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腦科》全方位治療帕金森氏症

▲中醫全方位治療帕金森氏症(圖/劉師宏中醫師)

編者:劉師宏 中醫師

高爾夫球越打越差的林先生

林先生,台北人,一早門診與他太太來到診間求助。林先生從門口來時表情有點冷淡,似乎不太想理醫師。林先生進診間時走路活動似乎沒有太大異常,但當他無意識的將手放在膝上時,手會不自主微微的顫抖,太太和患者都沒有察覺到。

接著林太太表示他先生這半年來動作、反應越來越慢。睡眠狀況越來越不安穩,而且記性越來越差。王先生也表示他字寫得越來越慢。以前他最喜歡打高爾夫球,自豪每場平均桿數都可以打 80 桿以下,但現在擊球表現越來越差,現在已經不常去打高爾夫球了。

林先生表示他應該只是最近睡眠品質變差,情緒不穩才會這樣。太太卻很緊張擔心會不會是中風還是失智症,希望能藉由調理身體和針灸來改善林先生的症狀。

在看診的時候,林先生說話十分流暢。但當請他站起來做動作時,他卻好像反應慢一拍,頓了一下才站起來的小動作。根據以上的症狀表現。我和患者表示林先生可能是得了帕金森氏症( Parkinson Disease )。建議他同時進行頭皮針和中藥調理,同時去腦神經內科追蹤治療狀況。

經過一個療程的治療後,林先生很高興的表示他現在記憶力改善許多,同時高爾夫球也逐漸恢復以往的水準。太太也表示林先生睡眠、反應和記性改善許多,不會再一直抱怨他老記不住東西了。

帕金森氏症要如何治療?

帕金森氏症主要是因為中腦內的「黑質」的區域裡,分泌「多巴胺」的神經持續退化、死亡所造成的,神經多巴胺主要會影響身體的控制和平衡。因此當黑質中分泌多巴胺的神經細胞減少到 50% 以上時,帕金森氏症的症狀就會陸續出現。

西醫的治療中,針對以上的病理機轉,藥物治療主要也是圍繞在刺激多巴胺的分泌上。無論是各式左旋多巴(Levodopa)、單胺氧化酶抑制劑(MAO-B Inhibitor)、抗膽鹼藥物(Anticholinergics)…等等多種的藥物,亦或是神經外科的「深層腦刺激術」(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都是圍繞著刺激黑質神經分泌多巴胺為主。

由於導致帕金森氏症的真正原因仍是不明,所以常見患者在上述的治療後起先症狀改善許多,但是之後動作仍會變的僵硬遲緩。而且患者常會苦於治療的副作用,西醫也視為是難以根治的疾患。

這時候就覺得老祖宗留下來的醫術偉大之處了。中醫治療可從調體質入手,來穩定改善患者症狀與體力。同時再透過頭皮針的神經刺激和中藥來改善神經退化的表現,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讓患者從根本改善症狀表現。

如何全方位改善帕金森氏症症狀?

首先先從我擅長的頭皮針講起:

頭皮針針刺從動物實驗中就發現:透過針刺百會和神庭穴,可讓老鼠腦中的多巴胺和正腎上素的含量增加。同時還可以增加腦波的強度。

實際上頭皮針的選位,可以考慮下列幾組穴位:

1. 主穴:靳氏腦三針( 腦戶、腦空穴向下針刺 1~1.5 寸 )可搭配電針刺激。
    平衡區、四神聰,或靳氏四神針。
    戴氏感覺四神針:處理手足僵硬麻痛。

2. 配穴:手腳抖甚:加大杼、風門。癲狂區(腦戶)需強刺激。
   走路碎步:配重子、重仙,可明顯改善。

3. 耳針:取腎上腺點、內分泌、腦下垂體、丘腦等點。(耳穴的思路為增加腎上腺素分泌以防腎上腺素的不足去搶多巴胺)

注:日本安保徹醫師取十二井血放血。及大杼、風門。

治標的中藥方面可用銀杏葉和紅景天。銀杏葉萃取物臨床研究發現可以有效改善腦內多巴胺含量(記得用銀杏的葉子、銀杏果實沒有這方面的功效)。紅景天則可改善腦中正腎上腺素不足去搶多巴胺來轉換成正腎上腺素的問體。

注:紅景天有許多種。一般常見的有西藏大花紅景天和長白山庫頁紅景天。一般認為長白山庫頁紅景天藥效較強,但價錢也較貴。臨床患者也常覺得庫頁紅景天效果較好。銀杏葉使用上則需注意用量,每次服用不超過 240mg 。以防影響血小板功能,同時最好不要和抗凝血劑和大蒜一起服用。

中醫要如何治「本」?

中醫治療方法十分多樣化。主要是要從患者臨床表現、患病的危險因子與舌診脈診來考慮。

下面是幾個常有的治法:

• 先天腎氣不足(有巴金森氏症的家族史、年紀在 50到 70 歲之間):

許多腦神經退化的問題中醫都會思考腎陽、腎陰不足的問題,仔細分析完舌脈之後,腎陽不足可考慮像真武湯加磁石、五味子,或倪海厦先生提到用金液丹加乾薑附子湯。腎陰不足可考慮滋腎陰法,如大定風珠,或李可老中醫運用龜鱉膠合腎四味等等治法都有不錯療效。

• 腎陰不足,水不含木、肝風內動明顯者:可考慮加減熄風止痙藥來處理。

• 活血化瘀,通竅活血法(特別是運用在有頭部外傷史的患者):

李政育醫師認為本病初期為熱瘀,後期為寒瘀。強調應該從化瘀的角度入手。本人認為如果有特別的外傷史的話,活血化瘀藥應優先考慮。桃紅四物湯、通竅活血湯、血府逐瘀湯或合雲南白藥長期內服效果都不錯。

• 長期暴露在農藥、重金屬或化學溶劑的環境:

有類似的問題則較難治療。臨床上治療效果也比較差。一般來說重金屬累積的問題可用土茯苓、川七、銀花、萆薢、等等藥物來幫助毒物代謝來幫助治療。

整體來說,由於會影響帕金森氏症的危險因子本來就很多,所以臨床上的治法也是千變萬化的。身為一個中醫師應該要對患者的臨證作出相應的治療,而不應有專病專方的想法。

中醫腦科

在現代醫學如此昌明的年代,我們對大腦的認知卻仍是十分渺小。腦細胞的數量,可比宇宙的星辰。許多大腦的疾病,現在仍無很有效的治療法。

中醫無論在針灸、和天然藥物的運用上,常常在臨床治療上有不錯的表現。希望能在現代神經生理的基礎上,針對有實證療效的治療方法做深入研究,來為病人達到最好的健康福祉。

搜尋附近的診所:中醫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北醫打造「光譜兩端友善醫療」 施俊明:出院要比生病前更健康

北醫打造「光譜兩端友善醫療」 施俊明:出院要比生病前更健康

台灣快速邁入超高齡社會,許多醫院逐步強化高齡醫療,不過心臟內科專家、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北醫)院長施俊明認為,醫療體系對於「光譜的兩端」、也就是老人和兒童皆應提高貼心照護,並強調現代醫院的目標不應只有治病,而是「走進醫院治好病,走出醫院時,要比沒生病前更健康」。

2025年09月13日 09:23

北醫院長一家4醫師 施俊明曝密技:大姊課本劃滿重點

北醫院長一家4醫師 施俊明曝密技:大姊課本劃滿重點

國內不少校長級、院長級醫師出身醫生世家,家族多人行醫,而北醫院長施俊明的手足也都是醫師,但包含父母在內的整個家族並無其他醫師,對此他笑說,兄弟姊妹都能當醫生的關鍵在「大姊的課本」,因為書中所有重點都被大姊註明清楚,弟妹拿來複習格外受用,一家子的醫學路就這樣自然而然展開。

2025年09月13日 09:24

萬人響應「國高中10點上課」 醫:20%人晚起頭腦才清楚

萬人響應「國高中10點上課」 醫:20%人晚起頭腦才清楚

有民眾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案,要求把國、高中上課時間改成早上10點,相關提案已有萬人響應。對此,兒童青少年精神專科醫師、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葉啓斌指出,過去研究發現,8點以後起床比較符合生理時鐘,也有20%屬於晚睡晚起體質,頭腦才會比較清楚,但睡眠生理時鐘也因人而異,不能只看表面現象統一處理。

2025年09月15日 12:34

屏基率先全台完成「生物適應架」植入 開啟冠狀動脈治療新世代

屏基率先全台完成「生物適應架」植入 開啟冠狀動脈治療新世代

屏基心導管團隊致力於心臟照護26年,推動新醫材治療不遺餘力,因而屏東縣成為全台灣新一代心臟冠狀動脈「生物適應架」最早正式上線的縣市,今年5月,屏基率先完成全台首例正式上架「冠狀動脈生物適應架」(Bioadaptor)治療,並在3個月內已累積完成 24 例病人植入,後續追蹤情況均良好,標誌著心導管介入治療邁向新階段。

2025年09月15日 12:14

男血便撐半年「大腸腫瘤塞腸道」 醫示警:有症狀6成已晚期

男血便撐半年「大腸腫瘤塞腸道」 醫示警:有症狀6成已晚期

一名45歲男性有「大便不成形且帶血絲」的症狀,但並未想過是大腸癌警訊,就算糞便潛血陽性,仍認為是檢查或飲食造成。半年後因肚子疼痛嚴重,經醫師苦勸才做大腸鏡,檢查發現腫瘤已經塞住腸道,確診大腸癌。醫師提醒,根據臨床統計,有症狀才檢查,有6成以上都已經是三、四期。

2025年09月15日 11:45

醫揭「器官老化」6大警訊 愛吃超加工食品恐加速

醫揭「器官老化」6大警訊 愛吃超加工食品恐加速

很多人其實早已出現「加速老化」的訊號,卻沒放在心上。醫師指出,當「體重越來越難控制、飯後容易嗜睡或頭暈、睡再久還是覺得疲倦、記憶力下降、免疫力變差」,這些都可能與血糖失衡和器官老化有關,另外研究也發現,愛吃「超加工食品」是加速器官老化的重要因素。

2025年09月15日 11:17

台首見機器人帶動「娛樂治療」 專家:結合AI可提升精神照護

台首見機器人帶動「娛樂治療」 專家:結合AI可提升精神照護

機器人逐步進入醫療現場,從發藥、量體溫到外科手術都有應用,並延伸至精神照護領域。國內研究團隊首度嘗試讓機器人介入「娛樂治療」,結果發現真人互動的效果雖仍略勝一籌,但隨著療程推進,患者對機器人的接受度逐漸提升,顯示未來深具應用潛力。

2025年09月15日 09:03

「健檢沒紅字」代表健康? 醫揭真相:很大誤解

「健檢沒紅字」代表健康? 醫揭真相:很大誤解

代謝科醫師陳潔雯表示,健康不是健檢報告「沒有紅字」,而是「狀態穩定」,像是醒來時精神飽滿,吃完飯不會忽然昏昏欲睡,這些感受才是日常健康的「真相」。

2025年09月15日 07:31

推動三高防治888計畫 北榮桃園分院守護市民健康

推動三高防治888計畫 北榮桃園分院守護市民健康

臺北榮民總醫院桃園分院14日表示,臺灣自2025年正式邁入超高齡化社會,隨著飲食精緻化與生活作息改變,慢性疾病呈現年輕化的趨勢,其中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等「三高」問題,不僅影響生活品質,更是引發心血管疾病、腎臟病等重大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

2025年09月15日 00:02

吃柚子前先看藥單!藥師列「10種藥物」別一起吃:毒性增加

吃柚子前先看藥單!藥師列「10種藥物」別一起吃:毒性增加

下個月就是一年一度中秋節,「柚子」是應景食物,但可要小心跟藥物交互作用。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藥劑科藥師李篤生指出,許多人以為間隔2小時即可,但柚子的酵素抑制效果可持續數小時至2-3天,研究顯示,吃一顆柚子或喝200 mL汁,4小時內影響最大,24小時後仍有餘效。他也進一步列出10類藥物要特別注意。

2025年09月14日 17:12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