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形「暴食症」 可能就在你身邊

▲隱形「暴食症」可能就在你身邊(圖/照護線上)

▲隱形「暴食症」可能就在你身邊。(圖/照護線上)

作者:精神科 賴奕菁 醫師

之前我們談過「厭食症」,提醒減重時要小心別把自己逼過界,以免身心「回不去」了,即使不想跳崖,也被推向死亡幽谷。

相對於厭食症,「暴食症」的患者更多,可能就在我們的身邊。

但是,暴食症患者鮮少被發現。

奇怪嗎?為什麼同樣是「飲食失調症」,另一個極端(暴食症)受到的注意這麼少?

說穿了很簡單,就是「不明顯」,身型幾乎看不出來。

暴食症者通常中等體型,頂多略為圓潤,不似厭食症一望即知。雖然他們也相當焦慮身材,害怕變胖,多數長期在減重。

但是,突發的衝動,尤其在壓力狀態下,會迫使他們狂吃;所以怕胖歸怕胖,也不至於瘦成紙片人。

一般人偶會吃多,例如:聚餐、遇到喜歡的食物、盛情難卻、過度飢餓…,但吃飽、吃撐,就不吃下,只得停了。而且,吃多不適之後,就得幾餐吃少調節一下,舒緩腸胃負擔。

但是,暴食症是受害者,「衝動」的暴軍揮舞著鞭子,逼迫著他們狂吃、猛吃、吃到滿到喉嚨了,還是硬塞,完全無法停止,眼看著自己的雙手自動向嘴巴餵食,就像無情的填鴨,被食物淹沒…

深受暴食症困擾的她告訴我:

「當開始吃一種食物時,像一碗麵,我才吃兩口,內心就恨不得這整碗麵立刻進到我的身體裡。迫不及待,就是要把食物全吃進去,吃進去…我就像個黑洞一樣,將能拿到手的食物全吸進去,」她繼續說著,

「當然會撐,很撐,根本吞不下去。但是,手就是停不下來,把東西往嘴巴塞。我吃了好多,好多…」

暴食發作頻繁的話,可是會變胖啊! 

她繼續說道:「我從小就胖胖的,很討厭這樣的身材。我長期在吃減重藥,跟體重奮戰超過十年。每當這樣暴食之後,我知道這樣會胖,所以吃完後就『催吐』。但是,那會弄到喉嚨受傷,食道嚴重灼傷,後來胃都關不緊,長期胃食道逆流。」

她摸摸胸口,彷彿記憶中的火燒心又回來了。

「催吐太傷身。我試過用瀉藥,腹痛如絞,拉到快脫肛。後來,我只好用激烈運動來消耗暴食攝取的熱量,跑步跑到肌腱發炎…好累,好累。」

家人知道她陷入如此苦戰嗎?

「我不想,也不敢給別人知道。會被特別看待的!不了解的人只會罵我,卻根本無法幫我甚麼。所以,我都偷偷吃、偷偷吐掉,表面都裝做好好的。」

她苦笑著。好孤單,真寂寞。

不能不吃嗎?當然,能夠不吃的話,那就不算「病」了!

能夠停嗎?能停的了,還需要這樣受苦嗎? 

這簡直是人間煉獄,活在現實,身心卻被食物和身材拉扯,無止盡地拔河。

暴食症腦部的「飽食中樞」,甚至「情緒中樞」似乎出了甚麼問題,無法維持穩定。常常跳電,身體暴衝,搞得亂七八糟的,事後病人怕人知道,得自己苦苦收拾著,還伴隨著相當程度的自責。

其實,這只是個病罷了。生病的人沒有做錯,只是不幸運。

病人該做的事情,就是好好面對,好好接受治療,讓自己早點脫離病苦。

其它的,沒有了。(其它的,就是精神科醫生的事情了)

目前有藥物可以穩定腦部,必要時合併心理治療,也有相當的幫助。治療可以減少暴食衝動的發作頻率,就能降低暴食對身體的後續傷害,以及心理的負擔。

隱形,看不見,但可能在你我身邊。

同場加映:關於憂鬱症,你以為的可能錯很大!

搜尋附近的診所:精神科

加入照護線上LINE好友,健康不漏接!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陳建宗揭「顏面衰老」關鍵 地心引力讓臉垮、眉下垂是警訊

陳建宗揭「顏面衰老」關鍵 地心引力讓臉垮、眉下垂是警訊

《ETtoday健康雲》與「東森栢馥功能醫學健康服務會館」今(3日)舉辦健康講座,邀請顱顏重建權威、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院長陳建宗醫師擔任主講人。陳建宗特別分享「內視鏡輔助前額拉提」,適應症包括眉毛下垂、不對稱眉毛、皺眉肌過動症、前額頭短,有別於傳統拉皮手術,術後恢復快。

2025年11月03日 18:05

東森總裁王令麟曝「自然美」祕訣 笑稱「70歲比6年前更年輕」

東森總裁王令麟曝「自然美」祕訣 笑稱「70歲比6年前更年輕」

《ETtoday健康雲》與「東森栢馥功能醫學健康服務會館」今(3日)舉辦健康講座,邀請顱顏重建權威、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院長陳建宗醫師擔任主講人,分享逆齡抗老觀念。 東森集團總裁王令麟也親自參與,他分享,現在70多歲從沒有做過任何整形手術,為了「自然美」每天花時間保養,現在的自己比6年前還年輕。

2025年11月03日 17:59

嘉義長庚達文西手術中心正式成立 國際認證提升嘉義醫療水平

嘉義長庚達文西手術中心正式成立 國際認證提升嘉義醫療水平

嘉義長庚紀念醫院長年深耕雲嘉南地區,持續引進先進技術。近年隨著微創手術與機械手臂技術的快速發展,耳鼻喉科徐正明教授憑藉豐富臨床經驗與技術成果,通過國際認證,成立「達文西耳鼻喉頭頸手術示範教學中心」,為雲嘉南地區優先獲此認證的耳鼻喉科醫師,也象徵嘉義長庚在高精密微創手術領域邁入新里程。

2025年11月14日 19:46

高血壓年奪4.5萬人性命 國健署推每年一周「722量血壓」

高血壓年奪4.5萬人性命 國健署推每年一周「722量血壓」

根據衛生福利部113年死因統計,高血壓疾病死亡率近年來首次不再攀升,但每年仍有約4.5萬人因高血壓相關心血管疾病而失去生命,仍須正視。國健署今(14日)攜手醫界啟動「千人響應護血壓,三大資源守護網」,國健署長沈靜芬表示,診間血壓通常無法反映個人實質血壓狀況,希望推廣民眾「722量血壓」,在一年之中找一週,早晚各量兩次血壓取平均,可以作為與醫師溝通、用藥的依據。

2025年11月14日 18:06

再談老婦殺腦麻兒案 石崇良:不可取但覺得很不捨

再談老婦殺腦麻兒案 石崇良:不可取但覺得很不捨

台北市一名80歲劉姓婦人親手悶死照顧超過50年的腦麻兒子,一審法官輕判她2年6個月徒刑,並建請總統特赦。衛福部長石崇良昨日在立法院表態支持總統特赦,今日再被問及此事時語重心長表示,這樣行為不可取,也不應該成為免除司法的理由,但「我個人情感上,還是會覺得不捨。」

2025年11月14日 16:18

代孕修法「暫持保留態度」 石崇良:還需凝聚共識

代孕修法「暫持保留態度」 石崇良:還需凝聚共識

近期男同志代孕爭議不斷,衛福部《人工生殖法》修法草案已經送行政院,內容侷限在單身女性、女同志,不包含代理孕母。衛福部長石崇良今(14)日受訪表示,代理孕母議題還有很多需要討論與凝聚共識的地方,所以在修法、立法仍屬與保留態度。

2025年11月14日 15:12

280萬糖友失智風險翻倍 專家:曾發生低血糖更要注意

280萬糖友失智風險翻倍 專家:曾發生低血糖更要注意

糖尿病患者愈來愈多,醫界估計全台可能已有280萬人。因應今天世界糖尿病日,台灣神經學學會在臉書提醒,糖友的失智風險比多數人想像更高,相較一般人,發生血管性失智症、阿茲海默症分別增2.4 倍、1.6 倍,如曾出現低血糖,未來失智機率也會加倍,糖友平常務必注意控糖,以免認知功能不知不覺流失。

2025年11月14日 11:21

人工生殖法草案已送政院 國健署長:應尊重代孕者隱私

人工生殖法草案已送政院 國健署長:應尊重代孕者隱私

近期男同志代孕爭議不斷,有男同志赴美國代孕還上傳孕母生產過程畫面,更傳出身份疑似為台北慈濟醫院骨科醫師。國健署署長沈靜芬今日出席活動受訪回應,《人工生殖法》修法草案已經送行政院,內容是有納單身女性、女同志,修法主要重點在於強調「女性自主權」,至於爭議事件,沈靜芬不予評論,但強調應該尊重代理孕母本身的隱私。

2025年11月14日 10:58

醫PO「代理孕母無碼私密照」 台北慈濟:私領域行為、已加強關懷

醫PO「代理孕母無碼私密照」 台北慈濟:私領域行為、已加強關懷

一名男同志日前分享赴美尋求代孕經歷,還公開孕母生產過程的無碼畫面,引發網友眾怒,他也被起底是醫師,目前任職台北慈濟醫院;院方今上午表示,醫師於個人社群媒體發布言論,屬私領域行為,應妥善面對與處理,已啟動關懷機制對此同仁進行輔導。

2025年11月14日 10:41

膝蓋卡可能是肌少症 醫教1招測肌力:不扶東西能連續站起5次

膝蓋卡可能是肌少症 醫教1招測肌力:不扶東西能連續站起5次

民眾若發感覺膝蓋卡卡,常會想是否老了、關節退化,但台北榮總遺傳優生學科主任張家銘在臉書分享,根據最新研究,膝關節退化患者其實約25%合併有肌少症,所以當膝蓋不適,有可能是肌肉量不足,才導致膝蓋吃不消,關節未必已退化,平常可進行「不扶東西連續站起來5次」小測試,有助及早發現肌力衰退。

2025年11月14日 10:03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