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民投球之路坎坷 名醫點出關鍵原因在「腳」上!

記者胡治言/綜合報導

現代人運動很強調核心,有許多人還會直接將核心與「腹部」做聯結,覺得核心運動就是腹部運動,但實際上核心絕對不等同於腹部,它的重要程度遠高於此,日常生活中的各項動作更是離不開核心。所以我們請來台灣復健醫學會、周適偉診所的周醫師來談談,所謂的「核心」到底指的是什麼,同時用王建民來當例子,讓大家知道核心有多重要。另外周醫師也會談到一般復健運動與健身運動的差別,以及有時明明是強調手的運動,為何復健科醫師卻先幫你看腳,這一切都是有根據的。

▲周適偉醫師談運動鏈。(圖/記者謝婷婷攝)

▲周適偉醫師表示,人類所有動作的源頭其實都來自於脊椎的某一個點。(圖/記者謝婷婷攝)

周適偉醫師提到,人身上所有動作都是運動鏈運作的結果,而運動鏈的源頭就是身體上的某個核心,另一端則是動作的表現,核心的重要程度就如同定海神針般,這裡指的核心不只是「橫隔膜到骨盆底」之間,因為人身上包括刷牙、拿筷子的動作源頭,其實都來自於脊椎的某一個點,所以延伸來講,整條脊椎,包括了頸椎、胸椎、腰椎、薦椎、尾椎等,都算是人類的核心。上下肢運動鏈之間的關係則是一種運動控制,就像古時候找師父學武功,徒弟每天盡做些砍柴、挑水、蹲馬步、站樁的基礎動作,苦工做了多年,結果真正學拳的時間反而不多,一下就學完出師了,這其實就是在告訴大家核心及下盤的重要,要打好拳踢好腳就是要有好的核心基礎與下盤。

▲周適偉醫師談運動鏈。(圖/記者謝婷婷攝)

▲周適偉醫師提到,人身上所有動作與源頭都是運動鏈的一環。(圖/記者謝婷婷攝)

「核心」的概念套用在復健上面,除了剛剛的下盤穩定度影響打拳外,周醫師還以投手王建民為例,提到當時他肩傷不斷,追朔歷史會發現他最早開始時是跑壘時扭到腳,所以周醫師認為他的腳傷對於肩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也就是剛剛提到的核心及下盤問題,馬步不好,拳就打不好,下盤不好,球就丟不好,若一個人全身問題很多,但又沒有特別痛的患處,通常周醫師會將下肢的診治優於上肢,因為下盤穩定性或動作不好上肢就不會好,這是應用運動醫學與科學中的運動控制理論,中醫醫理上也有上病下醫的做法。

▲▼ 2013年世界棒球經典賽中華VS澳洲-王建民(圖/記者徐文彬攝)

▲王建民在2013年世界棒球經典賽中的投球英姿,資料照。(圖/記者徐文彬攝)

除了上病下醫外,還有所謂的「左病右治」,周醫師則以丟標槍的例子來解釋,一位標槍選手因為成績上不去而來求診,醫師發現他除了右手問題之外,左膝蓋也有點不舒服,但是選手原來認為左膝的問題只要練習時閃一下就好了,可在周醫師眼裡,這才是真正影響成績的源頭,因為像人走路一樣,右手出去時是你的左腳擺前,而擲標槍時也是如此,左膝的不舒服會導致穩定度不好,最後影響到右手的表現,就如同王建民一樣,只是每個人的情況都不同,也無法完全套用這個觀點,像是手摔傷了你總不能去治療腳一樣,有時還是先必須治療患處才行。

▲周適偉醫師談運動鏈配圖、棒球、標槍。(圖/pixabay)

▲標槍手因為成績上不去而來求診,醫師問到最後才發現是左膝蓋問題,圖為示意圖,非當事人。(圖/pixabay)

至於一開始提到的復健與健身運動的差別,周醫師表示,復健科醫師是經由診斷,針對病患的傷痛診斷開立運動處方,而健身教練則是針對技術開立運動課表,讓人在沒有傷痛的情況下練的更強壯,周醫師就舉例,如果一個人在受傷前是跑10公里腳不會痛,現在只跑5公里就痛了,復健科醫師的責任就是重新把你送到跑10公里不會痛的位置,這樣的運動治療就是醫師針對診斷的內容下的處方,但若跑者想從10公里進到21公里時,這部份就變成是教練要努力的方向開立運動訓練的課表,如果再有傷痛,就再回來找醫師運動治療解決傷痛。

▲▼2018金門馬拉松。(圖/記者潘泓鈺攝)

▲周適偉醫師用馬拉松選手為例,解釋復健科醫師與健身教練的差別,示意圖。(圖/記者潘泓鈺攝)

周適偉醫師也提到,其實同一種型式的運動在整個在運動光譜裡面是有連續性與共通性的,你在傷痛的時候去做,他就會叫做「復健運動」,當你已經沒有傷仍持續做的時候,甚至做的更多更強,這時候就會變成「健身運動」,所以用整個運動鏈來看,復健運動與健身運動有時候是很難有分割點的,因為看在其他人眼裡,動作是一樣的,只是實際上的強度、頻率、時間已經做了調整,只是型式是一樣的。

▲周適偉醫師談運動鏈。(圖/記者謝婷婷攝)

▲周適偉醫師表示,用整個運動鏈來看,復健運動與健身運動有時候是很難有分割點的。(圖/記者謝婷婷攝)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救回險遭放棄的胎兒超過300個 陳持平無悔的「辛德勒」之路

救回險遭放棄的胎兒超過300個 陳持平無悔的「辛德勒」之路

他是醫界的「辛德勒」,多年來承擔壓力與風險,救回許多原本要被放棄的健康胎兒。馬偕醫院婦產科教授陳持平於日前入選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並名列台灣醫師前20傑。他說,感謝國際鼓勵,但他更珍視生命的重量,每次抱著那些「死裡逃生」的孩子,心中那股幸福感,相較學術肯定尤為可貴。

2025年10月24日 09:23

從《天堂》追到AI世代  柯志鴻鑽研「成癮」20年領先國際

從《天堂》追到AI世代  柯志鴻鑽研「成癮」20年領先國際

電腦、網路遊戲與現代生活緊密相連,高雄小港醫院精神科主任柯志鴻建立網路成癮診斷準則,與相關腦影像學研究,締造AI時代先聲,並入選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排名台灣醫師前20傑。他說,此來自國際的肯定,反映在科技演變下,成癮研究已跨越醫學,成為理解人類數位行為的重要窗口。

2025年10月25日 09:23

雞蛋易受微生物汙染「4情況別吃」 專家曝保存秘訣:別放冰箱門

雞蛋易受微生物汙染「4情況別吃」 專家曝保存秘訣:別放冰箱門

雞蛋很容易受微生物汙染,常見的病原菌包括金黃葡萄球菌、大腸桿菌、沙門氏桿菌等。對於健康民眾來說, 誤食被微生物汙染的蛋品後,症狀通常較輕微;但免疫力不好的敏感族群,如長者、幼兒、懷孕婦女,或糖尿病、肝硬化等疾病患者,誤食除了會發生嚴重的急性腸胃炎,也可能會出現敗血症、器官衰竭等症狀, 可能危及生命。

2025年10月26日 09:28

快避開! 醫揭「6種生活常見致癌物」

快避開! 醫揭「6種生活常見致癌物」

家醫科醫師李思賢表示,生活中無形存在著很多健康威脅,有些是確定的致癌物,有些是不確定的,他簡單整理6種生活中常見的確定致癌物,包括「黃麴毒素、苯、甲醛、多環芳香烴、乙醛、丙烯醯胺」,應該盡可能避開。

2025年10月26日 08:30

老爺爺每天喝「蔬菜湯」血糖竟狂飆!營養師驚喊:它不是蔬菜

老爺爺每天喝「蔬菜湯」血糖竟狂飆!營養師驚喊:它不是蔬菜

萬聖節將近,街頭出現各種可愛的南瓜造型,但營養師高敏敏提醒,別被外型騙了,「南瓜其實是澱粉,不是蔬菜!」她在門診中曾遇過一名長輩,天天喝自製「蔬菜湯」,卻發現血糖節節上升,追問之下才知道,那鍋湯是用整顆南瓜下去熬的。

2025年10月25日 19:26

單親媽罹轉移性乳癌靠新藥延長存活 醫示警「癌疲憊」恐影響治療

單親媽罹轉移性乳癌靠新藥延長存活 醫示警「癌疲憊」恐影響治療

一名40多歲、單親媽媽在一次檢查中確診轉移性乳癌,並接受ADC藥物治療,但因為她是高中老師,平時得請假才能到醫院治療,加上小孩尚處於要照顧的階段,工作、家庭兩頭燒,負擔相當大,且在接受ADC療程中更出現「癌因性疲憊症」,儘管腫瘤控制良好,卻感到極度疲憊,晚上還睡不好,多重打擊讓她累到一度想放棄治療。

2025年10月25日 17:55

「3類體質」最會秋咳 醫教推3款花草食療養肺

「3類體質」最會秋咳 醫教推3款花草食療養肺

秋天一到,許多人開始感覺口乾舌燥,即使頻繁喝水也難以緩解,沒有感冒卻總是乾咳、清喉嚨,甚至皮膚也變得乾癢起屑。這些看似零碎的小不適,其實正是身體在提醒我們,秋季的乾燥氣候已經悄悄影響了呼吸系統與免疫調節。

2025年10月25日 17:00

乾癬影響不只皮膚!病團揭共病風險「心血管疾病增3倍」

乾癬影響不只皮膚!病團揭共病風險「心血管疾病增3倍」

「乾癬共病連環扣!」台灣乾癬協會理事長柯怡謀指出,乾癬和乾癬性關節炎為一個慢性、嚴重的非傳染性疾病,除皮膚與關節受影響外,也常伴隨心血管疾病(CVD)、糖尿病、肥胖、高血壓、憂鬱症及發炎性腸道疾病等共病,形成相互交織的健康負擔,其中又以心血管疾病威脅最大,多項研究顯示,乾癬病友罹患心血管機率比一般民眾高出2至3倍,呼籲及早診斷,才能降低死亡與失能風險。

2025年10月25日 16:28

陰道漏尿!女飄騷味遭判終身包尿布 醫出招治癒登國際醫學會

陰道漏尿!女飄騷味遭判終身包尿布 醫出招治癒登國際醫學會

一名女子在接受婦科手術後產生罕見併發症,尿液會失控從陰道口流出,導致身上常常飄出尿騷味,女子於醫學中心經歷5次手術但都失敗,甚至被宣告終身只能包尿布。女子抱持最後一絲希望,輾轉到高雄四季台安醫院求診,接受手術修補廔管,術後追蹤1年終於擺脫尿布人生。這起案例近日登上歐洲婦產科內視鏡學會,並獲選為大會最佳手術影片精選。

2025年10月25日 16:16

小嬰兒急救不再靠「2指神功」 醫揭2025年CPR指引重大更新

小嬰兒急救不再靠「2指神功」 醫揭2025年CPR指引重大更新

2025年最新CPR指引公布,其中出現不少重大更新,顛覆過往觀念。兒科急診醫師吳昌騰分享,家長熟知嬰幼兒CPR使用的「兩指神功」正式走入歷史,新版改建議採「單手掌壓法」或「雙拇指環抱胸廓法」,實證顯示更能提升嬰幼兒的急救成功率。吳昌騰受訪表示,小嬰兒到院前心跳停止(OHCA)並不少見,光是長庚院內每年就收到約36名個案,提醒新手爸媽與保母應盡快更新觀念,這不只是技術調整,更是救命關鍵。

2025年10月25日 14:35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