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惡》思聰嗆思悅:除了吃藥沒別的能講? 專家告訴你為什麼關心被誤解

▲吃藥/不吃藥,都有關係。(圖/Pixabay)

▲家屬的關心聽在精神患者耳裡可能會是不同意思。(圖/Pixabay)

作者/郝柏瑋職能治療師

無論買成藥或是醫生處方,你都會看到在藥品包裝內放置一張仿單,詳細描述整個藥物的所有資訊,其中有一個段落會談到藥物動力學。藥物動力學一般來說指的是人/動物使用藥物之後使用某種藥物後身體如何吸收和擴散藥物,以及藥物在身體內發生的化學變化。但其實在服用藥物之前,還有一層因為藥物的特殊象徵符號作用、意義、真實作用產生的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動力影響。也是在許多家庭、人際關係中,當有人因為身體/心理狀況需要使用時(特別是精神疾病),會出現的狀況,我稱之為藥物的關係動力學。

藥物關係動力學

精神疾病,不是一個可以透過身體內部檢測而明確標的的疾病,目前精神醫療致力的方向就是跟其他科別靠近,致力於發掘更多在生理上的實徵成果,更接近科學的標準。然而,從當前實務現況角度來說,目前科技尚無法精確捕捉到精神疾病真實病因,即便比較偏重生理的解釋,也傾向承認這個精神/情緒/行為綜合狀態應該是由許多因素導致。因著其複雜、不確定性跟不可直接測量的特性,讓發生在身邊的任何人身上時,都特別難以招架。

而在精神藥物發明之後,成為了最明顯、最具體、最可能發揮控制精神疾病作用的「物」,它可以有效抑制大部分的正性症狀、減緩情緒波動起伏、幫助睡眠品質,但也有椎體外症候群、代謝症候群、精神不濟等可能的副作用。無論是藥物的作用與副作用,與「物」伴隨而來的概念與意義也同時會在象徵秩序層次展開多面向的作用,其中包裹著權力與控制。除此之外,還會同時在服藥者身份認同上起作用,當你服用精神科藥物,也代表著你是一位精神病人。

更細緻來說,當人由於精神狀態危機而必須透過藥物控制,卻必須違反其意願時,這會造成第一層的象徵暴力:「喪失自我身體的控制權而侵擾主體」。但在此同時當事人可能也會慢慢發現那些惱人的聲音、痛苦的想法好像也離自己距離越來越遠,或至少不那麼困擾。人有百百種,無論是個性、體質、生活狀態跟社會位置都很難一體適用,所以有些人積極配合藥物治療,有些人強烈抗拒,有些人陽奉陰違,有些人住院時候配合出院後抵死不從,或是隨著不同歷程出現不同的樣貌。

當精神病人返家之後,除去了保護/隔離性環境與豐富的專業醫療人員資源,在整體社會對於精神心理健康缺乏教育與知識的狀態下,家人能做什麼、能怎麼關心?通常就是問:「你藥要記得吃!」「你藥吃了沒?」「吃藥感覺還好嗎?」不過,由於關係兩照處於不同的理解與接觸脈絡,雙方對於這句話想要傳達的意思就天差地別。

家屬想傳達的意思大部分是關心,而這份關心可能是:

「你有沒有好一點,我在關心你。」
「我不知道怎麼幫你,但我可以協助提醒你吃藥」
「吃藥有效那繼續吃下去應該會好」
「你不吃藥我真的不知道還可以怎麼辦。」

而病人常接收到的意思,在剛剛談的第一層象徵暴力脈絡下會是:

「你要強迫我認為自己是一個精神病人。」
「你幫著別人來勸我吃,別人比我的意見重要。」
「你只關心吃藥而不關心我。」
「我不吃藥就不能出院/不吃藥就要住院。」

家人當然沒有醫療環境裡的醫療人員來得有各種工具,只能肉身單兵/多兵作戰,用苦苦相勸、找資料說道理、恩威並濟、談條件、情緒勒索,再不然都沒有辦法了,就像劇中一樣使用滴劑,這藥吃下去不單單只有對於病人起作用,對家屬來說也有安撫心靈的作用,代表我至少做了點什麼、我有在幫/救他。

但一個長期服用精神科藥物的人處於社會之中是很艱難的。因為大家不了解、不認識,而會恐懼、害怕、排斥、邊緣化,所以導致第二層的象徵暴力:「與他人相同的權利與對等關係被集體剝奪」。當你好心想要幫助別人,只落得路人對你尖叫;當你想要康復積極復健,鄰居全起抗議機構搬遷;當你想要認真工作同時要對抗藥物副作用跟殘餘症狀,老闆卻冷嘲熱諷,一個病人要怎麼好好的活?他會選擇不吃藥、自己減藥、不讓別人知道自己在吃藥。或甚至走到最後就不與人接觸,但越不與人接觸大家就越不了解。

從上述的描述就能理解,一顆小小的藥物從來都不只是錠劑、滴劑那麼簡單,它常常是諸多權利(right)/權力(power)在關係之間的拉扯角力。從精神疾病中康復是非常漫長的過程,整個程序中很難避免主體遭受破壞,但仍持續在破壞之後添加一些新的支持力量一點點修補,一同對抗各種社會汙名的重量。回到吃藥這件事情上,就能理解一點點為何常常病人不吃藥、家人勸吃藥然後鬧得雙方不開心、無能為力,大多話題卻還是只能圍繞在藥物上。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跳舞」防失智最有效!陳亮恭:只做有氧運動不會長肌肉

「跳舞」防失智最有效!陳亮恭:只做有氧運動不會長肌肉

國內進入超高齡化社會,如何健康長壽、延緩老化成爲關鍵課題,許多人會從「運動」著手改善健康。高齡醫學權威醫師陳亮恭指出,要防範失智的運動原則和一般情況不同,必須是複雜、非重複型的運動,國際研究認為有效的運動是「跳舞」,但如果不喜歡跳舞,也有其他方法可遵循。另也提醒,運動要達到一定強度且每週時數需達150分鐘,若平常沒有空做,趁假日補足時數效果一樣好。

2025年05月07日 10:03

沒感覺最恐怖!醫曝攝護腺癌「最毒陷阱」

沒感覺最恐怖!醫曝攝護腺癌「最毒陷阱」

記者 劉邠如/台北報導 美國總統拜登日前驚傳罹患攝護腺癌,且已出現骨轉移,引發國際媒體與醫界廣泛關注。對此,泌尿科醫師程威銘接受《ETtoday新聞雲》專訪表示,消息曝光當天,泌尿科醫師群組一早就熱烈討論這個新聞,「大家都非常震驚」,因為在篩檢普及的美國,癌症發現已經到晚期,實屬罕見且出乎意料。程威銘說明,攝護腺癌是一種特別容易轉移到骨頭的癌症,一旦發現骨轉移,就代表已經進入晚期、屬於第四期,治癒難度相當高,大多只能透過藥物控制病情,但仍有不少患者最終因此過世。

2025年05月19日 13:15

拜登「攝護腺癌擴散骨頭」 醫示警日常2現象:已轉移不自知

拜登「攝護腺癌擴散骨頭」 醫示警日常2現象:已轉移不自知

美國前總統拜登罹患攝護腺癌(又稱前列腺癌),且已出現骨轉移,屬於晚期。針對攝護腺癌徵兆,醫師指出,攝護腺癌(前列腺癌)來得無聲無息,多數僅僅是「尿急夜尿、背痛」,卻已是攝護腺癌或已脊椎轉移而不自知。

2025年05月19日 13:10

520世界僵直性脊椎炎日 免疫症名醫曝「藝人病例多」可能原因

520世界僵直性脊椎炎日 免疫症名醫曝「藝人病例多」可能原因

最近藝人閃兵案引熱議,整理過往消息,可見自體免疫疾病「僵直性脊椎炎」是藝人免服兵役「熱門」病之一,包括周杰倫、敖犬、余祥銓等,都因診斷有此症未從軍。明天5月20日適逢世界僵直性脊椎炎日,醫師說,患者不會特別集中於藝人,可能某些診斷未必準確,由風濕免疫專科開立會更具參考價值。

2025年05月19日 12:26

夏天老是嘴破、胃脹氣?中醫師:靠喝這2種湯「顧胃又降火」

夏天老是嘴破、胃脹氣?中醫師:靠喝這2種湯「顧胃又降火」

高溫潮濕的夏季,不僅容易讓人感到倦怠、胃口不佳,也可能引發內熱與腸胃不適。具備中醫與西醫雙重專業背景的黃獻銘醫師建議,想要在夏季保持健康與活力,除了注意作息、補充水分,也可以透過簡單的湯品或羹料理,溫和調養體質,達到養胃、清熱的效果。

2025年05月19日 12:22

飯後總「腹脹」打嗝放屁 小心是「SIBO」恐變腸漏症

飯後總「腹脹」打嗝放屁 小心是「SIBO」恐變腸漏症

「腹脹」的原因很多,臨床上會透過腹部超音波、胃鏡和大腸鏡檢查,若無異常仍反覆腹痛,可能是「小腸菌叢過度增生」(SIBO)。醫師指出,SIBO常見於飯後1至2小時開始腹脹,也可能伴隨打嗝、放屁、腹痛、腹瀉或便秘等症狀,若長期未處理,可能造成「腸漏症」。

2025年05月19日 11:49

瘦子也可能中招! 破解橘皮組織的根本對策

瘦子也可能中招! 破解橘皮組織的根本對策

皮膚科醫師歐佳嵐表示,雖然肥胖者比較容易出現橘皮組織,但臨床上許多身形纖瘦的女性,因為長期缺乏運動、久坐不動,局部血液循環不佳,也很容易出現局部性肥胖,一樣無法抵擋橘皮組織的攻擊。

2025年05月19日 11:22

一週吃兩次深海魚 營養師詳解 Omega-3 三大好處

一週吃兩次深海魚 營養師詳解 Omega-3 三大好處

魚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含量低,且深海魚富含omega-3不飽和脂肪酸,不僅是生長發育必備的營養素,更可降血脂、預防心血管疾病、對抗身體發炎反應。

2025年05月19日 11:12

一天「兩餐vs.六餐」哪個更健康? 研究揭曉答案

一天「兩餐vs.六餐」哪個更健康? 研究揭曉答案

現代營養學長期強調「少量多餐」有助於維持穩定的血糖與體重,特別是對糖尿病患者來說,這幾乎成了一種標準建議。但這種飲食方式真的適合所有人嗎?近年來,間歇性斷食和低頻率進食的概念逐漸受到關注,一些研究開始質疑,「少量多餐」是否真如想像中那麼有效?

2025年05月19日 11:06

新冠疫情再起!醫點名「1情況」超常被忽略:不是小事

新冠疫情再起!醫點名「1情況」超常被忽略:不是小事

國內新冠疫情升溫,而最常見的三個症狀為發燒、全身痠痛及咳嗽。知名網紅醫師蒼藍鴿直言,很多人小看「全身痠痛」的症狀,但其實這就是身體發炎的表現之一,所以不能輕忽,也建議最近出入公共場所時,恢復戴口罩的習慣。

2025年05月19日 10:52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