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惡》思聰嗆思悅:除了吃藥沒別的能講? 專家告訴你為什麼關心被誤解

▲吃藥/不吃藥,都有關係。(圖/Pixabay)

▲家屬的關心聽在精神患者耳裡可能會是不同意思。(圖/Pixabay)

作者/郝柏瑋職能治療師

無論買成藥或是醫生處方,你都會看到在藥品包裝內放置一張仿單,詳細描述整個藥物的所有資訊,其中有一個段落會談到藥物動力學。藥物動力學一般來說指的是人/動物使用藥物之後使用某種藥物後身體如何吸收和擴散藥物,以及藥物在身體內發生的化學變化。但其實在服用藥物之前,還有一層因為藥物的特殊象徵符號作用、意義、真實作用產生的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動力影響。也是在許多家庭、人際關係中,當有人因為身體/心理狀況需要使用時(特別是精神疾病),會出現的狀況,我稱之為藥物的關係動力學。

藥物關係動力學

精神疾病,不是一個可以透過身體內部檢測而明確標的的疾病,目前精神醫療致力的方向就是跟其他科別靠近,致力於發掘更多在生理上的實徵成果,更接近科學的標準。然而,從當前實務現況角度來說,目前科技尚無法精確捕捉到精神疾病真實病因,即便比較偏重生理的解釋,也傾向承認這個精神/情緒/行為綜合狀態應該是由許多因素導致。因著其複雜、不確定性跟不可直接測量的特性,讓發生在身邊的任何人身上時,都特別難以招架。

而在精神藥物發明之後,成為了最明顯、最具體、最可能發揮控制精神疾病作用的「物」,它可以有效抑制大部分的正性症狀、減緩情緒波動起伏、幫助睡眠品質,但也有椎體外症候群、代謝症候群、精神不濟等可能的副作用。無論是藥物的作用與副作用,與「物」伴隨而來的概念與意義也同時會在象徵秩序層次展開多面向的作用,其中包裹著權力與控制。除此之外,還會同時在服藥者身份認同上起作用,當你服用精神科藥物,也代表著你是一位精神病人。

更細緻來說,當人由於精神狀態危機而必須透過藥物控制,卻必須違反其意願時,這會造成第一層的象徵暴力:「喪失自我身體的控制權而侵擾主體」。但在此同時當事人可能也會慢慢發現那些惱人的聲音、痛苦的想法好像也離自己距離越來越遠,或至少不那麼困擾。人有百百種,無論是個性、體質、生活狀態跟社會位置都很難一體適用,所以有些人積極配合藥物治療,有些人強烈抗拒,有些人陽奉陰違,有些人住院時候配合出院後抵死不從,或是隨著不同歷程出現不同的樣貌。

當精神病人返家之後,除去了保護/隔離性環境與豐富的專業醫療人員資源,在整體社會對於精神心理健康缺乏教育與知識的狀態下,家人能做什麼、能怎麼關心?通常就是問:「你藥要記得吃!」「你藥吃了沒?」「吃藥感覺還好嗎?」不過,由於關係兩照處於不同的理解與接觸脈絡,雙方對於這句話想要傳達的意思就天差地別。

家屬想傳達的意思大部分是關心,而這份關心可能是:

「你有沒有好一點,我在關心你。」
「我不知道怎麼幫你,但我可以協助提醒你吃藥」
「吃藥有效那繼續吃下去應該會好」
「你不吃藥我真的不知道還可以怎麼辦。」

而病人常接收到的意思,在剛剛談的第一層象徵暴力脈絡下會是:

「你要強迫我認為自己是一個精神病人。」
「你幫著別人來勸我吃,別人比我的意見重要。」
「你只關心吃藥而不關心我。」
「我不吃藥就不能出院/不吃藥就要住院。」

家人當然沒有醫療環境裡的醫療人員來得有各種工具,只能肉身單兵/多兵作戰,用苦苦相勸、找資料說道理、恩威並濟、談條件、情緒勒索,再不然都沒有辦法了,就像劇中一樣使用滴劑,這藥吃下去不單單只有對於病人起作用,對家屬來說也有安撫心靈的作用,代表我至少做了點什麼、我有在幫/救他。

但一個長期服用精神科藥物的人處於社會之中是很艱難的。因為大家不了解、不認識,而會恐懼、害怕、排斥、邊緣化,所以導致第二層的象徵暴力:「與他人相同的權利與對等關係被集體剝奪」。當你好心想要幫助別人,只落得路人對你尖叫;當你想要康復積極復健,鄰居全起抗議機構搬遷;當你想要認真工作同時要對抗藥物副作用跟殘餘症狀,老闆卻冷嘲熱諷,一個病人要怎麼好好的活?他會選擇不吃藥、自己減藥、不讓別人知道自己在吃藥。或甚至走到最後就不與人接觸,但越不與人接觸大家就越不了解。

從上述的描述就能理解,一顆小小的藥物從來都不只是錠劑、滴劑那麼簡單,它常常是諸多權利(right)/權力(power)在關係之間的拉扯角力。從精神疾病中康復是非常漫長的過程,整個程序中很難避免主體遭受破壞,但仍持續在破壞之後添加一些新的支持力量一點點修補,一同對抗各種社會汙名的重量。回到吃藥這件事情上,就能理解一點點為何常常病人不吃藥、家人勸吃藥然後鬧得雙方不開心、無能為力,大多話題卻還是只能圍繞在藥物上。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連續6年進入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並蟬聯國內醫師排名首位,台北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說,自己始終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做研究,雖受國際肯定,也感受到「排山倒海」的壓力,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不同體系醫師投入高齡醫學,讓這領域真的蓬勃起來,更能因應台灣人口快速老化的腳步。

2025年11月22日 10:03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搶票會讓「多巴胺」爆發 醫曝關鍵原因:是大腦極限運動

搶票會讓「多巴胺」爆發 醫曝關鍵原因:是大腦極限運動

不少藝人將陸續舉辦演唱會,民眾紛紛準備「搶票」。醫師指出,搶票其實會促使多巴胺大量分泌,可視為一種「大腦的極限運動」,從神經系統與內分泌的角度來看,確實是一場激烈的「靜態運動」,但對健康來說也有好壞,好處是能讓人感到興奮,壞處則是預期的獎勵落空,多巴胺水平會瞬間低於基準線,導致極度的失落、空虛,甚至憤怒。

2025年11月23日 18:08

帶狀皰疹復發率高 醫示警「6大高風險群」睡不好、壓力大都中招

帶狀皰疹復發率高 醫示警「6大高風險群」睡不好、壓力大都中招

帶狀皰疹俗稱「皮蛇」,是「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再度被喚醒,人得過水痘後,病毒就潛伏在神經節中,當免疫力下降時,病毒復甦沿著神經活動,造成皮疹與劇痛。醫師提醒,帶狀皰疹多見於50歲以上族群,也常發生在糖尿病、癌症、腎臟或肝病患者以及長期服用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的人,壓力大、睡眠不足者也屬高風險族群。

2025年11月23日 16:58

冬天洗熱水澡小心「5大NG行為」! 醫師示警:恐突然昏倒

冬天洗熱水澡小心「5大NG行為」! 醫師示警:恐突然昏倒

泰國一名醫師警告,冬季洗澡切勿做出5大錯誤習慣,否則恐增加心臟負擔,嚴重時可能引發心悸、血壓飆升,甚至在浴室內頭暈昏倒,進而受傷或導致身體危害。

2025年11月23日 16:12

真的有長壽基因!醫曝「3招」」讓身體延緩老化 生活節律是關鍵

真的有長壽基因!醫曝「3招」」讓身體延緩老化 生活節律是關鍵

家醫科醫師李思賢表示,想讓身體維持年輕狀態,其實不需要複雜做法,從日常作息就能著手,包括規律睡眠、適度斷食、少糖飲食、增加運動量等,這些都能啟動身體內「長壽基因」的修復模式。他強調,只要生活節律穩定,細胞會自動進入更有效率的運作模式。

2025年11月23日 15:33

美爆首例人類染H5N5亡 疾管署籲「5要6不」蛋要熟食

美爆首例人類染H5N5亡 疾管署籲「5要6不」蛋要熟食

美國華盛頓州衛生部門近日公布全球首例人類感染H5N5禽流感病毒病例死亡,引發關注。疾管署提醒,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最新評估,近年全球通報新型A型流感人類個案,多與直接接觸禽鳥、家畜或受污染環境有關,民眾要避免接觸禽畜,落實「5要6不」。

2025年11月23日 14:42

吃越多越好?健康食品與保健食品不同 藥劑師:先了解自身需求

吃越多越好?健康食品與保健食品不同 藥劑師:先了解自身需求

隨著健康意識提升,保健品成為許多民眾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市面上產品琳瑯滿目,宣稱功效五花八門,民眾在選購與使用上常陷入迷思。衛生福利部玉里醫院藥劑科陳長青主任提醒,保健品並非人人都需要,選擇前應認清標示、了解自身需求,才能真正「吃得安心、補得有效」。

2025年11月23日 13:29

網傳「2種鹽」不要用 營養師破假訊息

網傳「2種鹽」不要用 營養師破假訊息

最近網路上瘋傳一篇文章「買食鹽時,這兩種食鹽別再買了,家裡有的趕緊扔了,很多人不懂!」,並配上了台鹽的特級碘鹽與高級碘鹽圖,誤導消費者不能買這兩種鹽!讓營養師直接破解這則假訊息!

2025年11月23日 12:02

化妝品驗出致癌蘇丹紅 石崇良:第二批檢驗明天有結果

化妝品驗出致癌蘇丹紅 石崇良:第二批檢驗明天有結果

台灣首次在化妝品驗出禁用蘇丹色素,衛福部部長石崇良今說明,食藥署已經進行流向盤查,總共有14家,扣除2家是代理,有12家有進行產品製造,已經通知預防性下架,地方衛生局也在進一步調查和檢驗,第二批檢驗結果會在禮拜一有初步結果。

2025年11月23日 11:43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