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悶塞、耳朵痛癢怎麼辦? 專業醫師解答

▲耳朵悶塞 耳朵癢 耳朵痛(圖/劉得懿)

作者:劉得懿 醫師

我最近有感冒,之後就耳朵一直有塞塞的感覺是什麼問題?
答:可能是耳咽管功能不良。耳咽管是連接中耳和咽喉的通道,負責維持中耳和咽喉之間壓力的平衡。感冒造成耳咽管發炎,使得耳咽管平衡壓力的功能受影響,就會造成耳朵塞住的感覺。

我之前感冒,耳朵持續塞住,之後閉住口鼻用力吹氣,會聽到耳朵「波」的一聲,然後耳悶感就消失了,但沒一會兒就又塞住,是什麼問題?
答:這也是耳咽管功能不良,程度上有好一點。正常耳咽管在吞嚥時會打開以平衡耳朵的壓力,所以說飛機起降時,會建議病人做吞口水的動作就是這個道理。閉住口鼻吹氣,使得空氣從咽部進入中耳,達到中耳壓力平衡的目的。

我被診斷是耳咽管功能不良已經半年了,後續會有其它的問題嗎?
答:耳咽管功能不良,會造成中耳呈現負壓,初期會造成耳朵悶塞感,之後可能造成耳膜塌陷積水,最後會使得耳朵的角質堆積形成珍珠瘤,破壞耳朵周圍的構造。另外單側中積水也可能是鼻咽癌初期的表現,應該到醫院檢查。

我昨天洗澡時耳朵進水,之後耳朵就塞住了,是什麼問題?
答:可能是耳屎和水塞住了外耳道造成耳屎嵌塞,可以找耳鼻喉科清理塞住的耳屎。

耳屎有什麼功能嗎?
答:耳屎含有溶解酶與脂肪酸,使耳道維持微酸且抗菌的環境,保護耳道避免細菌或是黴菌感染;另外耳屎也有防水保溼的功能,可以避免耳道過於乾燥而發癢。

我會耳屎嵌塞,是因為我耳屎清理不夠嗎?
答:正常的外耳道會把耳屎往外排,所以一般是不用自己挖耳朵。自己挖耳朵可能造成耳道受傷,使得耳朵失去了耳屎外排的功能,還可能造成耳屎往耳內推,增加治療上的困難。

我兩邊耳朵很癢,是什麼問題?
答:可能是外耳道有發炎造成耳朵癢的感覺。耳朵癢的時候,很多人會用棉花棒或是耳耙子等工具挖耳朵,往往會造成外耳道發炎更嚴重,甚至造成黴菌感染。

耳朵長黴菌會有什麼症狀?
答:耳黴菌長在外耳朵會造成耳朵癢,長在耳膜上會產生耳朵悶塞感。

為什麼耳朵會長黴菌?
答:可能是因為挖耳朵時把黴菌帶到耳朵裡造成感染、長期使用含抗生素耳藥水、長期耳屎嵌塞使耳道封閉耳道變潮溼而滋生黴菌。

耳黴菌怎麼治療?
答:使用治療黴菌的耳滴劑,加上耳鼻喉科的局部治療,把黴菌清乾淨,通常可以達到不錯的治療效果。

耳滴劑應該如何使用呀?
答:患者保持側躺姿勢,耳朵朝上,每次點3-4滴藥水,滴入後輕壓耳珠數次,使藥物確實進入外耳道深處並抵達耳膜,保持耳朵朝上約十分鐘,使藥物能充分作用,之後頭部側傾讓藥物自然流出,擦掉流出耳朵之藥物即可。

耳黴菌會復發嗎?
答:耳黴菌的產生通常和挖耳朵的習慣有關。若是沒辦法改變挖耳朵的習慣,外耳道還是有可能再感染黴菌。

若只是用棉花棒很輕地挖耳朵,耳道也會受傷嗎?
答:外耳道很脆弱,非常容易受傷,就算是用棉花棒還是可能會受傷。另外正常的耳朵是彎的,容易造成挖耳朵時弄傷外耳道。

我耳朵痛兩天,可能是什麼問題?
答:小朋友耳朵痛比較常見的是急性中耳炎,而大人耳朵痛比較常見的事急性外耳炎。急性中耳炎是感冒的併發症,而急性外耳炎通常與挖耳朵有關係。




若只是用棉花棒很輕地挖耳朵,也會造成急性外耳炎嗎?
答:外耳道很脆弱,非常容易受傷,就算是用棉花棒還是可能會受傷。正常的耳朵是彎的,更容易造成挖耳朵時弄傷外耳道而引起急性外耳炎。

外耳炎有什麼嚴重的併發症嗎?
答:外耳炎嚴重時會侵犯顱底造成組織壞死,稱為壞死性外耳炎。臨床症狀包括耳朵劇痛、高燒、外耳道壞死、臉部痲痺等症狀。好發於年齡大之糖尿病或免疫不全患者。

我最近沒有挖耳朵,但是會耳朵痛而且會喉嚨痛,是什麼問題?
答:咽喉發炎,會因為神經分佈的問題,連帶造成耳朵痛。這個時候的耳朵痛,不代表耳朵本身出問題,有的時候是其它部位的「轉移痛」。

還有什麼情況發生耳朵的「轉移痛」?
答:除了上述提到的咽喉、顳顎關節,甲狀腺、鼻竇、頸椎、牙齒、上食道、三叉神經、腮腺等部位發生問題,都有可能造成耳朵的「轉移痛」。由於可能性很多,要找出原因並不容易。

我最近沒有挖耳朵也沒有感冒,但常常會耳朵痛,吃東西的時候更痛,是什麼問題?
答:可能是顳顎關節發炎。「顳」是指兩側的頭部,「顎」是指下巴,下巴連接頭部兩側的關節就叫作顳顎關節。顳顎關節發炎通常與吃東西咬合不對稱有關,如果病人單側蛀牙,就容易使用沒蛀牙的一側咀嚼食物,如此一來咬合不對稱,造成顳顎關節發炎。由於神經分部的問題,顳顎關節炎也會耳朵痛,這也是一種「轉移痛」。

還有什麼情況可能會造成顳顎關節發炎?
答:嘴巴張太開、張嘴太久、吃太硬太韌的食物.都容易傷害顳顎關節造成顳顎關節發炎。

醫生已經診斷我為顳顎關節發炎,除了吃藥之外我還能做什麼?

答:吃軟一點的食物、吃東西用兩邊的牙齒對稱地咀嚼不要只用單側的牙齒,避免過度張嘴,都可以保護顳顎關節二度傷害。

同場加映:耳屎到底要不要挖?關於耳屎您應該知道的事

搜尋附近的診所:耳鼻喉科(掛號、領藥最方便!) 超過68 萬人追蹤,值得信賴的護線上!

分享給朋友:

推薦閱讀

心臟醫學權威陳適安「東森栢馥」開講 分享心律不整預防與治療

心臟醫學權威陳適安「東森栢馥」開講 分享心律不整預防與治療

東森栢馥全健康服務中心今(26日)下午將舉辦健康講座,主題為「小鹿亂撞:心律不整的預防與治療」,特別邀請國內心臟醫學權威、台中榮民總醫院名譽院長陳適安醫師擔任主講人,與東森VIP會員分享心律不整的預防與治療相關知識,幫助大眾了解如何維護心臟健康,《ETtoday健康雲》也將直播講座精彩內容。

2025年03月26日 09:03

清明小心外邪侵襲 中醫推「2飲食、3穴位」養生

清明小心外邪侵襲 中醫推「2飲食、3穴位」養生

清明節是一年當中的第五個節氣,但清明時節氣候冷熱交替、乍暖還寒,這時人體容易受到外邪侵襲。中醫師提醒,清明時節肝氣旺盛,脾胃功能相對較弱,飲食上應以清淡為主,少吃油膩、辛辣刺激的食物,建議也可自製清明養身食物和多按3穴道養生。

2025年04月04日 10:30

5年來9人遭蛇咬死亡!台灣常見毒蛇有6種 專家揭特徵、出沒狀況

5年來9人遭蛇咬死亡!台灣常見毒蛇有6種 專家揭特徵、出沒狀況

4月起國內進入蛇咬旺季,疾管署統計每年約有近千名民眾遭毒蛇咬傷,且過去5年間仍有9人因蛇咬死亡。台灣常見六大毒蛇分別是龜殼花、赤尾鮐、百步蛇、飯匙倩、雨傘節、鎖鏈蛇。這些蛇各自有不同的特徵,棲息地點、出沒時間,疾管署專家一次解析,並強調,大多數蛇類不會主動攻擊人,民眾若進入樹叢或草堆,記得「打草驚蛇」,讓蛇有時間離開,這樣大家都能安全。

2025年04月04日 08:59

很多人都錯了!「4大偽健康習慣」反增罹癌風險 醫師示警

很多人都錯了!「4大偽健康習慣」反增罹癌風險 醫師示警

隨著高齡化社會到來,養生思想風行,但仍有不少奉行「健康生活」的民眾,因為錯誤的理解,反而默默地傷害了自己的身體。林口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廖繼鼎指出,部分被視為「健康習慣」的生活方式,如每天喝果汁、吃素、多睡覺等,如果未能掌握正確觀念,反而可能成為增加致癌風險因子。

2025年04月03日 19:02

後腳筋疼痛!可能阿基里斯腱出事了 醫曝幾種症狀快就醫

後腳筋疼痛!可能阿基里斯腱出事了 醫曝幾種症狀快就醫

後腳跟疼痛是一般人常遇到的問題,除了常見的足底筋膜炎以外,阿基里斯腱問題也是一個主要原因。阿基里斯腱又稱跟腱,是人體中最粗、最強的肌腱,其功能則是幫助我們在日常中走路、上下樓,也是跑步、跳躍的重要結構;特別是需要快速轉向或衝刺等需要瞬間爆發力的動作,將你的小腿肌肉與你的腳跟骨連接起來。

2025年04月03日 16:01

柯文哲今下午出院了!院方曝「術後狀況」後續需回診

柯文哲今下午出院了!院方曝「術後狀況」後續需回診

前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因水腎、輸尿管結石動手術。衛福部台北醫院今表示,柯文哲經過一天住院觀察,主動表示未感疼痛,已於今日下午辦理出院。

2025年04月03日 14:04

清明掃墓防蚊蟲!含薄荷藥膏「2族群」別用 嚴重恐害呼吸停止

清明掃墓防蚊蟲!含薄荷藥膏「2族群」別用 嚴重恐害呼吸停止

清明節連假開始,許多民眾已安排出遊或掃墓行程,不少人也習慣隨身攜帶各式防蚊蟲藥品,如綠油精、萬金油、曼秀雷敦等,來防範蚊蟲叮咬。藥師提醒,雖然這類藥品效果不錯,對一般人來說,適當使用此類藥品不會有太大問題,但對於「蠶豆症患者、2歲以下嬰幼兒」有風險,嚴重可能會引起呼吸停止。

2025年04月03日 13:18

18歲女私密處分泌物爆多 醫揪「2飲食習慣」害濕性體質

18歲女私密處分泌物爆多 醫揪「2飲食習慣」害濕性體質

一名18歲青少女多年來因分泌物異常量多,每日須頻繁更換護墊來維持私處清爽,因不想再服用抗生素及外用藥膏,輾轉尋求中醫治療。中醫師問診發現,該名個案因準備升學考試,平時嗜吃甜食、冰品紓壓,並時常熬夜唸書,造成所謂的中焦脾胃功能衰退而造就濕性體質,加上前陣子頻繁下雨,水氣增加,導致體內濕氣加重,因此分泌物增量。

2025年04月03日 12:00

長輩進食易嗆咳!營養師手把手教「潤餅防噎版」 好吞嚥顧健康

長輩進食易嗆咳!營養師手把手教「潤餅防噎版」 好吞嚥顧健康

清明時節將至,家家戶戶掃墓祭祖,享用應景的「潤餅」,然而,對於生理機能逐漸退化的長輩來說,潤餅中豐富的食材可能帶來咀嚼不易、難以消化等困擾,甚至引發腸胃不適。營養師建議,在家中製作潤餅時,可以多花一點心思,選擇容易吞嚥的食材,讓長輩也能安心品嚐美味,避免潛在的吞嚥風險。

2025年04月03日 11:16

體重輕不代表健康!「瘦胖子」心血管死亡風險比肥胖者高52%

體重輕不代表健康!「瘦胖子」心血管死亡風險比肥胖者高52%

一名45歲金融業女主管,BMI為20,屬於標準範圍,一直以為健康無虞,但健檢報告卻顯示三酸甘油脂過高,進一步檢查才發現已經有中度脂肪肝。減重專科醫師陳威龍指出,全球約有45%的人屬於「代謝性肥胖但體重正常」的「瘦胖子」,研究顯示,這些族群的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比過重或肥胖者高出52%。

2025年04月03日 11:10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