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遇到霸凌 父母站出來前先思考這些事

我們想讓你知道…有時候人跟人之間的衝突,外在看起來雖然有強弱或是受傷,但那個衝突的本質卻是人際的,未必有絕對的劣勢,可能是互動的結果,或者非蓄意的。

● 吳健豪/任林教育基金會諮商心理師

一則又一則的校園霸凌事件輪番曝光,尤其是日前的嘉義某高工學生公然在教室霸凌的影片,看到的人無不痛心又憤怒,為人父母者更是擔心難過。旁邊視若無睹的同學是冷漠、還是害怕?抑或是見怪不怪?這是個大問題。但有人悄悄錄影,也表示有在意的同學,只是當下不敢當面支援。這些不識一個「點」、而是一個「面」的問題,都是社會、學校、老師、父母需要關注的。看看具豐富的青少年輔導經驗的諮商心理師如何看待。

之前有則新聞鬧得火熱,一位檢察官爸爸,他的孩子在幼兒園遇到「霸凌」,他帶了警察去找霸凌者算帳,藉他檢察官的身分,濫用權力地帶了警察去為孩子討公道,因此遭到非議。這讓我想到隨著霸凌議題受到重視,許多父母其實有相同處境,當孩子被霸凌時,到底該如何處理好呢?這裡我要講兩個小故事:

在我國小低年級時,曾經在放學回家的路上,遇到高年級學生在我後面指指點點,回家後發現我放在書包外側的進口高級鉛筆盒就不見了,根據同學的說法,是有個高年級的學長把它偷走了。回家跟我媽說之後,我媽就調查了一番,得知「可能」是哪個人,於是帶著我去那個學長家問個明白。其實當時我心底很害怕,不知道對方會怎樣,也很擔心我媽帶我去之後,對方會不會趁我媽不在的時候來找我麻煩。

而中年級時,我們班的男生很喜歡「鬧」女生,有個女生長得很好看,有些男生就特別喜歡拉她長髮,弄得她很不開心。八成她回家後跟媽媽告狀,隔天她媽媽就跑來質問是誰拉的,而且完全繞過導師的處理,當著全班的面、對那幾個男生大聲咆哮,就像新聞中的檢察官一樣。老實說,那幾個男生的行為當然不對,但是,她媽媽這麼一罵,雖然沒人再拉她女兒的頭髮,但也沒有人想靠近她女兒,包括我們其他這些沒有欺負她女兒的人,因為我們都很怕,會不會不小心惹到她,結果她媽隔天又來找我們算帳。

當孩子遇到霸凌 父母該如何面對?

當子女被霸凌時,我想父母是很心疼的,尤其擔心霸凌會在子女身心上造成陰影。站在保護子女的立場,自然是像檢察官、像我媽或是女同學的媽媽一樣,出面為自己的子女討公道,或者希望嚇阻對方,讓這樣的事不會再發生。

但我想有些父母,或許也會很擔心,會不會自己的阻止只是一時的,當自己離開現場後,孩子受到更大的報復(就像我恐懼的一樣),或者帶來反效果(就像之後也沒人太敢理那位女同學),因此感到左右為難。

▲當子女被霸凌時,我想父母是很心疼的,尤其擔心霸凌會在子女身心上造成陰影。(圖/翻攝自pixabay)

其實我不太喜歡「霸凌」這個字眼,原因是覺得有點被過度濫用。好像只要有打架衝突、言語或行為上的暴力,通通歸咎成「霸凌」。但我自己對霸凌這個詞的理解,比較是表達一種在系統性結構下的弱勢與被欺壓。例如,當全班把某個外表較不起眼的女孩當作代罪羔羊,強勢的領導者要大家不要理她,有些人因為害怕得罪領導者也跟著一起疏遠,這個領導者可能是老師,也可能是同儕。由於在這種「團體系統」中,因此相對弱勢的人,很難反抗,這種霸凌的本質有著「權力」上絕對的強弱,所以很需要外界介入賦權。

有時候人跟人之間的衝突,外在看起來雖然有強弱或是受傷,但那個衝突的本質卻是人際的,未必有絕對的劣勢,可能是互動的結果,或者非蓄意的。這時候反而是個機會,讓孩子在人際磨擦間練習表達,或是為自己站出來,保護自己。例如,那個長頭髮的女孩,當女孩不喜歡這樣被對待時,她可以練習為自己發聲,讓其他男生知道她不喜歡這樣被對待。

然而難的是,有時候實在不確定孩子遇到的是哪一種狀況,是處在絕對的弱勢?或是需要練習溝通?這時候,真的很需要觀察力和智慧啊!我們每個人多半是主觀的,所以有時候孩子只用自己的角度出發,就會看起來是「被欺負」,而看不到他的行為「引發」別人的行為;有時候孩子卻又是非常悶,因為害怕給大人添麻煩或是擔心被責難,淡化學校中發生的一切,事實上卻已經遭到很嚴重的霸凌。

每個孩子處境不同 家長可思考怎樣對孩子最好

其實每個孩子並不相同,每個處境也不一樣,很難有一套作法可以適用每一種情況。到底該如何處理,我並沒有絕對的答案,倒是有一些提問提供大家參考:

●孩子主觀的經驗是怎樣?那客觀的經驗是怎樣呢?兩者的差距說明了孩子是強化了他的受害者情緒?還是淡化了他的受傷感?或者其他?

●孩子主觀的感受是什麼?害怕?生氣?他用什麼行動回應呢?

●他有立即或持續性的身/心危險嗎?他目前有能力處理這件事嗎?或者他的能力可以處理到什麼程度?

●孩子的需要是什麼呢?我的介入是在替他處理?還是引導他、協助他?我是保護他(哪一個部分)?還是給他力量或資源,讓他學習面對衝突,甚至是面對不公平為自己發聲?我希望孩子可以從這個過程學到什麼?

●我的情緒在說什麼呢?我的生氣或擔心會如何影響我處理這件事?在有情緒的狀況下,我是否仍可以打開心與眼,持續觀察或開放地傾聽其他的意見與可能性?


▲電影《今晚誰當家》以尖銳的嘲諷與詼諧的語法來講述現代人在「文明」背後虛假的一面。(圖/山水國際提供)

有一個舞台劇的劇本,叫做《野蠻的文明人》,後來被翻拍成電影《今晚誰當家》,講述兩個孩子起衝突,結果雙方的父母彼此爭鋒相對,表面上看來客套有禮,但其實骨子裡各懷心機、誰也不讓誰,在父母吵個不休的時候,最後兩個打架的孩子反而已經平靜地玩在一塊。這個故事相當有寓言性,也引發我們思考,到底我這麼做,為的是孩子,還是我過不去的情緒呢?

熱門點閱》

►世界盃》晉級後如履薄冰 為何美國不熱衷足球?

►問政與私德皆具爭議 羅淑蕾還想選立委?

►柳金財/大賣芒果乾分裂社會 綠能藍不能喪失民意

►單驥/沒有胡蘿蔔和棒子 公立大學世界排名直直落

● 更多豐富的學習成長資源,請上任林教育基金會官網,或來電(02)2778-0703。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