情與愛情有很深的糾葛。難怪提到追尋熱情,普遍勸人們要追求完美搭配,就像尋覓愛情一樣。人們預期著手新嗜好或新工作時,如果感覺妙不可言,就表示找到熱情所在:這時應該會興奮不已、熱力四射、活力充沛。如果開始並沒有感受到這類正向情緒,最好繼續尋找、發掘。

以熱情為研究主題的學術領域雖小,但逐漸擴張。前述對熱情的態度,研究者稱作「契合」心態,差不多可以與「命定相愛」信念比擬。最新研究指出,七八%的人持「契合」心態,意思是他們相信一項活動或職業要讓人快樂,就要能立即激起熱情,從一開始就直覺感到找對了。

時下「契合」心態或許最為流行,但不必然最好。對熱情抱持著「契合」心態的人常常太強調最初的感受,較容易憑初步評估而不是潛在成長空間來選擇(尤其是職業),即使長久的自我實現及滿足感往往比最初的感受重要。他們也比較容易一遇到挑戰或不如意的事,就放棄剛開始進行的工作,雙手一攤只想著這不適合我。

此外,研究也顯示,抱持「契合」心態的人其實預期熱情將會隨時間衰減,而一旦對某項事物的熱情開始減退,便會造成中年危機。綜合以上所說的,可以知道一項極具說服力的事實:對熱情抱持「契合」心態會限制人的發展;將人局限在能馬上產生快感的活動,使人經不起挑戰或改變。

這並不是說我們在嘗試追尋熱情時,必須無視接觸新觀念、事物而產生的最初的亢奮。然而也不應該太執著於尋找一開始就讓人感到完美契合的事物。就像是一見鍾情式的完美愛情心態常害人得不到愛情,強求初次遇到就能完全激發熱情,也常常害人得不到熱情。追尋熱情時降低標準會比較好,從「完美契合」降到「有興趣」,同時容許自己保持開放心態來進行感興趣的事。

這裡不妨參考當初決定拍攝史上獲利最高的電影《鐵達尼號》(Titanic, 1997)是出自於什麼樣的決定。導演詹姆斯.卡麥隆(James Cameron)接受《男士月刊》(Men’s Journal)採訪時提到,最初他並沒有想過,也沒打算要拍一部票房迄今仍數一數二的大片。他的目標很單純:「我不認為電影公司那些主管相信我說的話,但我會想拍攝《鐵達尼號》是因為想潛到船的殘骸裡看看。我有個念頭:怎麼讓別人出錢請我潛到鐵達尼號殘骸裡面?來拍個電影吧。」卡麥隆不過把興趣付諸實行,卻因而拍出電影史上最受歡迎的作品。按照卡麥隆受訪時說的,這是「個人探索」後的副產品。

或者可以參考瑪麗莎.努曼(Marissa Neuman)的例子。她現年三十二歲,在德州大學哲學系攻讀博士。十多年前,努曼還是大學生,讀的也是哲學,但和其他許多哲學系大學生一樣,她告訴自己(同時也聽信了其他人的話),學哲學將來鐵定沒飯吃,所以後來讀了法學院。

在法學院,努曼一直對哲學課程感興趣,而能引發她興趣的也幾乎只有哲學課程。課餘,她不讀法制分析,不看業界愛看的「法律之上」(Above the Law)之類的部落格。她讀的是哲學著作。她讀法學院三年,取得了法學學士頭銜。她覺得當執業律師缺乏滿足感與成就感,但就學貸款尚未還清,又沒把握憑哲學謀生,於是投入職場,做過廣告、推廣非營利機構、募款等工作。

雖然在表面上努曼不僅偏離了法界,也偏離了哲學界,實際上則是不斷在落實她的興趣:「探討公司的重大策略是我最喜歡的工作環節,而我也靠著這類討論把工作做好。我會提出重大問題,並且盡力解答。比如:目前這樣做是為了什麼?該用哪些方式才能達成目標?」有些同事認為,努曼或許是為了升遷而想要讓管理高層留下印象,但完全不是這麼回事。她回憶說:「我只是想談談重要的話題,而和(管理階層)談這種話題最合適。」同時,工作之餘她持續閱讀哲學書籍,並且與人討論、研究哲理。努曼保持著開放心態,從沒有讓自己停止接觸哲學,也沒有將哲學視為獨一無二的天職。

「這段過程中我從來也沒想過要先做這些工作償清貸款,然後想辦法靠哲學過活,」努曼說道:「我只是讓好奇心帶領我前進,做喜歡做、感興趣做的事。」時光飛逝,五年後努曼償清法學院就學貸款(她很幸運拿到獎學金,學貸因此沒那麼沉重),開始申請哲學系博士班。「回頭來看,我好像從十八歲剛讀大學的時候就擬定了遠大計畫,但根本不是這樣。我只不過是追隨興趣,前方就鋪開了條路。

「興趣」其實就是能捕捉你注意力的事物,只是換個說法而已。遇到隱隱吸引你的活動或觀念,你必須要選擇:是要去接觸探索,還是無視它,輕描淡寫當成好奇心作祟?選擇無視,是向你的大腦堅定的表示這個活動或想法毫無價值。大腦會很快的將收到的指示編碼儲存起來,再發生類似情況,便不會釋出訊號產生興奮感,畢竟根據原來的指示,「這裡沒什麼好追求的」。然而,若你在最初因為好奇心而接觸探索的話,大腦會有相反的行為,建立神經連結來表示「值得專注於感興趣的事物,並付出心力」。「興趣」邀請人起身探尋,關注有潛在發展空間的事物;前提是,你必須接受邀請才行。

▲ 布萊德.史托伯格(Brad Stulberg)、史提夫.麥格尼斯(Steve Magness)所著,《一流的人如何駕馭自我》,樂金文化出版。(圖/樂金文化提供)

熱門點閱》

►一秒被惹怒 如何優雅又致命回擊

► 熱情不是與生俱來 源自人類的競爭心態

► 比父母貧困的世代 八年級生既節儉又奢華

► 全球流行病還會再來 比爾蓋茲斷言「這個」比疫苗重要

●本文獲出版社授權,摘自「《一流的人如何駕馭自我》」。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