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力/素魚肉、人造魚肉 會是下一波新浪潮嗎?

▲Wild Type公司以細胞培養出的鮭魚肉。(圖/Wild Type官網)

▲Wild Type公司以細胞培養出的鮭魚肉。(圖/Wild Type官網)

圖文/食力foodNEXT
撰文=黃欣培

你有想過你吃的魚肉,不是來自捕撈以及養殖,而是用植物性原料製造或在實驗室中用細胞培養出來的嗎?

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的飲食已經開始起了一點變化,近年來開始興起植物性原料的素肉以及培養肉(Cultured meat)。而目前國際間有素食紅肉製品中聲望最高的「不可能食品(Impossible Food)」與「超越肉品(Beyond Meat)」兩家公司,以及肯德基推出的素食雞肉漢堡(Imposter burger),已經在市場上崛起,但似乎有關「魚」的相關產品沒那麼常聽到?

不只素食紅肉,仿真的素魚肉來了!

其實,近期也已經開始有一些新創公司正在開發一些越來越仿真的素食魚肉!例如,Good Catch公司開發了植物性原料的素鮪魚肉,以6種豆類混合物(豌豆、鷹嘴豆、小扁豆、大豆、蠶豆、白腰豆),並添加可以增加「海鮮味」以及ω-3脂肪酸的藻油,而他們也發現這6種豆類以獨有的比例混合時,竟呈現類似海鮮的「片狀」質地!而Good Catch也預計在2020年推出冷凍的素蟹肉餅。

▲Good Catch公司以豆類為原料製成的素食鮪魚,擁有激似鮪魚的味道與質地。(圖/Good Catch官方Instagram)

▲Good Catch公司以豆類為原料製成的素食鮪魚,擁有激似鮪魚的味道與質地。(圖/Good Catch官方Instagram)

以細胞培養,也能產出人造魚肉!

不只以植物性原料製成的魚肉,現在也有在實驗室培養出來的「人造魚肉」,美國Wild Type公司從鮭魚肌肉中提取幹細胞,在實驗室下培養出人造的鮭魚肉,生成類似真肉的肌肉、結締組織,但目前Wild Type培養的鮭魚肉無法加熱到100℃以上,肉質會散掉變成片狀,但他們也已經計劃在未來幾個月推出可以承受高溫的產品。

▲Wild Type公司以細胞培養出來的鮭魚碎肉,用於壽司卷中。(圖/Wild Type官網)

▲Wild Type公司以細胞培養出來的鮭魚碎肉,用於壽司卷中。(圖/Wild Type官網)

人口增長、過度捕撈 魚類需求逐漸上升

根據世界銀行(World Bank)發佈的「漁業和水產養殖業至2030年的遠景報告」指出,魚類佔了全球動物蛋白消費量的16%,且人類的食用需求正在持續上升。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也指出,「在2016年,魚類總產量中的88%是用於人類的直接消費,相較於1960年為67%高出許多。」

推測這可能是因為消費者的收入增加,因而會尋找更高價值的海鮮產品,而人口的快速增長也代表對於食物的需求不斷地增加。同時,我們也面臨世界人口快速增長以及環境變遷的問題,都將使我們的糧食系統受到衝擊。

過度捕撈其實對於海洋生物的永續發展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有些魚種甚至因而瀕臨絕跡,而在不過度消耗自然資源以及傷害海洋生態的情況下,魚類的永續發展對我們來說是一項大挑戰!為了生態環境能夠永續發展,我們其實還有更多的努力要去做,並對日益減少的海洋生物做出改變!而肉類替代品的快速崛起,或許就是解方之一!

延伸閱讀
2040年,我們吃的肉有60%不會是屠宰肉!
幾可亂真的人造肉當道!波蘭小企業反其道而行 贏過比爾蓋茲投資人造肉公司!
來自實驗室的人造和牛,能否完美複製?

參考資料
Fish replacement may be the next big wave in alternative protein development
Wild Type Debuts New Cultured Salmon in Largest Tasting of Lab-Grown Meat
FISH TO 2030 Prospects for Fisheries and Aquaculture
Meet the team bringing lab-grown salmon to the market
Good Catch
Wild Type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連續6年進入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並蟬聯國內醫師排名首位,台北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說,自己始終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做研究,雖受國際肯定,也感受到「排山倒海」的壓力,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不同體系醫師投入高齡醫學,讓這領域真的蓬勃起來,更能因應台灣人口快速老化的腳步。

2025年11月22日 10:03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新北流感疫苗剩8萬劑 65歲以上接種抽iPhone 17

新北流感疫苗剩8萬劑 65歲以上接種抽iPhone 17

近期氣溫下降,呼吸道病毒更為活躍,高風險者要盡快接種流感疫苗!新北市衛生局指出,本年採購103萬劑公費流感疫苗,目前剩餘約8萬劑,只要65歲以上市民在12月31日前接種流感疫苗或COVID-19疫苗,還可參加抽獎活動,有機會獲得iPhone 17 Pro Max等多項大獎。

2025年11月27日 16:54

醫揭胰臟癌9大風險因子 「無症狀時揪出」7成有機會開刀治療

醫揭胰臟癌9大風險因子 「無症狀時揪出」7成有機會開刀治療

胰臟癌被稱為「癌王」,患者長期存活情形不佳,對此醫師說,早期辨識9大風險因子是關鍵,尤其是4項與個人型態有關的危險特徵,包括年齡超過60歲、長期抽菸、長期喝酒與肥胖,符合者更應積極篩檢,只要能在無症狀時經篩檢確診,超過7成都還能開刀治療。

2025年11月27日 16:28

眼球卡骨頭!他車禍「臉骨全碎」剩複視後遺症 醫揭恐怖警訊

眼球卡骨頭!他車禍「臉骨全碎」剩複視後遺症 醫揭恐怖警訊

苗栗一名25歲陳先生去年因嚴重車禍導致全臉骨折,雖經手術成功「拼回」臉龐,卻留下看東西一個變兩個的「複視」後遺症。這不僅讓他下樓梯時容易踩空,連玩手機遊戲都無法數算金幣,嚴重影響生活;經台中榮總跨科團隊接力治療,最終透過眼外肌手術,才成功讓他擺脫疊影地獄,重獲清晰視界。

2025年11月27日 16:25

變冷就關節僵硬 醫點名「5族群」是退化高風險群

變冷就關節僵硬 醫點名「5族群」是退化高風險群

近期天氣開始轉涼,不少人早上起來會感覺膝蓋有點卡卡緊緊的,醫師指出,不只是膝蓋會出現退化性關節炎,尾椎、腰椎、手指、髖關節,都有可能出現關節發炎和退化的情況,尤其是「超過65歲以上的年長者、進入更年期的婦女、骨質疏鬆、工作需要搬重物和長時間久坐久站、關節曾受過嚴重傷害」都是關節退化高風險群。

2025年11月27日 15:30

便秘男強力灌腸惹禍「直腸破了一大洞」 糞水亂竄引發腹膜炎

便秘男強力灌腸惹禍「直腸破了一大洞」 糞水亂竄引發腹膜炎

苗栗縣65歲黃姓老翁,長期飽受便秘所苦,每天都服用強力軟便劑,甚至每隔2~3天就自行灌腸,日前甚至改用更長的管子,把瀉藥送入直腸深處灌腸,沒想到竟突然引發劇痛,緊急送至大千綜合醫院急診,經電腦斷層掃描後赫然發現,在直腸上端處有一個巨大的破洞,糞水隨著破洞流進腹腔,引發嚴重的腹膜炎,幸好緊急手術救回一命。

2025年11月27日 15:04

男關節腫到不能走 竟是「結核菌」入侵

男關節腫到不能走 竟是「結核菌」入侵

膝關節疼痛竟是「結核菌」引起!74歲賴先生長期左膝腫痛,以為是退化性關節炎,檢查抽取關節液發現非典型細菌感染,安排住院並多科會診,結果竟是「肺外結核感染」引起的骨結核病變。醫師指出,結核菌感染膝關節案例較為少見,因結核菌多半侵犯肺部,侵犯膝關節或脊椎的比例不到一成。

2025年11月27日 14:44

人工生殖療程一次失敗不代表結束!醫病合作個人化療程 助不孕夫妻樂孕求子

人工生殖療程一次失敗不代表結束!醫病合作個人化療程 助不孕夫妻樂孕求子

近年,台灣社會晚婚、晚育已成常態,然而高齡生育帶來的不僅是生理條件的下降,也讓愈來愈多夫妻選擇求助於人工生殖療程。但這條「求子之路」常伴隨龐大壓力與不確定性,讓不少夫妻身心俱疲,甚至在療程途中萌生放棄念頭。

2025年11月27日 14:02

醫美診所納評鑑引反彈 台大醫學院長:做得好就不怕

醫美診所納評鑑引反彈 台大醫學院長:做得好就不怕

衛福部整頓醫美亂象,擬修法要求執行高風險手術的醫美診所接受評鑑,但仍有待與醫界團體協商凝聚共識。台大醫學院院長吳明賢今(27)日強調,評鑑的目的是為了患者好,為病人的安全跟醫療品質,「只要做得好,就不必害怕評鑑」。

2025年11月27日 13:20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