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屎要挖嗎?醫給答案 4情況=該清了

 

 圖、文/常春月刊

 

有耳鼻喉科醫師曾說,耳屎不用刻意去挖,然而關於「鼻屎」的部分,究竟該如何去清理呢?我們的鼻孔有沒有需要天天清理?若使用的方法不對,是否會引發身體其他部位的病症呢?

鼻屎怎麼來?

耳鼻喉科醫師江裕群說明,其實鼻屎跟耳屎一樣,對於人體而言都是「自我清理」作用後的產物。我們的鼻子每天會分泌1至2公升的鼻涕,這些鼻涕在鼻腔內扮演著自我清理的重要角色當鼻分泌物與空氣的灰塵混在一起成型,就變成俗稱的「鼻屎」。

鼻子需要天天清嗎?

至於到底需要多久清理一次鼻子呢?江裕群表示,關於清潔鼻子的頻率,其實是因個人需求而有差異,並沒有一定的標準。當鼻子覺得有點癢癢的、感覺有異物塞住、呼吸不是很順暢、有鼻塞的現象時,那麼就該去清清鼻子囉!

 

習慣性挖鼻孔 較易流鼻血

不過,江裕群指出,人體的鼻腔黏膜血管密度相當高,而分隔兩個鼻腔的「鼻中膈」前端,就有四組血管在這裡交會。這個血管匯集之處稱為「利特氏區」(Littles area),是我們用手指可以輕易觸及的表淺位置,也是流鼻血最常見的出血點。

習慣性的挖鼻孔,除了直接傷害鼻黏膜,更容易致使局部的血管增生,增生的血管由於較為脆弱,稍微刺激破裂,就會出現「流鼻血」的現象。

常暴露這些環境 鼻子要常清

另外,江裕群提及,如果長時間暴露於空氣品質較差的環境當中(例如營造業從業人員、摩托車騎士、沙塵暴來襲等),很容易會吸入滿是灰塵的髒空氣,那麼清理鼻子的次數,就應該要比平常多一些。

 

清理鼻屎  過度反造成傷害

定期清理鼻腔,有助於自我鼻腔的日常保養,除了可以除去髒污,還可減輕灰塵、粉塵所帶來的鼻部不適感。但若是清理的方式錯誤,則反而會造成細菌感染、毛囊發炎,甚至流鼻血、長鼻癤、鼻疔的現象,情況嚴重者還可能造成局部化膿性毛囊炎。因此,不當清理鼻屎,是很容易出現併發症。

鼻孔內側前端鼻毛生長的位置(鼻前庭),和我們的手指頭一樣,常常布滿著很多的細菌,兩個不怎麼乾淨的位置碰在一起(摳鼻子),鼻前庭就容易產生感染發炎的問題。

江裕群指出,早年抗生素不發達的時期,像這種鼻部的發炎,情況嚴重時,還可能會影響到腦部,甚至會危及生命的安全。這是因為鼻部靜脈的回流,與腦部的血管相連性高,細菌感染容易因此蔓延至腦,所以千萬不要輕忽鼻部發炎、長疔的問題,最好還是找專業的耳鼻喉科醫師,尋求專業的處理。

鼻毛需要修剪嗎?

除了清理鼻屎之外,鼻毛該不該修剪?江裕群提到,一個有趣的概念,很多人談到清理鼻毛時,都會用「拔」這個字眼,但實際上,鼻毛應該是用修剪的,而不是用拔的!清潔鼻毛的目的, 其實是以儀容上的美觀為首要,因為鼻毛的存在,是具有過濾髒空氣的作用,因此不宜修剪太深、太短。

而在修剪鼻毛時,必須使用專門的鼻毛剪刀(尖端是圓的安全剪刀),才不會造成意外發生。有些人誤以為鼻子發癢的原因,是因為鼻毛太長刺激到鼻腔,所以才會產生搔癢不適的症狀,於是就用剪刀將鼻毛愈修愈短;可是鼻毛剪短之 後,並沒有改善鼻子搔癢的感覺。

其實,臨床上發現,有鼻子過敏問題的患者,常常擤揉鼻子,通常鼻毛會比較稀疏,但是搔癢不適的症狀依然很嚴重,可見鼻毛太長和鼻子發癢這兩者並非相關。

延伸閱讀:
·鼻孔流鼻血要仰頭or低頭? 「正確止法」曝:一堆人都做錯
·流鼻血第一步塞衛生紙錯了 醫曝防範妙招...「愛吃2物」恐害血流不止

分享給朋友:

推薦閱讀

心臟醫學權威陳適安「東森栢馥」開講 分享心律不整預防與治療

心臟醫學權威陳適安「東森栢馥」開講 分享心律不整預防與治療

東森栢馥全健康服務中心今(26日)下午將舉辦健康講座,主題為「小鹿亂撞:心律不整的預防與治療」,特別邀請國內心臟醫學權威、台中榮民總醫院名譽院長陳適安醫師擔任主講人,與東森VIP會員分享心律不整的預防與治療相關知識,幫助大眾了解如何維護心臟健康,《ETtoday健康雲》也將直播講座精彩內容。

2025年03月26日 09:03

「精壯8+9」嗆聲後心肌梗塞險喪命 醫一看驚喊:壞膽固醇超標2倍

「精壯8+9」嗆聲後心肌梗塞險喪命 醫一看驚喊:壞膽固醇超標2倍

一名身高170公分、體重60多公斤的41歲「8+9」,日前跟朋友喝酒、大聲嗆聲後,感到胸悶,無法呼吸,緊急到台中大甲李綜合醫院就醫,經過檢查後,研判男子是急性心肌梗塞,經手術置放支架才逐漸恢復正常。醫師發現,男子外表看起來不胖,但是,俗稱壞膽固醇的低密度膽固醇高達283mg/dl,超過正常值的2倍卻不知道,以為自己年輕力壯從不健檢,差點害自己送命。

2025年04月14日 16:43

男攝護腺癌復發!傳統影像難診斷 北榮1技術揪出「隱藏病灶」

男攝護腺癌復發!傳統影像難診斷 北榮1技術揪出「隱藏病灶」

62歲江先生10年前因攝護腺癌接受過根除性攝護腺切除手術,但之後數值又異常上升,透過荷爾蒙治療仍無法穩定控制病情,輾轉到北榮就醫經過PSMA正子攝影,在骨盆腔內發現「隱藏局部復發」的病灶。

2025年04月14日 15:43

路跑、騎車就想上廁所 醫揭3運動引發「不同類型腸胃不適」

路跑、騎車就想上廁所 醫揭3運動引發「不同類型腸胃不適」

近年來路跑、自行車風行全台,卻有不少人在過程中感覺腹脹、噁心,甚至急著找廁所。醫師說,不同的運動確實可能造成不同類型的腸胃不適,但長期、規律的運動其實有助腸胃蠕動、菌叢平衡,並可預防胃食道逆流與癌症,關鍵要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且適量進行,才不會運動傷身。

2025年04月14日 15:23

「這款吐司」超肥!醫示警:會引爆「血糖震盪」 對減重者不利

「這款吐司」超肥!醫示警:會引爆「血糖震盪」 對減重者不利

生吐司因為質地柔軟、奶香十足,深受不少消費者喜愛,但營養功能醫學醫師劉博仁指出,生吐司添加了較多奶油與糖分,整體熱量與升糖負荷仍偏高,如果單吃2片,容易超過血糖穩定的建議範圍,因此他也建議搭配著蛋白質、好油脂來吃,一餐控制在1至2片,才能「吃得比較健康」。

2025年04月14日 14:04

邱泰源曝「台大醫院沒說要漲掛號費」 讚院長吳明賢有氣魄

邱泰源曝「台大醫院沒說要漲掛號費」 讚院長吳明賢有氣魄

台北區醫院4月正式實施「醫院個別總額」新制,不過傳出台大醫院擔心做太多、給付遭到斷頭,考慮今年第3季調漲掛號費和門診減量。對此,衛福部部長邱泰源今表示,根據自己了解,台大醫院從來沒有講過要漲掛號費。

2025年04月14日 13:15

5種說話方式恐是阿茲海默症前兆 比忘記事情還早出現

5種說話方式恐是阿茲海默症前兆 比忘記事情還早出現

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是一種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主要影響老年人,導致記憶力、思維能力和行為的逐漸衰退。根據資料,臺灣的阿茲海默症患者人數已超過10萬,且有持續增長的趨勢。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許多患者在確診時已進入中期,錯過了最佳的干預時機。

2025年04月14日 11:47

北市擴大「孕前健康檢查」補助!最高2300元 未婚也可用

北市擴大「孕前健康檢查」補助!最高2300元 未婚也可用

台北市自99年起推動「助您好孕」專案,提供「婚後孕前健康檢查」補助,至今已補助逾5萬4千名民眾。為鼓勵適齡生育年齡及降低生育風險,台北市衛生局即日起擴大「孕前健康檢查」補助對象,凡年滿18歲且設籍北市的市民或配偶設籍本市的新住民,皆可享有終生1次檢查補助,無論未婚、已婚或有生育計畫者皆可受惠。

2025年04月14日 11:29

氣溫劇變害中風 國衛院:比昨天低14度或高6度「機率增2倍」

氣溫劇變害中風 國衛院:比昨天低14度或高6度「機率增2倍」

世界各地近年來頻繁發生如致命寒害、酷熱熱浪的極端氣候現象,國衛院研究比對台灣歷年氣候紀錄,分析橫跨20年、超過110萬例中風病例數據,研究指出,兩日內氣溫劇烈變化,特別是驟升或驟降,可能大幅增加不同類型的中風風險,結果顯示,溫差升逾6°C、降逾14°C誘發2倍風險。

2025年04月14日 11:15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