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教育餵孩子吃什麼糖? 鼓勵孩子舉手表達嗎?

▲▼             。(圖/記者傅家慶攝)

▲ 孩子學著科學實驗的這幕,反而觸發我寫這篇『台灣教育餵孩子吃什麼糖?』。(圖/傅家慶)

圖文/傅家慶

在我國小教室的黑板上,總是這樣的一個畫面:右邊寫著日期和值日生座號,左邊則是我的座號。我在五六年級好像是十號,所以上面就是數字「10」,下面接著一大堆「正」字。因為老師要風紀股長,對於我每在上課說一次話,就記一次,最後就是一堆「正」字標記,最終治標不治本,老師也束手無策。

▲▼             。(圖/記者傅家慶攝)

▲ 孩子在活動中學著科學實驗學習最簡單的原理。(圖/傅家慶)

那些年,真是辛苦了教過我的老師們,他們和她們自己從師範體系被訓練出「規矩」,卻得面對我這位「不規矩」的學生,老師,其實也不知道怎麼處理?上課中總有一個人不停講話,課程要怎麼進行下去?套句老師當年常說的「你不要影響其他人上課的權益」。因此,童年老師對我說過最深刻的一句話就是「傅家慶,你給我滾講出去(教室)」。

▲▼             。(圖/記者傅家慶攝)

▲ 孩子們在活動中不懼地舉手發言,觸發我想起自己被『禁語』的童年 。(攝影/傅家慶)

童年曾這樣被「禁語」的我,長大後總想著台灣教育為何不鼓勵學生舉手發言?我自己是到三十歲之後,從跟我同樣聒噪的外甥身上,才懂得老師當年的難處。然而,也是從我外甥滔滔不絕的話語中,感受到當年不斷說話的自己,只是希望找人「討論」,討論那些知識和道理。因著童年的些許遺憾,如今,當我看到現在的孩子們,可以大方地舉手,發表自己的意見,回答心中自認的答案,總是既感到一點喜悅,又感覺到一絲絲羨慕。

▲▼             。(圖/記者傅家慶攝)

▲ 台北市長柯文哲和頂尖教育基金會董事長郭春櫻共同出席開幕 。(圖/傅家慶)

從小不善科學的我,上週參加了「第十屆公益性趣味科學實驗演示會及闖關活動」,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些舉手發問的孩子們,是如此地自信、敢言,毫不猶豫。台上講解科學知識的是人稱街頭科學家的周建和教授。他在台上說明水管是如何落入「線」阱?如何能靠著摩擦的「力」磨斷一根PVC材質的水管?

▲▼             。(圖/記者傅家慶攝)

▲ 周建和教授用簡單方法解釋一條棉線如何切割一根比線更粗的水管 。(圖/傅家慶)

這個簡單的科學實驗,探討棉線的重力後摩擦生熱,便能切割物體。學生們經過周教授簡單操作,了解到同一個摩擦頻率裡,拉線重量與摩擦次數成反比的關係,且發現管徑越大、厚度越厚的水管,溫度要更高才能切穿。這個簡單的道理,是各中小學「科展」中經常所見的題目,也讓我想起自己國小最害怕的就是「科展」,那真的是童年陰影之一。

▲▼             。(圖/記者傅家慶攝)

▲ 當水管被棉線切割開的瞬間,參與的學生們大呼驚奇。這簡單的科學演示,就像魔術表演般吸睛 。(圖/傅家慶)

我對科學的懼怕來自不敢舉手發問!記得國小某堂自然課,老師問了某個題目,要大家舉手說答案。班上前幾名同學都舉手回答某個選項,而我卻很自信地舉了另個。接著老師很順暢又自然地說「讓我們來看看哪些『天才』這麼聰明,舉這個答案」。正當我相信老師所言,以為自己將要答對之際,老師瞬間公布答案是成績好的同學們所回答的那個,也就是我答錯了。

▲▼             。(圖/記者傅家慶攝)

▲ 童年的我,難有這樣輕鬆接觸科學的機會,對於孩子能這樣輕鬆學習,既高興又羨慕。(圖/傅家慶)

從天堂掉到地獄的感覺,那麼瞬間又那麼深刻。我不解老師為何要那樣「奚落」我。於是,當我看到這場實驗中,學生們那麼無懼地透過闖關活動,學習科學知識,才更有感學習的真意。學習是什麼呢?

▲▼             。(圖/記者傅家慶攝)

▲ 對棉花糖吹氣後又能吃到棉花糖,這項闖關活動吸引很多學生 。(圖/傅家慶)

學習是在這個「共振吧!甜心」的闖關遊戲中,學生們要學的是透過吹氣,棉花糖會擺動回來,產生一段共振的波長,當棉花糖的「重力位能」,也就是擺動角度夠大時,張開嘴就能輕易吃到棉花糖。我們的教育體制,是否也像這樣的擺盪?餵食給孩子的又是什麼呢?

▲▼             。(圖/記者傅家慶攝)

▲ 幾何樣式的水管造型,泡進肥皂水後產生多個『水面』,讓小學生計算,考驗對空間象限的觀察力。(圖/傅家慶)

學習是在這個「泡泡空間」的實驗中,學生們要去計算這個幾何樣式的吸管,泡進肥皂水後拿起來,會產生幾「面」?這是在學習水的附著力和表面張力。我們的教育,是否也在測試孩子的張力與受力?然後如泡泡水般,不小心就破了?

▲▼             。(圖/記者傅家慶攝)

▲ 空氣槍把塑膠杯噴倒,看似容易,實際上如何掌握力道和距離就是科學學習。(圖/傅家慶)

學習是在這個「空氣脈衝炮」的實驗中,孩子手持主辦的頂尖科學教育基金會準備的空氣槍,透過施力將振波發射在前方的塑膠杯上,讓杯子倒下。這看似簡單,實際上一次就推倒的人不多,嘗試兩三次才成功的是多數。遊戲看似簡單,實際上推的力道和距離如何拿捏?這就是科學!

▲▼             。(圖/記者傅家慶攝)

▲ 競賽過程中,有人違反規定,被當場制止,這也是對孩子的一種學習,(攝影/傅家慶)

於是,有人發現了一些訣竅:把空氣槍靠近一點不就好了嗎?是的,看似成功了。然而,馬上也被發現違反了規定,立刻得到制止,要「偷吃步」的人退後,家回到同樣的「起點」才是比賽的真諦。這學習的不只是科學,而是人生。

▲▼             。(圖/記者傅家慶攝)

▲ 闖關競賽中,也可以看出不同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態度,幫或不幫,往往兩難。(圖/傅家慶)

學習到的也是父母自己。在面對孩子該如何過關時,有的父母讓孩子自己放手一搏,好與壞,孩子自己試過就知道。有的父母「放心不下」或者說認為孩子「不能輸」,選擇幫孩子一把,出手相助幫孩子完成闖關。孩子的成長中,如何收放,這不也是父母最難拿捏的課題嗎?

▲▼             。(圖/記者傅家慶攝)

▲父母的陪伴是孩子一輩子的資產,不論結果如何,陪伴的過程已經是天倫之樂 。(圖/傅家慶)

在這一共十六個關卡的科學實驗裡,盡是學習的真諦:孩子學到知識,學到人生,父母學到相處,學到陪伴。過程中的對錯,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父母陪著孩子度過了一個週日下午。

▲▼             。(圖/記者傅家慶攝)

▲ 所謂頂尖科學,不是菁英教育,而是人人都能接觸科學,培養科學精神 。(圖/傅家慶)

如頂尖科學教育基金會董事長郭春櫻所言:「我們給學生動手的快樂,從做中學,輕鬆得到知識和原理,讓他們覺得讀書是件快樂的事情。」不管長大後孩子是否成為科學家,陪伴的回憶,無價。這也是頂尖科學教育基金會,連續二十年舉辦這實驗的精神,正如掛在會場,引述詩人歌德的這句名言「幻想是詩人的翅膀,假設是科學的天梯」。所謂頂尖科學,不是菁英教育,而是讓人人都能接觸操作到科學實驗,從中培養科學精神,潛移默化在自己未來的人生 。

▲▼             。(圖/記者傅家慶攝)

相關文章請見『每天來點FU能量』(https://www.facebook.com/乘翼吻旅-252003672127643/?modal=admin_todo_tour)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跳舞」防失智最有效!陳亮恭:只做有氧運動不會長肌肉

「跳舞」防失智最有效!陳亮恭:只做有氧運動不會長肌肉

國內進入超高齡化社會,如何健康長壽、延緩老化成爲關鍵課題,許多人會從「運動」著手改善健康。高齡醫學權威醫師陳亮恭指出,要防範失智的運動原則和一般情況不同,必須是複雜、非重複型的運動,國際研究認為有效的運動是「跳舞」,但如果不喜歡跳舞,也有其他方法可遵循。另也提醒,運動要達到一定強度且每週時數需達150分鐘,若平常沒有空做,趁假日補足時數效果一樣好。

2025年05月07日 10:03

喝酒臉紅非好事!近半台灣人有酒精不耐症基因 罹癌風險飆70倍

喝酒臉紅非好事!近半台灣人有酒精不耐症基因 罹癌風險飆70倍

喝酒會臉紅絕對不是好事!今天(5/9)是台灣無酒日,專家指出,飲酒與七個癌症有顯著相關,根據台大研究顯示,如果是酒精不耐症的個案,飲酒後罹癌風險會飆升70倍。值得注意的是,台灣帶有酒精不耐症基因的人比例高達49%,幾乎是半數國人都有這樣的風險,除了民眾應該注意酒精無安全劑量,專家也呼籲,應將酒精不耐症基因檢測納入癌症篩檢。

2025年05月09日 17:02

專訪/陳亮恭推5項防老措施 關渡居民失能風險3年降低3%

專訪/陳亮恭推5項防老措施 關渡居民失能風險3年降低3%

台灣面臨高齡化浪潮,健康老化成為重大課題。國內高齡醫學重要推手、台北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接受《ETtoday新聞雲》專訪分享自己投入高齡醫學領域其實有點「陰錯陽差」,不過從研究、驗證效果,現在已經來到「真正改變社會」的階段。他在關渡地區進行社會導入性實驗,把預防身心功能下降的5項措施推廣到社區之中讓民眾參與,三年下來,當地居民失能失智風險下降3%,確實看到成效。

2025年05月07日 17:24

男「不碰甜食」仍罹嚴重糖尿病! 只因天天午餐吃一物

男「不碰甜食」仍罹嚴重糖尿病! 只因天天午餐吃一物

一般人容易將「吃甜食」與糖尿病連結在一起,事實上並非只有吃甜的東西才會生病!家醫科醫師李唐越分享一起病例,一名50歲男子不吃甜食,每天中午都吃便當,體重卻突然掉了10公斤,就醫才發現罹患嚴重糖尿病;李唐越說明,不只有便當,炒飯、炒麵等外食也都有「爆糖危機」。

2025年05月12日 00:01

「生薑」塗頭皮生髮?醫闢謠:恐害掉髮惡化

「生薑」塗頭皮生髮?醫闢謠:恐害掉髮惡化

坊間流傳不少生髮妙方,其中有一種說法是「用生薑塗抹頭皮」,但醫師警告,目前沒有科學證據支持有效,生薑刺激性強,直接塗抹反而容易導致頭皮敏感、紅腫發炎,傷害毛囊健康,使脫髮情況更惡化,建議日常可自製「養髮枸杞芝麻糊」,透過食療來幫助養髮。

2025年05月11日 17:24

不是牛奶、豆漿!醫激推1飲品:穩血糖還防骨鬆 2族群超適合

不是牛奶、豆漿!醫激推1飲品:穩血糖還防骨鬆 2族群超適合

許多人為了在一大早補充營養,早餐都會喝牛奶和豆漿。不過,醫師透露,其實比起牛奶、豆漿,芝麻飲是更健康、更多營養密度的選擇,她習慣用黑芝麻和白芝麻「2:1」的比例,不加水、不加糖,直接用調理機打成濃稠的芝麻糊,每天早上挖一匙用熱水沖開,就能立刻變成一杯香濃又溫暖的早餐飲品。由於芝麻的含糖量低、鈣質含量高,也沒有精製碳水,非常適合糖尿病族群或是低醣飲食者。

2025年05月11日 15:15

專業把關!基隆照服員培訓「氣道清潔技術」 19人通過嚴格考核

專業把關!基隆照服員培訓「氣道清潔技術」 19人通過嚴格考核

為提升照顧服務員的專業能力,特別是在居家照護中協助受照顧者進行口腔及人工氣道管內分泌物清潔等技能,基隆市長期照顧服務管理所與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攜手合作,於5月3日及10日舉辦「口腔內(懸壅垂之前)及人工氣道管內分泌物之清潔、抽吸與移除」課程。共計19名照顧服務員參與此次訓練,強化其執行呼吸道照護的實務技巧。

2025年05月11日 14:23

「更年期」身心變化超痛苦!藥師推「4方式」緩解不適

「更年期」身心變化超痛苦!藥師推「4方式」緩解不適

根據統計,進入更年期的平均年齡為45~55歲,這時會面臨生理和心理的變化,藥師建議,可適度透過保健食藥品來緩解不適,包括「大豆異黃酮、性荷爾蒙前驅物、魚油、鈣片」。另外,更年期婦女定期乳癌與子宮頸癌篩檢是必要的,由於骨質流失速度增快,也建議更年期婦女能定期進行骨質密度檢查,並留意心血管疾病與代謝症候群。

2025年05月11日 14:17

懷孕最常忽略牙齒健康!醫示警孕婦常見「3大口腔問題」

懷孕最常忽略牙齒健康!醫示警孕婦常見「3大口腔問題」

孕期口腔保健也不可忽視!顯微根管治療醫師、台大醫院口腔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張添皓指出,很多孕婦在懷孕期間容易忽略口腔照護,最常見的問題包括「牙齦炎、蛀牙和口臭」,之前就曾遇過一名個案從懷孕後期開始就牙痛,但一直強忍,直到痛到受不了才就醫,檢查發現蛀牙嚴重感染牙髓神經,出現嚴重牙髓炎。

2025年05月11日 13:10

「酒精不耐症」喝酒更易致癌!醫教「1招」自我檢測

「酒精不耐症」喝酒更易致癌!醫教「1招」自我檢測

不少人都知道「酒精不耐症」的人喝酒會馬上臉紅,但到底該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有酒精不耐症?醫師指出,除了喝酒會馬上臉紅之外,也可以將酒精棉片貼在手臂內側靜置20分鐘,如果皮膚出現泛紅,就是高度疑似有酒精不耐症,此方式準確率約有70%。

2025年05月11日 10:00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