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Change知識共享計畫。(圖/XChange)
圖文/Xchange
以下所提種種,不是成功案例、不是心靈雞湯,更不是快速道路。所提的,也就只是真實人生而已,與你的、他的或有雷同巧合。
校園裡的徬徨,青春的基調
▲2016.12 椰林大道。(圖/Michael Yeh攝)
離開校園也幾年了,或許會逐漸忘記課堂上的光景,模糊了年少時候戀愛傻懵的模樣,然而那幾年或隱或顯的徬徨感卻記憶猶新 — — 從文學院到社科院,一路上我也就是含混過日子,在有興趣的課程裡頭發瘋似地投入,在有些無法閃躲的必修課中僅求安然度過,課餘時穿插著系隊與家教、扣上安全帽騎著車來回雙北及在宿舍裡頭酩酊大睡,學期走得悄無聲息、我大多是用過敏性鼻炎來計算換季,然後年年歲歲地這樣過著,在看似有秩序有底氣的生活裡頭,唯一不變、所謂青春的基調,確實就是徬徨。
我時常不知道自己怎麼在這兒、又即將去哪?身邊的同學有交換學生、有準備考外語或公職,有積極實習,有準備繼續升學,然而若你問起當時的我,或許能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短期規劃,但心裡是沒有實底的。
你說我吧,談到交換學生、我沒有絲毫慾望,更多時候寧可把攢了一年的錢扣除學費與生活費後,在暑假自助一趟;說要出國唸書、我的外語能力也是荒廢的一塌糊塗,在大四那年也跟著去考了托福和商用英語,但追根究底更多是跟風使然;而研究所之於當時的我,也不是個太有吸引力的選項。來來回回下,我總會深刻感受到身旁的人都在兢兢業業地前進,自己則越發難以掩飾內心的徬徨。
於是在那些日子裡我算是明白了,沒有方向也不能停下腳步,徬徨是真實的、是正常的、我必須讓它成為與自己並存的一種美好的焦慮感。
因為一而再、再而三的徬徨與焦慮,我開始做了更多嘗試,申請了通用磨坊的人資實習,透過兩個半月理解了我從未接觸過的領域,感受一個公司的不同部門、和不同角色與年資的同事對談,從他們眼中去看到從未見過的幾十年奮鬥光景、看到了不同團隊間的期許與失落,我只能試著把這些碎片化的養分揉進原有的徬徨裡,然後練習總結、把過去質疑自己的問題翻出來再問一輪 — — 或許會有新的答案、或許加深了疑問,但無論如何,我確信自己已不再耽溺原處。
初就業的徬徨,練習把每個決定變成好決定
▲Days in Era Ogilvy。(圖/Michael Yeh攝)
當兵的時間是另一段的焦慮期,在實習後把目標放在進入甲方工作、把行銷當作情懷的我而言,發現自己從背景經歷上卻無特別的優勢,履歷一份份寄出卻音訊渺茫,耳邊踏入社會的倒數卻越來越急促,每天清醒的時候就是不斷地刷新信箱、期待看到面試通知,而絕大多數是石沈大海、極少數是婉謝信,這時候的徬徨是更真切的、帶有更強烈質疑性的徬徨。
退伍後的第一份工作有幸加入世紀奧美公關,然而這是一個我原先絲毫不理解的代理商產業,只聽聞過太多關於奧美紅色大門的傳聞、或光鮮亮麗、或驚心動魄,毫無依循的我只得從上工第一天就告訴自己 — — 如果可以、我想要把一天當兩天過,如果可以、我想要一年做上比一年要更多一些的經歷。
過了不過兩週後,是我第一次加班到凌晨四點,那時滿腦子只想要讓客戶的案子上線、然後騎摩托車回去睡了幾小時,再繼續工作 — — 這或許是初入職場時的一夜長大,就像打電動一樣、升級後的關卡魔王總是更強、招式更多、血條更長 — — 你會發現,其他類別的徬徨會持續吞噬你,因為你身旁的人個個都不比你差、經歷都不比你少、工作的疲勞程度也不比你低,你逐漸會明白,如果把時間交給攀比、交給猶豫、交給恐懼,那你就會落後更多。
當時我唯一能做的,是在焦慮裡頭用盡氣力,把自己做過的決定變成一個個好決定。
回想在世紀奧美的兩年中,每一個難以抉擇的關口,到頭來都成了最好的安排:起初做方興未艾的社群媒體、到有機會接觸新客戶的pitch,從原本的金融客戶、科技業到醫藥產業,從一次做一件事情、到一次做幾件事情,從記者會前原本會緊張發汗、到覺得和團隊一起打仗都是美好而值得期待的,原本難以完成的挑戰逐漸變成日常,到那時我才突然發現,原來我已經和徬徨一起走了這麼長一段路,它還是如魍魎般,我卻能夠坦然地感謝它。
徬徨會升級,而你也會
▲Wonderful 983 days with 140 airline meals and countless sleepless nights with Cheetah Mobile。(圖/Michael Yeh攝)
在第一次轉職時、決定踏入移動互聯網企業,又是另一次極度惶恐的抉擇時刻:因為有機會進到一個更大的戰場,即便當時對移動互聯網認知有限,還是毅然決然下了這個決定 — — 初入獵豹才體會到,除了把原本擅長的事情給做好外,marcom的範圍與要求都再升維,原本是為客戶在台灣辦活動,但報到後的第一個活動就是在莫斯科,之後接續而來的是倫敦、都柏林、舊金山⋯⋯,挑戰被即刻放大,也逼著我要用自己的語言短板去把事情給辦成,那時候的徬徨來自於每天和各個時區的夥伴工作,睡醒了總能看到幾十條以上的未讀訊息,比起以前面對台灣客戶,最早清晨四五點給你訊息要再生猛的多。
不過總是這樣,你越把情緒專注在眼下,那些徬徨感就會盡可能地被縮小,你就會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解決眼下的任務,然後打怪打著打著、日子也就過了,維持著想要一天當兩天用的基調,你疲憊卻不知疲憊,徬徨卻無暇徬徨。
而在互聯網產業,更多快速變動的環境、更加日常的汰換與競爭,產品如此、產業如此、身處產業中的人更無法迴避,這時的焦慮徬徨一齊升級,而正好在這樣的變動中有著許多位樂於分享新機會的主管,讓我能從行銷進入市場商務開發、從UA(用戶增長)做到產品變現與戰略合作夥伴管理,外頭的變動很快、戰場也很多,唯一能夠掌握的只剩下如何與自己的徬徨攜手並進,然後快速學習、快速掏空自我、快速把新東西裝入腦袋、然後在每個戰場裡頭迅速覆盤、隨時準備好打下場仗。
回頭看畢業的這幾年,每一次的徬徨都讓我遇見更美好的人與風景,因為徬徨想逃離的懦弱讓我有機會和景仰的前輩交流,因為徬徨質疑自己是否有成績而被賦予更多任務 — — 如果沒有一路上跟著我一起升級的徬徨感,或許我還在原地。
如果你也擁有這樣的徬徨無措,無論在什麼階段,都是非常正常的,也是值得開心的,既然揮之不去、不如共行一程,然後在覺得自己喘不過氣時,告訴自己可以失敗、可以無助、可以怯弱,但不要忽視自己的力量,那種把一個個決定、變成好決定的強大力量。
寫完了這篇,大抵是要感謝一路上揮之不去的徬徨感,也希望這篇既非成長捷徑、也不是職場雞湯的文字,能分享一些些的感同身受給也曾徬徨、正在迷惘的人,一切終將會好,只要我們感謝這份感受並且正視它。除此之外,工作以來短短的日子裡,對自身內在的感受是徬徨,對外更多的是感謝,有機會再聊。
謝謝願意閱讀到最後的你,未竟之處請不吝交流討論!
XChange
台灣最活躍的網路產業工作者社群,自 2016 年成立三年以來,持續推動實體互動式講座 #產業大聚 與 #海外工作同學會、產學串接專案 #數位內容大使、知識型長期職涯共筆 #Medium知識共享計畫,從線上到線下,凝聚網路圈海內外人才。核心成員近 100 人皆以業餘時間遠端協作,舉辦 30+ 場實體講座,影響人次 5000+,並於 2018 年末於上海、北京、東京、雅加達、新加坡成立 5 大海外分社。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