肘窩、膝窩粗糙竟是病!她自幼「異膚」上身 遇2情境必發作

癢,皮膚炎。(示意圖/達志影像)

▲肘窩、膝窩粗糙竟是病!她自幼「異膚」上身,遇2情境必發作。(圖/示意圖/達志影像)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23歲的小芳(化名)為自幼受異位性皮膚炎所苦,頸項、肘窩與膝窩處的皮膚摸起來粗糙,進入青春期症狀愈發嚴重,每逢月經期、考試前後就會反覆發作,長期下出現皮紋明顯與苔蘚化,也經常搔抓引起細菌感染,專注力與人際關係大受影響,所幸在醫師鼓勵下,接受免疫調節劑和光照療法,治療4個月後病灶已大幅改善。

收治患者的新北市立土城醫院皮膚科主任楊靜宜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是皮膚濕疹的一種,主要具有3大特徵:包括皮膚紅疹會反覆出現在特定的部位,如手腳的彎曲處;皮膚會非常乾癢,導致睡眠受到影響;症狀會反覆的出現長達6個月以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很多患者會認為異位性皮膚炎只要避免吃到特定食物即會改善,實際上食物過敏和異位性皮膚炎是兩種不同疾病。如果吃下特定食物,皮膚症狀並沒有惡化,就沒有問題。反而環境的塵蟎、黴菌、汗水刺激是更常見的誘發因素。秋冬寒冷乾燥,容易讓皮膚保護功能變差,引起發炎,是好發的季節。

小芳在醫師綜合評估下,診斷為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符合健保署核准的生物製劑專案資格,小芳在治療後全身癢感顯著減輕,皮膚病灶也大幅改善,終於能換得一夜好眠。她表示,自己從小到大四處求醫,也使用了各種偏方或購買昂貴保健食品,但症狀均未改善,還曾經想要放棄人生,「等待了那麼久,終於我也可以想像那種一般人的自由生活」。

楊靜宜提到,很多民眾誤以為異位性皮膚炎在西醫的治療只有類固醇,實際上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在急性病症時以局部類固醇藥膏為主,醫師會依照症狀和患部調整適當強度的類固醇藥膏。口服類固醇通常只在病情極嚴重時短暫使用,長期服用仍有副作用,因此不建議長期服用。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角質層屏障功能缺損、外在過敏原可以輕易穿越皮膚,過敏原和人體內的抗原結合後,也是導致免疫系統活化的元兇。生物製劑有別於傳統免疫調節劑,可以更精確地針對引起異位性皮膚炎皮膚角質細胞發炎的第二型免疫T細胞的細胞激素,而不會破壞讓身體抵禦外來病毒。

衛福部健保署2020年起核准生物製劑用於治療成人異位性皮膚炎的生物製劑之專案申請,今年更放寬專案給付於大於12歲以上青少年。不過,楊靜宜提到,目前生物製劑建議使用於中重度需長期免疫調節才能控制病情的病患,輕度患者仍建議做好平日保濕即可。她另呼籲患者切勿執著於根治,尋求各種偏方,反而延誤了治療的好時機。

關鍵字: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