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憂鬱症防治「3大不足」 心理司:114年前佈建71處心衛中心

▲▼憂鬱症防治協會二十週年研討會。(圖/翻攝會議直播)

▲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副司長鄭淑心。(圖/翻攝憂鬱症防治協會會議直播)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憂鬱症恐在2030年登上全球疾病負擔(GBD)第一名,過去調查顯示,台灣憂鬱症防治有3大不足。社區心理衛生中心雖然在民國96年就從「得設」改為「應設」,功能卻未被好好發揮。衛福部表示,去年在強化社會安全網第二期計畫挹注下,希望在114年完成全國71處據點布建並配置專業心理衛生人員,讓有憂鬱症或情緒困擾民眾,都能就近獲得優質服務。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今(3)日舉辦20周年慶祝大會暨學術研討會,以「聽見疫後心聲音-共創關懷點線面」作為今年度主題,邀請到多方領域專家,從青少年、照顧者、社區照護場域三大觀點切入憂鬱議題進行研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吳佳儀理事長開場致詞時提到,台灣的精神醫療發展持續精進,然而現今社會中的高風險族群常不自覺問題所在、不願或不知如何連結精神醫療,導致民眾難以發現其健康需求或銜接專業服務。

其中,青少年及憂鬱症照顧者的心理健康問題,可能是冰山底下亟需重視的高危險群,希望透過此次會議內容呼籲重要議題,讓社會大眾聽見青少年以及憂鬱症照顧者的心聲,並從社區照護的場域凸顯憂鬱症早期發現、早期治癒的重要性,以便使政府民間共同連結相關資源、拉起憂鬱症照顧網絡的點線面。

▲▼憂鬱症防治協會二十週年研討會。(圖/翻攝會議直播)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今(3)日舉辦20週年慶祝大會暨學術研討會。(圖/翻攝憂鬱症防治協會會議直播)

《精神衛生法》日前於立法院完成三讀,除了強制住院改採法官保留外,另將「社區支持」定義入法,積極布建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及多元化社區支持資源。

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副司長鄭淑心於開場致詞時提到,憂鬱症防治除了政府政策外,民間團體投入也很重要。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前理事長張家銘過去調查發現,台灣憂鬱症有三大不足,分別為:診斷不足、就醫不足與持續性治療不足。國家應該投注更多資源,用用於憂鬱症與其他精神疾病防治。

鄭淑心表示,對於憂鬱症個案,除了就醫資源布建外,更重要的是營造友善氛圍讓個案「有地方」求助。雖然民國96年修訂的《精神衛生法》已將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從得設改為應設,但功能卻未被好好發揮。去年在社安網二期挹注下,希望達到114年全國至少有71處據點、形同每33萬人口就有一處,另布建專業心理衛生人員,讓有憂鬱症、自殺企圖、情緒困擾民眾,都能接受在地諮詢,提供可近性、優質服務。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關鍵字: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