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吃多動為什麼不會瘦? 這個關鍵很重要

▲少吃多動為什麼不會瘦? 這個關鍵很重要。(圖/pixabay)


▲少吃多動為什麼不會瘦? 這個關鍵很重要。(圖/pixabay)

作者:蕭捷健 醫師

我們先從多動為什麼很難瘦開始說起。彼得.阿提亞醫師是一個傑出的醫師和運動健將。他曾經從洛杉磯游泳至聖卡塔莉納島,這個路線只有12個人達成;他遵守低脂飲食,每天訓練3小時,但是他卻屬於超重的族群:BMI高達29,而且體脂肪更高達25%。你身邊也有這樣的朋友,每天都很認真的去健身房上拳擊有氧,但是身材一直都肉肉的。為什麼會這樣呢?

理解到大量的運動不能解決這個問題,彼得.阿提亞開始在飲食上著手,終於身形有了很大的轉變。他創辦了營養科學研究所( Nutrition Science Initiative) ,還登上了演講的殿堂:TED。



為什麼運動這麼難瘦呢?

舉例來說,一個普通男生的基礎代謝率約2500卡,以適中的速度走路45分鐘,會燃燒104卡的熱量;這只占總能量的5%。大部分的能量,都在基礎代謝中消耗掉了。基礎代謝會受到很多的因素影響:除了年紀和性別,光是吃下比較多的東西,代謝就可以增加50%。相反的,節食卻能導致代謝速度變慢40% 。所以,重點在基礎代謝。運動的確是可以消耗熱量,但是以比例而言還是太少了。

每天去上一堂Body Combat 60分鐘,一個禮拜五次,到底可以瘦多少?


運動還是有用的。尤其是有人監督,持續不怠地每天運動的時候。這個對照研究找了三十幾個過重的年輕人,讓他們每週運動五次,每次運動400卡到600卡,不限制他們的吃喝。十個月後,他們每個人平均減少了4.5公斤。所以,如果你每天去上一堂Body Combat,你一個月可以瘦下0.45公斤(哭)。

理論上,每燃燒掉6000 - 8000卡,體重就應該要減少一公斤,為什麼瘦身的幅度會這麼少呢?我消耗的熱量去哪裡了?

代償作用

運動會讓身體產生代償作用。代償有下面這兩個機制:

運動會使卡路里的攝取增加。哈佛公共衛生研究發現,每天額外一小時的運動,會使熱量攝取增加292卡。

運動會使的你整天都不想動。研究發現每週上9.2體育課的小朋友,和沒有上體育課的小朋友的總活動量差不多。有上體育課的小朋友,會代償地減少運動量。

我們就像在進行考試一樣,飲食占95%的重要性,運動占5%;只準備占5%的公民與道德,難怪考試成績不及格。再者,身體儲存熱量不是一進一出那麼單純。不是你跑了10分鐘就可以抵銷剛剛吃了那片餅乾的100卡熱量。

人體如何儲存及消耗熱量
人體儲存熱量有兩種形式,一個是肝醣,一個是體脂肪。運動時燃燒的大部分是你的肝糖,燃燒的體脂肪只佔一小部分。人體儲存的肝糖含量約800 - 2000卡,得先燃燒完這些熱量,才會輪到體脂肪。也就是說,去健身房上一堂60分鐘的COMBAT還不一定能燃燒到600卡,沒辦法消耗完你的肝醣。下課後再去吃個火鍋,熱量又變成肝醣儲存起來,一來一往,你的體脂肪幾乎不動如山。

到底要怎麼樣才能燃燒到體脂肪?

「熱量不是一進一出」其實不是一個很直觀的概念。我們用一個方式來比喻:冰箱。身體儲存熱量的方式有兩種:一個是肝醣,一個是體脂肪。肝醣是小冰箱,體脂肪則是地下室的冷凍櫃。當我們吃了很多東西,胰島素會分泌,讓熱量會以肝醣的形式儲存在小冰箱,但因為空間有限,多出來的能量就得以體脂肪的形式存放到地下的冷凍櫃去。每個人體只有一台小冰箱(肝醣),但是地下室的冷凍櫃(體脂肪)卻可以有非常多。你得把小冰箱的肝糖消耗完,身體才會去地下室搬脂肪來燒。

在胰島素濃度高的時候,你的身體會趨近於合成,減少皮下脂肪的燃燒。

過高的胰島素+減少的熱量攝取=大幅減少新陳代謝
當我們節食餓到受不了的時候,忍不住吃了一片餅乾,這時候會發生什麼事呢?身體會開始分泌胰島素,而你的身體早就因為種種原因使的胰島素濃度過高了。胰島素的作用是使身體吸收熱量,這會讓你更無法燃燒體脂肪。由於你只吃了一點點東西,過一下子你就會開始有飢餓感。身體對飢餓感的反應是:快速地降低新陳代謝。代謝降低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大部分的病態過重也多是代謝降低造成的。

運動完到底要不要吃東西呢?

運動當然是好的,畢竟運動能夠讓我們的體態更好,也可以確實消耗熱量,但是飲食的改變才是更重要的。多攝取優質蛋白,好的油脂和少許粗糧。如果你的目的是減脂,做完有氧運動你也不特別餓,喝個水就好;如果覺得自己做重訓有操到,或是有飢餓感,可以按照碳水:蛋白質 2:1 的比例補充一下能量。

同場加映:想要減肥的你,吃對早餐了嗎?

搜尋附近的診所(掛號、領藥超方便)

超過67萬人追蹤,值得信賴的照護線上!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不要輕忽小痛!疼痛科權威孫維仁推「無痛老化」 倡太極拳養生

不要輕忽小痛!疼痛科權威孫維仁推「無痛老化」 倡太極拳養生

《ETtoday健康雲》與「東森栢馥功能醫學健康服務會館」今(28日)舉辦健康講座,主題為「破解常見痠痛困擾」,邀請疼痛醫學權威、台大醫學院麻醉科名譽教授孫維仁醫師擔任主講人,他呼籲民眾重視自己身上的各種痛,別覺得小痛就不當一回事,並應透過營養補充、太極拳等方式好好養生,才能「無痛老化」。

2025年08月28日 19:59

八仙塵爆助傷患止痛「無人成癮」 孫維仁:治病也要治痛

八仙塵爆助傷患止痛「無人成癮」 孫維仁:治病也要治痛

今年是八仙塵暴10周年,那場災難造成近500名年輕人燒燙傷,重傷患者換藥過程宛如酷刑,而孫維仁醫師身為台灣麻醉醫學專家,當時力倡「止痛等於生命支持」,推動急診開放嗎啡不限量,結果成功協助大量傷患獲得充分鎮痛,且無人因此成癮,他的努力不僅實際造福民眾,也締造台灣醫療重要突破。

2025年08月29日 10:04

打哈欠不只是想睡覺!醫曝警訊...小心是「4大疾病」信號

打哈欠不只是想睡覺!醫曝警訊...小心是「4大疾病」信號

高雄一名55歲退休警察日前前往超商探望友人時,突然在打哈欠後身體前傾倒地,當場猝死。事件引起社會關注,醫師黃軒提醒,雖然打哈欠是常見的生理反應,但若近期頻繁出現,且伴隨頭暈、胸悶、心悸或四肢無力等症狀,必須提高警覺,因為這可能是疾病的徵兆。

2025年08月29日 21:38

癌症患者忌諱「鬼月動手術!」 醫示警1事才可怕

癌症患者忌諱「鬼月動手術!」 醫示警1事才可怕

今年「鬼門開」的時間是8月23日晚間11時,許多人認為鬼月容易使不潔的邪祟入侵,因此忌諱在此時開刀。對此,泌尿科醫師呂謹亨就澄清,目前並沒有證據顯示農曆月份與手術成敗有直接關聯,「鬼月不可怕,延誤才可怕!」

2025年08月29日 20:39

再槓北市長照涵蓋率 呂建德:資源拿得多只贏離島不需檢討?

再槓北市長照涵蓋率 呂建德:資源拿得多只贏離島不需檢討?

台北市長蔣萬安因為補助款爭議槓上中央,衛福部次長呂建德昨批評北市長照布建敬陪末座,北市衛生局再拿數據反擊,稱長照成果更受國際評比認可,請衛福部收回指責。呂建德今(29)日再批「北市府拿那麼多錢和資源,長照需求服務涵蓋率只贏離島的連江跟金門,繳出這樣的成績不需要檢討嗎?」

2025年08月29日 18:51

高雄境外登革熱+1!30歲女越南頭痛發燒返台 確診前曾外出用餐

高雄境外登革熱+1!30歲女越南頭痛發燒返台 確診前曾外出用餐

高雄市今(29)日新增1例境外登革熱病例,個案是一名常住於越南的台灣30多歲女性,27日於北部就醫採檢,今日確診登革熱病毒第二型,由於個案從台北返回高雄期間曾到公共場所用餐,加上本土群聚疫情,恐有病毒傳播風險。而鼓山區先前發生本土登革熱社區群聚,至今仍維持8例,防疫團隊連日動員環境整頓,清出多達10.4公噸廢棄物,還得出動抓斗車協助清運。

2025年08月29日 16:29

「球黴菌症」個案激增!台大醫院確認13例都曾赴美 5症狀要注意

「球黴菌症」個案激增!台大醫院確認13例都曾赴美 5症狀要注意

赴美旅遊當心球黴菌症!台大醫院今(29)日公布境外移入球黴菌症個案大增,台大外科部主任陳晉興表示,球黴菌症過往在台灣病例相當罕見,然而最近短短3年多來就,台大就確認了13例個案,都有美國西部、南部旅遊史。疾管署指出,球黴菌症不會人傳人,多數無症狀或輕症表現,但過去還是有重症、死亡個案發生,因應境外移入個案增加,已經建立檢驗機制,也提醒高風險族群注意。

2025年08月29日 16:25

心跳僅30下! 震波碎石術助74歲婦人重獲新生

心跳僅30下! 震波碎石術助74歲婦人重獲新生

74歲郭姓婦人長期透析,近日因心跳過慢至東港安泰醫院就診,經檢查發現三條心臟血管嚴重鈣化阻塞,傳統心導管治療難度極高。心血管內科邱威智醫師團隊與家屬討論後,決定採用最新「血管內震波碎石術(IVL)」輔助治療。手術過程中,醫療團隊以震波擊碎血管鈣化,順利置入支架恢復血流,術後病人狀況良好,預計48小時後即可出院。

2025年08月29日 15:41

快訊/遭控奶粉含糖過高 亞培聲明:配方皆符合食藥署規定

快訊/遭控奶粉含糖過高 亞培聲明:配方皆符合食藥署規定

母嬰品牌「媽媽餵」影片指稱嬰兒配方奶粉含糖量高,引起爭議,媽媽餵道歉後卻又點名亞培、美強生的成長奶粉「100克有40到50克都是糖」。亞培今日發出聲明指出,目前在市場販售的亞培嬰幼兒配方,同時符合食藥署公布之說明,消費者敬請安心使用。

2025年08月29日 15:17

將卸任衛福部長 邱泰源:下一步回台大看診、教學

將卸任衛福部長 邱泰源:下一步回台大看診、教學

大罷免失利後內閣改組結果底定,衛生福利部長一職雖經小小波折,最終確認由健保署長石崇良接任。邱泰源今(29)日受訪透露個人下一步,將會回到台大,繼續貢獻,未來會看診、教學,與醫界的老朋友大家一起思考,如何讓年輕醫師有更好的工作環境、如何更好地照顧人民健康,這才是最重要的事。

2025年08月29日 14:27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