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的孩子不聽話?親子裂痕源自父母的言而無信

我們想讓你知道…孩子必須感覺到教育者言而有信,才會產生努力的意義。

▲若父母時常不履行對孩子的諾言,孩子將很難持續相信父母。上圖僅為示意,與本文無關。(示意圖/CFP)

● 崔旼俊 (최민준)/韓國教養專家

為何孩子不聽我的話?

在教導孩子等待失敗時,必須先捫心自問「我是否給了孩子足夠的信任?」得不到孩子信任的教育者,很難去要求孩子做出任何努力。為了教會孩子等待,終究還是得培養出「你只要乖乖等待,我就一定會遵守約定」這種信任感才行。然而,要遵守和孩子之間的小約定並沒有那麼簡單。

讓我們以「你乖乖吃完飯,我就給你吃冰淇淋」這常見的約定為例。孩子在吃完一湯匙飯之後,就說「我吃完了!給我吃冰淇淋!」接著媽媽會說「等你全部吃完,我才要給你冰淇淋」。

有些孩子每吃完一湯匙就問:「等我吃完這些,就可以吃冰淇淋對吧?」

站在孩子的立場上,或許擔心自己這麼努力,媽媽可能會不遵守約定而感到焦慮。最後,孩子得到了媽媽多次的確切答覆,卯盡全力地吃著飯。在他拿到冰淇淋之前,先看了一下電視,不過電視實在太有趣了,冰淇淋就在不知不覺中這麼被淡忘了。這時媽媽心裡可能會漸漸浮現出「那又不是什麼好東西,有必要非得給他嗎?」這種想法。最後媽媽敷衍地默默收拾了餐桌。問題就發生在下一次約定的時候。

「等你吃完,媽媽就買冰淇淋給你。」
「不要!我現在就要!嗚哇哇哇。」

如果累積了媽媽不守信的記憶,孩子就很難再持續相信媽媽。基本上,我們必須知道孩子的記憶力比媽媽更好。

即使盡力地遵守約定了,孩子也很容易認為媽媽不守信用。從這點上來說,我要叮嚀各位,即使是在不給孩子冰淇淋也無所謂的狀況下,還是不能敷衍過去,說到的一定要做到才行,這樣下次才能說:

「媽媽說不行就是不行。媽媽之前有沒有遵守約定?」

孩子必須感覺到教育者言而有信,才會產生努力的意義。我想以教育者的權威來形容這件事。

追根究柢,這不只能套用在小小孩身上,對於青春期的兒子來說是如此,在夫妻生活當中亦是如此,甚至還能套用到社會生活上。在人與人的關係中,要一個也不漏地遵守各個小約定雖然並不簡單,但我還是希望各位能夠記住,我們所遵守的這些小約定,都將扮演了決定性的作用。

給成長中的家庭一句話

如果孩子不聽我的話,就必須要省視一下自己:「我該不會是沒有遵守到與孩子的約定吧?」

▲崔旼俊 (최민준)所著,《給不小心又對孩子大吼大叫的你》,采實文化出版。(圖/采實文化提供)

熱門點閱》

► 少受讚美的孩子更有同理心 父母為何不能亂表揚孩子?

► 洪雪珍/你與父母的關係 決定你與主管的關係

► 不靠話術也能說到你心坎裡 悸動與翻臉僅有一線之隔

► 比起說服力強的數據 人類大腦更喜歡聽故事

●本文獲出版社授權,摘自「給不小心又對孩子大吼大叫的你」。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