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系統在身體各處穿梭,讓血液能攜帶氧氣、養分和各種化學物質到各個器官,是極重要的輸送網路。隨著霸王級寒流叩關台灣,就讓專業醫師教您與心血管疾病相關知識吧!
2021年01月12日 17:00:00
多年來心血管疾病一直在十大死因中名列前矛,每當季節交替時,都有許多患者因此住院。大家曉得寒流來襲時,可能讓心臟病惡化。不過,在天氣炎熱時其實也不能大意。太冷、太熱對心臟功能有什麼影響?又該如保養呢?請心臟科專家來說明白。
2021年01月12日 16:00:00
「還沒洗腎前,大家都跟我說這個不能吃,那個要少吃,現在看到食物都不太想吃。洗完腎回家都覺得好累,沒什麼精神,更沒胃口。」不少洗腎患者在開始洗腎後,常抱怨精神不好,體力變差,吃東西也沒胃口,像上述這樣逐漸變瘦,愈來愈沒力的患者其實不在少數。
2021年01月12日 09:02:00
喉嚨痛是相當常見的症狀,每當喉嚨痛時,大家通常會直接聯想到感冒,其實喉嚨痛的原因很多種,可不一定是感冒喔。醫師指出,喉嚨是呼吸道、消化道對外的通道,在呼吸、進食的過程中,容易接觸到病毒、細菌等各種病原體,若遭到感染便會出現喉嚨發炎、腫脹、疼痛。
2021年01月12日 07:00:00
陳先生剛滿40歲,卻發現自己的體重在一個月內減輕了5公斤。這段時間裡陳先生不但沒有刻意節食,反而吃的更多、喝的更多、也尿的更多。太太覺得不對勁,好說歹說地把陳先生帶去醫院檢查,一驗血糖,不得了,血糖值竟然超過了400mg/dL,糖化血色素數值也高達14%。
2021年01月04日 09:24:00
動作慢、關節僵硬,會先擔心是否是骨頭、肌力問題...但若同時人變得沒精神、動作慢,還要擔心是否為巴金森症!
2021年01月03日 09:16:00
「醫師,我最近排便不太順,會不會是大腸癌?」隨著大腸直腸癌發生率愈來愈高,在診間經常聽到這樣的問題。謝孟書醫師表示,「排便困難」是大腸直腸癌的症狀之一,大腸腫瘤會讓腸道變得狹窄,可能讓患者出現便秘,少數患者會有腹瀉的狀況
2020年12月31日 06:00:00
20幾歲的陳先生長期腹痛腹瀉,剛開始以為腸躁症作祟,只能無奈自嘲是廁所常客,直到最近合併全身關節疼痛症狀,他才驚覺身體狀況不對,先後腸胃科及骨科就診,仍找不出原因,直到赴臺安醫院接受大腸鏡檢查後,發現直腸及結腸已經發炎潰瘍,確診為潰瘍性結腸炎。
2020年12月25日 08:00:00
血液中尿酸含量過高時,可能於體內形成尿酸結晶,這些細細長長的尿酸結晶容易累積在關節腔內,導致關節發炎而紅、腫、熱、痛,就是大家熟悉的「痛風」。
2020年12月24日 08:57:00
健康的膀胱不存在空氣、殘渣及細菌,排尿出現空氣聲是重要警訊,當腸道持續發炎,可能與周邊器官形成瘻管,導致排廢路徑錯亂。
2020年12月23日 08:55:00
聯新國際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賴煌仁醫師指出,民眾多少都有吃壞肚子、腸胃炎的經驗,但是腹瀉次數過於頻繁可不能輕忽,尤其伴隨腹痛、腹瀉、噁心、裡急後重,甚至血便、黏液等症狀,凡是持續四到六週以上,就要小心是否為發炎性腸道疾病,務必即刻就醫。
2020年12月18日 12:15:00
心臟衰竭最常見的原因是「缺血性心臟病」,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心絞痛、心肌梗塞,另外還有心律不整、高血壓、瓣膜性心臟病等。先天性心臟病、高血糖、高血脂、嚴重貧血、甲狀腺機能亢進、或者有心臟疾病家族史,都可能造成心臟衰竭。
2020年12月18日 07:00:00
子宮內膜異位症是台灣生育年齡婦女常見疾病之一,「經痛」是其最明顯表徵。根據市場調查公司抽樣調查結果,有近六成女性不知經痛分為「原發性與續發性經痛」兩種。 台灣婦科醫學會陳怡仁理事長認為婦女應了解自己的經痛類型,透過婦產科超音波及骨盆腔檢查,初步了解造成經痛原因,提升經痛治療認知。
2020年12月17日 16:00:00
飲食控制對於慢性腎臟病患者很重要,飲食上建議採取低蛋白飲食,以免讓腎臟負擔過大。除了注意蛋白質攝取量之外,若能攝取到足夠豐富的營養,可讓患者更有體力。建議患者攝取營養時可把握五大指標,包含低電解質、低磷鈉鉀、適量蛋白、低GI,若能添加Omgea-3也會更好。
2020年12月17日 07:00:00
類風濕關節炎的特點是「休息愈久、愈不舒服」,早上起床時關節會僵硬超過一個小時。麻煩的是,如果沒有及時接受治療,發炎的關節將會漸漸變形、失去功能。
2020年12月04日 08:00:00
「今天早上我的背又痛到不行!」小陳發出簡訊:「可能要請假…」 「你年紀輕輕,怎麼這麼容易腰痠背痛?」友人迅速回覆。 「可能是之前車禍傷到吧。」小陳寫著:「我本來也以為多休息就會好,偏偏每次都是起床的時候最痛。」 「聽起來怪怪的…」友人傳了張沉思的貼圖,接著回覆:「趕快去看醫生吧!」
2020年12月03日 08:00:00
關節疼痛是相當尋常的狀況,大多數患者會選擇向骨科醫師求助,然而有些關節疼痛非比尋常,症狀可能持續幾個月,經過休息也無法改善。甚至,在追蹤一段時間後,還可能漸漸出現腹痛、腹瀉、血便等症狀。
2020年12月02日 08:00:00
持續腹瀉會導致體重減輕、血便、發燒,如直腸、結腸黏膜進展到嚴重發炎、潰爛,持續發炎腫脹甚至會併發毒性巨結腸症,如不進行手術,恐惡化成腸穿孔或破裂,形成腹膜炎而危及性命。
2020年12月02日 08:00:00
過高血糖對於全身上下器官都會造成損傷,當糖尿病友血糖過高,就很容易導致足部病變,若不注意的話,最糟還可能衍生足部壞死,甚至截肢。因此,醫生提醒,糖尿病友在注意自身血糖之餘,也必須多關注自身雙足保健。
2020年12月01日 07:00:00
發炎性腸道疾病治療以控制腸道發炎及達到腸道黏膜癒合理想目標,現有藥物選擇包含抗發炎藥物、類固醇與生物製劑等,根據患者疾病狀況,給予治療方式。
2020年11月26日 16:45:00
蔡小姐最近經常拉肚子,幾乎二、三十分鐘就要跑一次廁所,而且紫黑紅血汨汨流動在白瓷馬桶上,臉色慘白,才到急診室就診。就診時,醫師發現該名患者下腹部鼓脹,抽血發現蔡小姐已經有嚴重貧血,進一步大腸鏡檢查發現,患者不僅大腸直腸壁發炎、潰瘍,而且持續出血,嚴重可能休克致命。
2020年11月22日 12:42:00
頸動脈狹窄會導致長期血流量下降,而讓大腦缺血。隨著腦部缺血愈來愈嚴重,患者會感到暈眩、反應差、注意力不集中。接著會出現各種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或腦中風的症狀。
2020年11月01日 10:41:00
潰瘍性結腸炎臨床上診斷不易,症狀表現容易與腸胃炎及腸躁症混淆,無法透過單一指標確診,必須根據患者病史、抽血檢驗、大腸鏡檢並搭配病理切片等資訊綜合評估。
2020年10月29日 08:56:00
心房顫動時心臟不協調又快速地收縮,變得很沒效率。由於血流不順,將會於心臟內形成血塊,當血塊進入血液循環,就可能塞住各個器官的動脈。
2020年10月28日 08:55:00
在皮膚科常見疾病中,青春痘絕對是永遠稱霸的前三名,同時也是最常被亂搞一通的前三名。常常發現患者或家長都不知道原來青春痘要看皮膚科,都先去找美容師做臉清粉刺,也有花錢亂買一堆根本不適合痘痘的保養品,或是尋求偏方,當痘痘越長越多,卻跟患者說這是藥物發生作用在排毒。
2020年10月27日 07:00:00
「超標的血糖,等於讓器官泡在糖水之中,會持續造成各種器官的損傷。」盡早介入治療,胰臟才有機會復原,對血糖控制非常有利。田凱仁醫師說,部分患者恢復得不錯,甚至有機會完全擺脫藥物呢!
2020年10月22日 15:07:00
以一個簡單的比喻,人體內的胰臟就像一座工廠,由胰島細胞產生胰島素,若血糖開始上升,胰島細胞會加班產生更多的胰島素,也就是「代償」現象,一開始雖能達到供需平衡,但也會使胰島細胞過勞而逐漸凋零,若能在糖尿病初期及早介入胰島素治療,除血糖更加平穩外,也可以讓體內的胰島細胞減少負擔。
2020年10月21日 08:00:00
乳癌標靶藥物較為昂貴,目前台灣健保採有條件給付,未符合健保給付標準的病人需自費使用,經濟負擔較大,是病人經常遭遇的困境。隨著「生物相似性藥品」的問世,能夠減輕病人的經濟負擔。
2020年10月19日 08:00:00
不同於急性腸胃炎,發炎性腸道疾病屬於自體免疫疾病,患者腸道因持續發炎造成反覆腹瀉達四週以上,如不及早診斷就醫,嚴重者恐面臨手術切腸風險。
2020年10月18日 10:19:00
喉嚨痛不是大病,所以大部分可以藉由專業醫師的協助,不過確實有些喉嚨痛,少部分是大病的前兆,所以萬一有太久不會好的喉嚨痛,建議還是盡速就醫,藉由專業醫師的診治,希望提早發現一些問題,盡早處理。
2020年10月16日 08:00:00
肝臟是個沉默的器官,大多數患者在肝癌初期都沒有明顯症狀,臨床上遇到已經出現黃疸、腹痛、腹脹、體重減輕、食慾不振的患者,大概都是中期或晚期的肝癌。
2020年10月15日 14:57:00
36歲藝人「小鬼」黃鴻升今早11點,被發現陳屍家中。知情人士透露,小鬼疑因突發心肌梗塞,走出浴室門口摔倒沒人救他,才釀成悲劇。事實上,黃鴻升2019年初曾到醫院做健康檢查,結果發現膽固醇過高,爸爸得知後非常擔心,他決心減肥,開始跑步跟健身。
2020年09月16日 16:29:00
今天上午11點,台北市消防局接獲報案,趕到小鬼住處,發現小鬼陳屍在北投自家豪宅浴室外與臥房走道間,並呈現趴臥狀態,口鼻有出血,身上出現屍斑、身體僵硬,已明顯死亡。警方初判,可能是小鬼準備洗澡時,在走道滑倒後撞到頭部,引發突發性心肌梗塞,倒臥在走道間。
2020年09月16日 15:28:00
血糖剛開始超標時,患者幾乎都不自覺,沒有任何不適,大家常聽到的「多吃、多喝、多尿」三多症狀,往往要到血糖值高到一定程度才會跑出來。因為缺乏明顯症狀,使得很多患者會輕忽血糖的重要性,可能會誤以為不控制好血糖也沒有關係。
2020年09月11日 16:51:00
靜脈曲張是因為靜脈瓣膜閉鎖不全,導致血液鬱積,出現下肢腫脹、痠痛等症狀。此外,鬱積的血液會導致皮膚變色、浮腳筋,甚至出現難以癒合的傷口。除了影響外觀以外,也可能形成血栓,增加肺栓塞等致命併發症的風險。
2020年09月10日 08:00:00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長年深受潰瘍性大腸炎所苦,近日因健康亮紅燈,傳將於今(28)日傍晚宣布辭職。潰瘍性結腸炎常見症狀有哪些?能如何診斷?
2020年08月28日 17:14:00
日本在位任期最長的首相安倍晉三,長年受到宿疾和潰瘍性大腸炎所苦,近日因健康亮紅燈,傳將於今(28)日傍晚宣布辭職。潰瘍性結腸炎究竟有多惱人,該如何治療?
2020年08月28日 16:32:00
高雄長庚神經內科部神經肌肉疾病科蔡乃文主任表示,免疫系統的攻擊是隨機的,因此神經受傷的地方在中樞神經系統的各處都可能出現,受損的位置不只一處,會影響很多不同的神經部位,所以我們會稱之為「多發性」。每次攻擊後,都會讓神經髓鞘發炎受傷,癒合後留下疤痕,也就是所謂的病理上的斑塊,或說「硬化」。因此,從多發性硬化這個病名我們可以理解到,患者的神經纖維留有不少疤痕。
2020年08月19日 11:03:00
血糖剛開始超標時,患者幾乎都不自覺,沒有任何不適,大家常聽到的「多吃、多喝、多尿」三多症狀,往往要到血糖值高到一定程度才會跑出來。因為缺乏明顯症狀,使得很多患者會輕忽血糖的重要性,可能會誤以為不控制好血糖也沒有關係。
2020年08月10日 08:00:00
隨著年紀漸長,很多人會發現自己「浮腳筋」的狀況愈來愈嚴重,站一會兒就覺得腿部腫脹、不舒服,突起的靜脈愈來愈扭曲,有時皮膚還會出現色素沉澱,甚至是難以癒合的潰爛。這,就是靜脈曲張。 og:site_name 照護線上
2020年08月09日 08:00:00
陳周斌醫師指出,大腸直腸癌是全球關注的癌症,越來越多相關深入研究。大腸直腸癌治療選擇很多樣,醫師會針對不同的期別,擬定個人化的治療策略。
2020年08月08日 16:00:00
目前常用的幾個C肝全口服新藥各有不同的特性,適用於不同的狀況,沒有絕對的好壞。肝膽專科醫師對這些藥物的特性都很熟悉,會整體評估,根據患者狀況,選擇合適的用藥。現在也有藥物適用於青少年治療,顯示安全性高,而治癒率都很高,且相當便利。
2020年07月28日 10:09:00
乳癌是台灣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近年有年輕化的趨勢。高雄榮民總醫院一般外科曾彥敦醫師表示,當醫師診斷出乳癌時,會評估腫瘤大小、淋巴結、遠處轉移的狀況來進行分期。
2020年07月25日 12:32:00
當心臟瓣膜無法完全打開時,就會造成「狹窄」,阻礙血流通過;當心臟瓣膜無法完全關閉時,就會形成「逆流」。
2020年06月21日 08:33:00
近期全台多雨,怡仁醫院新陳代謝科張立心醫師提醒糖友,若已有足部病變問題,甚至只是小傷口,在梅雨季節潮濕的環境裡,如果沒有保持傷口清潔和穩定控制血糖,可能增加細菌感染引發蜂窩性組織炎的風險,嚴重甚至需要截肢!
2020年06月20日 15:36:00
受惠於基因工程的進步,標靶治療已被廣泛使用於治療乳癌、大腸癌、肺癌、頭頸癌、多發性骨髓瘤等多種癌症,標靶治療藥物能與特定細胞標記結合以達到抑制癌細胞生長的目的,屬於較精準的治療機轉,因此稱為標靶治療,是現代精準醫療重要的一環。
2020年05月28日 16:31:00
多發性硬化症是一種會造成中樞神經反覆持續發炎的免疫疾病,並不是一種遺傳性疾病。 因為尚未明瞭的病因導致體內自體免疫細胞產生異常的發炎性抗體攻擊包覆神經纖維的髓鞘,破壞神經訊息的傳遞使得神經傳導「短路」而失去正常功能。
2020年05月07日 09:27:00
確定診斷後醫師會根據癌症分期與患者的期望來擬定治療策略,總體來說乳癌的治療方式包括手術治療、化學治療、放射治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荷爾蒙治療。
2020年04月10日 09:21:00
我們的皮膚柔軟富有彈性,然而有種疾病會讓皮膚變硬、變厚。「硬皮症」是種自體免疫疾病,藍忠亮教授指出,硬皮症是「全身進行性硬化症」的俗稱。
2020年04月07日 09:01:00
許多人聽到乾癬,直覺聯想到皮膚疾病,事實上,乾癬屬於自體免疫疾病的一種,病徵除了皮膚外,隨著體內持續發炎,其他器官也可能受影響。
2020年03月07日 08:00:00
發炎性腸道疾病會造成腸道長期反覆發炎,確切病因還不是非常清楚,目前認為跟免疫系統、腸道菌落、環境、遺傳等因子都有關係。
2020年03月03日 10:18:00
大腸癌手術是切除一段腸道與鄰近的血管淋巴等構造,然後將斷端接起來。常見的併發症包括出血、吻合處癒合不良、傷口、肺部感染或敗血症等,而這些都跟患者營養體力狀態有直接相關聯。
2020年02月26日 08:48:00
心臟衰竭的定義就是,從心臟打出去的血液供應不足,無法滿足全身器官的需求。這是一個供需的問題,供需失衡就會出現各種問題。
2020年02月15日 09:44:00
「營養支持對癌症病患非常重要!」黃苡菱營養師強調,「我們很擔心看到的是癌症病患因為營養不夠,所以到後面的治療沒有辦法支撐,有些癌症病友的死因是營養不夠、支持不下去,所以營養支持非常重要。」
2020年01月15日 10:18:00
「我最近運動時愈來愈喘。」林太太向先生抱怨。 林先生想了想,道:「心臟不太好時,容易覺得喘,運動耐受度也比較低,要不要到心臟科檢查看看?!」
2020年01月01日 08:00:00
癌症病患出現營養不良狀況的比例超乎我們想像的高,可能有超過八成的癌症病人處於營養不良風險之中。根據統計,有20-30%的患者最後死亡的原因並非癌症本身,而是由癌症所導致的「惡病質」。
2019年12月31日 08:00:00
已有很多研究發現,營養不良的癌症病患接受治療的效果會比較差。高雄市立小港醫院王馨羚營養師表示,營養不良會讓患者的體力變差、降低治療效果及生活品質,以致病情惡化等問題。
2019年12月27日 08:00:00
肺癌死亡率連續10年居冠,不到57分鐘即有1人因肺癌死亡。高雄市立小港醫院癌症中心陳煌麒主任表示,肺癌初期幾乎沒有症狀,因為肺部實質本身是沒有神經的,但當有肺部症狀產生時,多數患者癌細胞可能已有轉移。
2019年12月26日 08:00:00
留美萍醫師指出,因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全身性慢性發炎的免疫系統疾病,所以它不單單只會攻擊關節,也會攻擊身體其他地方,例如皮膚,可能合併血管炎,或皮下出現類風濕性結節,結節可能長在骨突起處、伸肌表面或關節周邊部位,甚至長在肺臟裡面。
2019年12月25日 09:26:00
突然得知罹患乳癌,經常讓患者心慌意亂。然而,面對這個女性最好發的癌症,第一要務是取得乳癌細胞進行化驗,再依照乳癌細胞的各種生物標記,擬定個人化的治療計劃。
2019年12月19日 09:23:00
乾癬性關節炎可能不會痛,醫師會從指甲有沒有變化開始診斷,初期指甲變化會有點類似灰指甲;再來指甲表面會有小小的坑洞,這是蠻特異性的表現。指甲坑洞有時需要比較強一點的光線,或者不同角度去觀察才會看的到。接著檢查指甲邊緣有沒有紅疹,若有的話,可能離指甲最近的關節按壓會疼痛。
2019年12月13日 09:11:00
自體免疫關節炎的患者經常以反覆關節疼痛來表現,早晨起床時會感到僵硬不適,倘若沒有好好控制,會導致關節變形,影響工作和生活品質。
2019年12月03日 09:02:00
心臟功能差,全身器官便無法獲得足夠的血液供應,而導致很多症狀,諸如走路會喘、躺平會喘、夜間頻尿、睡眠障礙等,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亞東醫院心衰竭中心曾炳憲主任指出,除了規則服藥之外,日常生活還有很多要注意的地方,有助患者狀況穩定,改善生活品質。
2019年11月29日 08:00:00
王俊偉醫師分享,有位令他印象深刻的55歲男性患者,確診前曾因反覆腹瀉問題困擾多年,因工作上需長時間開車,多年來僅靠自行服用成藥及朋友介紹的偏方來緩解症狀,但腹瀉程度隨著時間愈來愈嚴重,甚至影響到行車安全,有好幾次因急著找廁所而差點發生意外。
2019年11月25日 08:00:00
高血脂症對人體造成最主要的影響就是「動脈硬化」,動脈硬化若發生在腦部會造成腦中風、發生在心臟會造成心肌梗塞、發生在四肢則會造成周邊動脈阻塞,所以,高血脂症的影響觸及全身器官,應是需要被關注的全民健康議題!
2019年11月23日 08:00:00
對於本來就有心臟疾病的患者來說,處於炎熱的環境而大量流汗,會使得心跳加速增加心臟負擔,容易產生心律不整,並讓原有疾病惡化;血管阻塞的患者就會出現心絞痛、心肌梗塞的問題。
2019年11月21日 08:00:00
日常生活中有多種原因可能會傷害心臟,雖然可能沒有感覺,但是會對心臟持續造成傷害,日積月累下來就可能導致心臟衰竭,大家務必小心在意,終結傷「心」!
2019年11月06日 10:32:00
類風濕性關節炎容易有多處關節的腫痛,嚴重甚至會變形,影響日常生活,然而在疾病初期因為關節沒有變形,患者容易輕忽,以為是運動傷害,或是工作疲勞、退化、痛風等,自行買藥而延誤就醫。
2019年11月05日 09:30:00
長時間盯著近距離的手機、電腦螢幕或文件,眼睛裡的睫狀肌,還有瞳孔的括約肌都需要持續收縮,久了之後就會覺得痠痛跟疲勞。除了肌肉的問題之外,眼睛在專注看東西的時候眨眼次數會減少,淚水容易蒸發,視力會感到不穩定,要更加專注地看東西,會讓眼睛更加吃力。
2019年10月30日 08:00:00
每次在做化療之前,醫師都會評估患者的營養狀態,替患者抽血,看看白血球是不是太低、血色素夠不夠、肝臟、腎臟功能好不好、蛋白質有沒有回升。所以在大腸直腸癌治療過程中,病患營養補充很重要,如果能吃就多吃,讓營養均衡、充足。
2019年10月29日 08:00:00
焦慮症以不安、緊張、煩躁、惶恐...為主要症狀,可能影響生活或工作。焦慮症有很多類型包括泛焦慮症、恐慌症、強迫症、畏懼症等。
2019年08月26日 08:00:00
心臟衰竭是因為心臟功能下降,造成心臟輸出量不夠、身體器官血流量不足的狀況。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劉怡凡強調,由於心臟輸出量不符合身體需求,會對全身器官造成負面影響,所以心臟衰竭並非單純的心臟問題,而是全身性的疾病!
2019年08月24日 08:00:00
如果家人曾因肚子大痛送急診,你一定曾看過醫師按壓患者腹部,評估痛的位置及程度。醫師也會深壓患者肚子後放開,若患者在醫師放手後肚子反而更痛,就被稱為有「反彈痛」,這是腹膜炎的徵兆之一。那究竟什麼是腹膜炎...
2019年08月08日 08:00:00
現年 49 歲的張女士是名職業婦女,為了家庭、工作忙碌一整天後,一躺上床就能呼呼大睡。但是最近幾個月卻經常翻來覆去睡不著,好不容易入睡後,又可能在渾身大汗中醒來,心悸不安。與同事、家人相處時,也變得很急躁,容易感到不耐煩,而大發雷霆。看過醫師後,張女士才曉得原來這些狀況都和更年期大有關係。
2019年08月02日 08:00:00
有時候不小心摸到脖子有腫塊,這時候心裡一定擔心害怕。囊腫(水泡)也是甲狀腺常見問題,有時候會伴隨快速長大跟疼痛。要怎麼處理呢?別擔心!懶人包一次解答您所有問題!
2019年07月18日 08:00:00
氣切,是氣管切開手術的簡稱。這名詞常造成許多恐慌,甚至很多人認為氣切=瀕死。究竟為什麼需要做氣切?氣切切在哪裡?就讓這份懶人包解釋一下。
2019年07月16日 08:00:00
眼睛是大家的靈魂之窗,對我們的生活是非常重要。但是往往大家都等出了問題才注意它,希望大家能透過文章的分享知道如何好好保養你的眼睛!
2019年07月02日 08:00:00
如果你曾經目擊身邊的人癲癇發作,一定感到很無助:「他怎麼了?我該怎麼幫他?」 你可能也曾看過新聞報導,講述著英勇的路人在目睹患者癲癇發作時讓他咬著自己的手指,這樣是對的嗎?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究竟,癲...
2019年06月29日 08:00:00
父母親帶著初生之犢的寶寶來門診,因為天天餵奶關係,所以會注意到寶寶嘴巴裡的狀況,所以父母常常會問我「幫寶寶清理嘴巴時,發現嘴巴裡有白點,是不是長牙齒了?」、「已經很認真清理了,怎麼還是會出現一顆顆的白點、是鵝口瘡嗎?」
2019年06月27日 08:00:00
消化性潰瘍是胃或十二指腸黏膜的破損,痛起來不僅超不舒服,還可能會有出血或腸胃破裂的可能,嚴重時會危及生命安全。今天我們就以漫畫懶人包介紹消化性潰瘍的成因、症狀、檢查、與治療。
2019年06月16日 08:00:00
台灣四面環海,大家對海也都不陌生。每到海邊遊玩時,常會見到被海浪沖上岸,或是在退潮時冒出水面的褐藻。褐藻摸起來黏黏滑滑,因為褐藻會分泌黏液來保持濕潤,褐藻醣膠就是來自褐藻的黏液。
2019年06月15日 08:00:00
孕育新生命是一段開心的過程,準媽咪們可以感受到孩子成長的喜悅。但懷孕過程荷爾蒙改變,會影響到原本的甲狀腺結節嗎?會不會造成新結節的產生?
2019年06月01日 08:00:00
把一根針插進脖子,光想到這個畫面就覺得恐怖!有結節的病友要接受細針穿刺前,人人都很緊張。難道有結節就一定要接受穿刺嗎?到底什麼情況才需要,什麼情況可以觀察就好?
2019年05月18日 08:00:00
心臟衰竭患者一般都是以「喘」來表現,他會覺得坐起來呼吸比較舒服,下肢水腫也是相當典型的表現。但是,還有一些症狀較不會讓人直接聯想心臟問題,而容易延誤病情。
2019年05月16日 08:00:00
有少數兒童一直到進入青少年甚至成年時期後,尿床的情形仍然無法改善,嚴重影響自尊心、情緒健康和日常生活,包括學校和社交表現。因此,到底兒童在幾歲後還會尿床時,家長就應該考慮帶他們盡速就醫呢?請專家來解答。
2019年05月07日 08:00:00
除了更年期外,感染、癌症、荷爾蒙、藥物等狀況都可能引發夜間盜汗。因此要找到確切原因也不容易呢!你要注意除了發生夜間盜汗以外,你是否有什麼伴隨症狀,像是發燒、體重減輕、心悸手抖等不舒服,這些都是醫師破案...
2019年05月05日 08:00:00
隨著人類壽命延長,心臟衰竭變成日益普遍的問題,但多數民眾對心衰竭卻存在許多迷思。根據網路調查發現,多數人認為患有心臟衰竭就等於「快死了」,同時也低估了心臟衰竭患者需要經常住院的嚴重性。
2019年05月04日 08:00:00
台灣已經邁入老齡化社會,持續攀升的醫療需求讓健保財務日益困窘,沒想到竟然還有一大票立法委員打算修法廣開大門讓千千萬萬的外國人來享用台灣的健保及長照。
2019年04月26日 09:51:00
約有四成的肺癌患者在診斷為非小細胞肺癌時,癌細胞已經侵襲到身體其他器官,我們稱為「第四期肺癌」。對於第四期肺癌的治療目標,主要是減少患者的不適症狀,盡量控制腫瘤發展,並試著延長生命。
2019年04月24日 08:00:00
在減重門診,低碳飲食對大部分的人都很有效,但十個病人可能就有一個減不下來 ;看著客戶手機裡面飲食的紀錄,認真健康又標準,但是體重卻聞風不動,真是令病人感到挫折,醫師也感到困惑。這些到底都是為什麼呢?
2019年01月12日 0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