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故意不說話…選擇性緘默症原因? 分享3大治療方式

圖/mamibuy

▲亞斯伯格症三大特質,請這樣與他相處。(圖/Mamibuy)

圖文/Mamibuy

「我想說話,但怎麼都說不出口…」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在學校或公共場合,完全不發一語,這種無聲的焦慮絕非自己的選擇,究竟是什麼原因在作怪?身邊人能給予什麼幫助或治療?

什麼是「選擇性緘默症」?

「選擇性緘默症」(Selective Mutism)又稱為「選擇性不語症」,是一種受情境影響的溝通焦慮障礙,這種病症會在特別場合無法說話,他們無法開口,縱然很想講話,但是一個字都擠不出來!

這群孩子的大腦中,錯誤的將「說話」這件事,連結到了大腦中掌管恐懼的區域,而不自主產生了「說話=危險」的印象,絕大多數的孩子發生都是在學校,大約在4~5歲的時候這樣的狀況才開始被察覺。

老師通常最早發現孩子「不一樣」

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在家多半表現正常,只有在家裡以外的地方,例如學校,沉默不發一語,因此通常是幼稚園的老師最早發現異狀。在同齡的孩子眼中,會覺得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很奇怪、不理人」,而後續的同儕排擠及負面自我評價,便會加重病情發展。

▲▼             。(圖/記者mamibuy攝)

如何診斷出選擇性緘默症?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選擇性緘默症的正式診斷標準如下:

1. 無法在需要說話的特定社交情境中說話,例如:學校、工作、公共場合。

2. 上述困難妨礙教育、職業成就,或社交溝通。

3. 此障礙持續至少一個月(不包括入學的第一個月)。

4. 緘默並非歸因於其他病症,如溝通障礙、自閉症、精神分裂症或其他精神障礙。

5. 無法說話並非因為對於該情境所使用的語言缺乏知識或自信,例如該孩童可能剛遷移至新的文化環境而不說話,就不符合此疾病診斷。

如何與選擇性緘默症孩子相處?

【家長】

◆ 家長還是要讓孩子有社交生活,跟熟悉的鄰居、親戚互動。

◆ 由於孩子遇到危險時很難開口求助,要教導孩子遇到危險的應變措施。

【老師】

◆ 要讓孩子知道,自己狀況不好的時候,可以向誰求助。

◆ 注意孩子是不是有被霸凌的情況。

◆ 老師要比較注意這群孩子的身體狀況,因為有些連想上廁所都不敢表達。

◆ 可以請孩子偶爾幫忙小任務,像是拿考卷,趁這時跟他閒話家常。

◆ 不特別注意或者突顯孩子的沉默行為。

【同齡朋友】

◆ 可以把他做一般的同學對待,不要放過多關注在他身上(無論善意的或惡意的)。

◆ 多以幫忙取代嘲笑,像是協助他回答問題、舉手說要廁所等等。

◆ 跟選擇性緘默症的同學一起玩耍,可以透過眼神交流來建立關係,或請他們用點頭、搖頭、手勢來回答。

選擇性緘默症孩子的家長,最希望別人了解什麼?


由於多數人對於選擇性緘默症不瞭解,可能還誤以為是自閉症的一種,因此台灣選擇性緘默症協會進行了一項統計:「關於這項疾病,這群家長最希望別人了解什麼?」票選第一名為「老師的幫助」,顯見老師的理解重要性,包括能否做為橋樑引導患兒與同儕進行活動,或需要老師多留意有無霸凌狀況發生。其他票選結果如下:

No. 1 老師願意並懂得如何幫助是關鍵(78%)

No. 2 孩子不是故意不說話(74%)

No. 3 選緘不會長大自然好,必須及早幫助,才能避免孤立、憂鬱的人生(74%)

No. 4 孩子很聰明,但需要適合的表達方式(65%)

No. 5 希望大家能上課,學習如何幫助孩子(48%)

No. 6 若找到對的方法,選緘孩子的進步將令人欣喜(43%)

No. 7 請不要比賽誰能讓孩子先開口(39%)

No. 8 孩子不是內向害羞(30%)

No. 9 有時非口語的溝通也做不到(26%)

No. 10 孩子在外面看來還好,但一回家就情緒爆衝(17%)

選擇性緘默症的治療方式


強迫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說話不僅無用,反而會加重他們對於說話的恐懼。大部分治療性的介入為漸進式的歷程,讓這群孩子由非口語表達轉到口語表達。然而,沒有一項治療方式是立竿見影的,需要家長、老師的協助與耐心等待,在療程中逐漸看見孩子的進步。

1. 認知行為治療


例如增強孩子的嘴部動作,使嘴巴動作趨近說話的動作,直到孩子可以真正說話為止,或者讓孩子觀看自己成功說話或與人互動的錄影帶。

2. 藝術或遊戲治療


利用藝術或遊戲做為媒介,幫助溝通。

3. 藥物治療


研究發現,阻斷血清素再吸收的藥物,對於治療社交恐懼很有效,但功能在於降低孩子的焦慮程度,減輕畏懼,並不是吃藥就會馬上開口說話。

選擇性緘默症的常見誤解


誤解1、選擇性緘默症孩子,都曾被虐待或家庭不幸福?


這是對選擇性緘默症最常見的誤解,認為大多數患兒都曾被虐待,或背後有一段悲慘童年故事,導致心理創傷造成的。其實這些孩子的家庭都很完整,甚至父母的陪伴比大多數的家庭多很多,但因為這一刻版印象,讓這些為孩子盡心盡力的父母,仍得面對老師或其他人不公平的質疑。

誤解2、選擇性緘默症孩子是自己選擇不說話的嗎?


不是的。他們想說話,但恐懼讓身體凍住、喉嚨鎖住,有些人甚至心臟狂跳、手心冒汗、嘴唇蠕動,導致完全說不出話,就連笑都笑不出聲。

誤解3、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理解能力也會有問題?

選擇性緘默症孩子的理解能力沒有問題,只要不要叫他們講話,在其他方面,他們還是可以配合的,像是畫圖、抄寫聯絡簿等。不過,因為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他們可能動作反應比較小、比較慢,態度比較被動,並非對於語言不理解。

延伸閱讀


再一個多月就能見面,現在卻永遠失去你...
.
 

本文擷取自「我不是故意不說話…選擇性緘默症原因?分享3大治療方式」作者 廖璽璸,由新手父母授權轉載。更多精采內容請上《媽咪拜-新手爸媽勸敗團》粉絲團;《MamiBuy媽咪拜》官方網站。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分享給朋友:

推薦閱讀

網瘋傳「1歲前不能吃4水果」 醫無奈闢謠:初期可少量嘗試

網瘋傳「1歲前不能吃4水果」 醫無奈闢謠:初期可少量嘗試

有網路影片流傳「1歲前不能吃鳳梨、柳丁、西瓜、芒果」,兒科醫師傑登也為此在臉書發文闢謠,直指這些講法不但沒有科學根據,還帶有誤導,1歲以下小朋友唯一明確禁止的「天然健康食物」只有蜂蜜。

2025年04月29日 12:27

醫投書國際期刊指台灣醫療瀕崩潰 邱泰源:最快今寄信刺胳針

醫投書國際期刊指台灣醫療瀕崩潰 邱泰源:最快今寄信刺胳針

國際頂級醫學期刊《刺胳針》刊出一篇來自台灣醫事人員的投書,文章提及台灣健保體系瀕臨全面崩潰,急診壅塞、新冠疫情期間住院死亡率高、低薪過勞等,甚至出現最大規模的護理師離職潮,引發醫界議論。對此,衛福部部長邱泰源今表示,引用錯誤的數據呈現不實的台灣狀況,這是非常不當的行為,衛福部這邊會寫信給刺絡針,最快今天就會寄出。

2025年04月29日 12:13

譚敦慈弟健檢發現貧血「1個月後罹血癌」 醫揭4警訊:男生要注意

譚敦慈弟健檢發現貧血「1個月後罹血癌」 醫揭4警訊:男生要注意

男性若有貧血情況必須特別注意,護理師譚敦慈指出,她的弟弟曾因健檢發現血色素偏低,有貧血情況,1個月後就被診斷出罹患血癌。醫師提醒,貧血與低血壓不必然相關,感染、發燒、出血、貧血都可能是血癌警訊,有貧血症狀應及早檢查,以免延誤治療。

2025年04月29日 12:08

美國「生蠔、酪梨」重金屬超標 食藥署邊境攔截3批

美國「生蠔、酪梨」重金屬超標 食藥署邊境攔截3批

食藥署今公布最新邊境查驗結果,其中有1批從美國輸入的「生蠔」檢出重金屬鎘超標,2批從美國輸入的「鮮酪梨」也檢出重金屬超標,所有不合格產品皆在邊境退運銷毀。

2025年04月29日 11:40

代糖家族最有名的「阿斯巴甜」 已被世衛列為可能致癌物

代糖家族最有名的「阿斯巴甜」 已被世衛列為可能致癌物

沒有熱量的代糖食品雖受廣大減肥族群喜愛,對於健康的可能負面影響卻也逐漸浮出水面。除了常見的Ace-K(醋磺內酯鉀)之外,更加廣為人知「阿斯巴甜」(Aspartame),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中心等聯合國旗下機構於2023年列為恐使人類致癌的「第2B類致癌物」,民眾攝取應注意分量。

2025年04月29日 10:51

性早熟10年飆7倍!代糖成隱憂 日喝2罐「零卡飲料」有風險

性早熟10年飆7倍!代糖成隱憂 日喝2罐「零卡飲料」有風險

台灣性早熟問題日益嚴重,每10年病例成長近7倍,平均每百名女孩中約有1例。過去已知肥胖會造成心血管疾病等健康威脅,因此催生各種零卡代糖飲品,但國內研究發現,兒童每日僅攝取約2罐330ml含代糖「Ace-K」的代糖飲料,即可能啟動性早熟,家長須多留意。

2025年04月29日 10:45

一堆人都中!哈佛專家示警:4種常見習慣將「加速大腦萎縮」

一堆人都中!哈佛專家示警:4種常見習慣將「加速大腦萎縮」

隨著年齡增長,尤其是進入30至40歲後,大腦會因細胞退化而逐漸萎縮(atrophy),雖然這本屬正常現象,然而有4種日常習慣可能讓這個過程加速,包括久坐、睡眠不足、長期壓力、缺乏社交,這再次凸顯維持健康生活型態的重要性。

2025年04月29日 10:01

另一半太快「早洩5原因」 醫:硬度不夠=持久度下降

另一半太快「早洩5原因」 醫:硬度不夠=持久度下降

泌尿科醫師施冠偉分享,被認為早洩常見的5種原因,像是腦內血清素不足、壓力太大、龜頭敏感性太高,且硬度不夠等於持久度下降。

2025年04月29日 07:25

父母帶小孩看診「爸搶回2句話」 醫倒吸一口氣

父母帶小孩看診「爸搶回2句話」 醫倒吸一口氣

小兒科醫師王韋力分享,一對父母帶著孩子來看診,結果爸爸搶先對媽媽說,「應該是妳年紀大了啦,有了年紀就會這樣」,讓醫師直呼,「我倒吸了一口氣,不知道今晚公園裡還有沒有空位?」

2025年04月29日 06:54

咳嗽別吃它! 醫列「敏感食物」清單

咳嗽別吃它! 醫列「敏感食物」清單

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分享「咳嗽飲食注意清單」,像是甜食、甜水果、冰品冷飲,此外,抽菸影響最大。

2025年04月29日 06:10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