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維他命不是每天狂塞就好! 你應該知道怎麼選!

▲一次攝取高劑量的維生素,非但對人體無益,亦可能增加身體的負擔,不可不慎!(圖/食力 foodnext)

▲一次攝取高劑量的維生素,非但對人體無益,亦可能增加身體的負擔,不可不慎!(圖/食力 foodnext)

圖文/食力foodNEXT
採訪‧撰文=編輯部

現代人的生活步調緊湊,在飲食上為求快速的同時,也常常忽略掉各項營養素的均衡攝取,因此許多人便會選擇購買維他命等營養補充品,以期望能簡單方便的一次性補足所需要的營養成分。

一般市售常見的維他命產品又大致可依其配方可分做單方與複方2種,其中市面上的綜合維他命因其常同時含有多種維生素、礦物質成分而歸屬複方的維他命產品。那到底該怎麼選擇呢?

攝取劑量因人而異 部分維生素有其上限劑量

然而各家廠商針對的客群不同,故其綜合維他命成分配方也有所不同,針對女性族群常添加鐵,男性則常添加鋅。而國民健康署(簡稱國健署)公告的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也依據年齡、性別及女性的懷孕哺乳期各階段所需之營養素含量不同,而有所差異。

好食課食育團隊創辦人林世航營養師表示,部分維他命具有其攝取的上限劑量,一般的建議攝取量大約是在「每日營養素建議攝取量(RecommendedDietaryAllowances,簡稱RDA)」至「上限攝取量(Tolerable Upper Intake Levels ,簡稱UL)」區間,每種維生素其上限劑量並不相同,故在攝取時並不能一概而論。

RDA:滿足特定年齡層及性別的健康人群中97%~98%的人1日所需要的攝取量稱之為建議攝取量。
UL:指營養素或食物成分的每日最大攝取量,此量即使長期攝取,對健康族群中絕大多數人都不致引發危害風險,對最敏感者的危害風險也極低;逾越此上限則不良效應的機率增大。

維他命缺乏或過量 都可能造成危害

維生素C得以促進膠原蛋白合成;維生素A有助於維持暗處的視覺;而維生素D則可增進鈣的吸收,但這些維生素不管是缺乏或是過量都有可能導致人體的生理機能的改變。

根據2013~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國人血中營養素缺乏盛行率最嚴重的是「維生素B12」及「維生素D」,其中,國人維生素D的攝取狀況普遍偏差。而維生素D的缺乏除可能造成成人的骨骼軟化症外,與兒童的佝僂症亦有關聯。

然而,維生素缺乏時會有其相關症狀,但林世航也說明,部分維生素在過量攝取時亦會對健康造成影響,如民眾常補充的維生素C,其一般健康成人的每日建議攝取量為每日100毫克,而上限攝取量則為2000毫克,在長期攝取過量時,也可能增加腎結石風險。而過量的維生素A對於孕婦而言亦有可能導致胎兒的畸胎風險上升,根據國健署資料一般成年女性,維生素A的每日建議攝取量為500微克視網醇當量(Retinol Equivalent;簡稱RE),孕婦除了在懷孕第三期需要稍微增加攝取量到600微克RE外,一般不需再額外補充。

多多益善?日常補充低劑量維生素即可

至於到底一般成人該補充多少劑量?林世航說明,不管在挑選綜合維他命或單方的維他命產品時,並不是越高劑量、CP值越高就代表它越好,挑選時仍建議以較低劑量的維生素作為日常補充即可,因為人體在日常飲食時就有機會攝取到這些維生素。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詢問醫生是否需要額外補充,且依照建議量食用,否則一般健康成人只要營養均衡,基本上不一定需要特別補充某種維生素,且一次攝取高劑量的維生素,非但對人體無益,亦可能增加身體的負擔,不可不慎!

延伸閱讀
保健食品膠囊、錠劑型態五花八門,哪個才是最佳選擇?
違規食品廣告每年超過4千件!為何保健食品是廣告不實最大的亂源?
保健食品為什麼同品項價差那麼大?

參考資料
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2013~2016年)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連續6年進入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並蟬聯國內醫師排名首位,台北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說,自己始終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做研究,雖受國際肯定,也感受到「排山倒海」的壓力,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不同體系醫師投入高齡醫學,讓這領域真的蓬勃起來,更能因應台灣人口快速老化的腳步。

2025年11月22日 10:03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新北流感疫苗剩8萬劑 65歲以上接種抽iPhone 17

新北流感疫苗剩8萬劑 65歲以上接種抽iPhone 17

近期氣溫下降,呼吸道病毒更為活躍,高風險者要盡快接種流感疫苗!新北市衛生局指出,本年採購103萬劑公費流感疫苗,目前剩餘約8萬劑,只要65歲以上市民在12月31日前接種流感疫苗或COVID-19疫苗,還可參加抽獎活動,有機會獲得iPhone 17 Pro Max等多項大獎。

2025年11月27日 16:54

醫揭胰臟癌9大風險因子 「無症狀時揪出」7成有機會開刀治療

醫揭胰臟癌9大風險因子 「無症狀時揪出」7成有機會開刀治療

胰臟癌被稱為「癌王」,患者長期存活情形不佳,對此醫師說,早期辨識9大風險因子是關鍵,尤其是4項與個人型態有關的危險特徵,包括年齡超過60歲、長期抽菸、長期喝酒與肥胖,符合者更應積極篩檢,只要能在無症狀時經篩檢確診,超過7成都還能開刀治療。

2025年11月27日 16:28

眼球卡骨頭!他車禍「臉骨全碎」剩複視後遺症 醫揭恐怖警訊

眼球卡骨頭!他車禍「臉骨全碎」剩複視後遺症 醫揭恐怖警訊

苗栗一名25歲陳先生去年因嚴重車禍導致全臉骨折,雖經手術成功「拼回」臉龐,卻留下看東西一個變兩個的「複視」後遺症。這不僅讓他下樓梯時容易踩空,連玩手機遊戲都無法數算金幣,嚴重影響生活;經台中榮總跨科團隊接力治療,最終透過眼外肌手術,才成功讓他擺脫疊影地獄,重獲清晰視界。

2025年11月27日 16:25

變冷就關節僵硬 醫點名「5族群」是退化高風險群

變冷就關節僵硬 醫點名「5族群」是退化高風險群

近期天氣開始轉涼,不少人早上起來會感覺膝蓋有點卡卡緊緊的,醫師指出,不只是膝蓋會出現退化性關節炎,尾椎、腰椎、手指、髖關節,都有可能出現關節發炎和退化的情況,尤其是「超過65歲以上的年長者、進入更年期的婦女、骨質疏鬆、工作需要搬重物和長時間久坐久站、關節曾受過嚴重傷害」都是關節退化高風險群。

2025年11月27日 15:30

便秘男強力灌腸惹禍「直腸破了一大洞」 糞水亂竄引發腹膜炎

便秘男強力灌腸惹禍「直腸破了一大洞」 糞水亂竄引發腹膜炎

苗栗縣65歲黃姓老翁,長期飽受便秘所苦,每天都服用強力軟便劑,甚至每隔2~3天就自行灌腸,日前甚至改用更長的管子,把瀉藥送入直腸深處灌腸,沒想到竟突然引發劇痛,緊急送至大千綜合醫院急診,經電腦斷層掃描後赫然發現,在直腸上端處有一個巨大的破洞,糞水隨著破洞流進腹腔,引發嚴重的腹膜炎,幸好緊急手術救回一命。

2025年11月27日 15:04

男關節腫到不能走 竟是「結核菌」入侵

男關節腫到不能走 竟是「結核菌」入侵

膝關節疼痛竟是「結核菌」引起!74歲賴先生長期左膝腫痛,以為是退化性關節炎,檢查抽取關節液發現非典型細菌感染,安排住院並多科會診,結果竟是「肺外結核感染」引起的骨結核病變。醫師指出,結核菌感染膝關節案例較為少見,因結核菌多半侵犯肺部,侵犯膝關節或脊椎的比例不到一成。

2025年11月27日 14:44

人工生殖療程一次失敗不代表結束!醫病合作個人化療程 助不孕夫妻樂孕求子

人工生殖療程一次失敗不代表結束!醫病合作個人化療程 助不孕夫妻樂孕求子

近年,台灣社會晚婚、晚育已成常態,然而高齡生育帶來的不僅是生理條件的下降,也讓愈來愈多夫妻選擇求助於人工生殖療程。但這條「求子之路」常伴隨龐大壓力與不確定性,讓不少夫妻身心俱疲,甚至在療程途中萌生放棄念頭。

2025年11月27日 14:02

醫美診所納評鑑引反彈 台大醫學院長:做得好就不怕

醫美診所納評鑑引反彈 台大醫學院長:做得好就不怕

衛福部整頓醫美亂象,擬修法要求執行高風險手術的醫美診所接受評鑑,但仍有待與醫界團體協商凝聚共識。台大醫學院院長吳明賢今(27)日強調,評鑑的目的是為了患者好,為病人的安全跟醫療品質,「只要做得好,就不必害怕評鑑」。

2025年11月27日 13:20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