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衰竭共病多 心臟復健很重要!

▲心臟衰竭共病多 心臟復健很重要!。(圖/照護線上)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心臟衰竭是因為心臟功能下降,造成心臟輸出量不夠、身體器官血流量不足的狀況。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劉怡凡強調,由於心臟輸出量不符合身體需求,會對全身器官造成負面影響,所以心臟衰竭並非單純的心臟問題,而是全身性的疾病!

心臟衰竭常見的共病有哪些?該如何預防?

劉怡凡醫師表示,心臟衰竭患者往往不只有心臟問題,而是具有多樣共病,其中以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等最常見。患者可能先有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這些問題都會讓引起血管阻塞,而讓心肌缺氧壞死;糖尿病本身亦可能導致心肌病變,造成心臟輸出的問題;長期高血壓也會造成心臟衰竭,這些疾病沒有控制好就會造成心臟衰竭。
心臟衰竭後容易出現腎臟問題,由於無法供給足夠的血液,腎臟功能會愈來愈差。此外肝臟、肺臟、腦部也受到影響,幾乎全身器官都會慢慢衰退。

心臟衰竭常見的共病有哪些

劉怡凡醫師叮嚀道,「預防心臟衰竭從三高開始控制,血壓、血糖、膽固醇,同時也要戒除生活上不良習慣,如抽菸、不運動、飲食太鹹、壓力太大、久坐不動等,但最優先需要處理三高與抽煙問題。」

面對心臟衰竭,患者和家屬在日常照護需要注意什麼?

心臟衰竭患者的病情容易產生變化,務必定期回診及按時吃藥,按照醫師處方藥用藥,改善不良生活習慣,避免吃太鹹、抽菸、熬夜。劉怡凡醫師強調,「適度運動對心臟衰竭患者有幫助,最好能夠每天運動。記得每天量體重,若體重變化太大就需要就醫檢查。飲食方面要限制鹽分跟水分攝取。一定要戒菸、戒酒。」

由於心臟衰竭患者常有多種共病,各種共病都得好好控制,例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高膽固醇等,都要好好配合醫師的治療。

此外,醫師會建議患者施打疫苗,例如流感疫苗肺炎疫苗,因為感冒及肺炎皆會引發心臟衰竭惡化。

心臟衰竭團隊通常會包含哪些成員?各自扮演那些角色?

心臟衰竭牽涉許多共病,是相當複雜的疾病,需要跨領域合作整合照顧,心臟衰竭團隊成員很多,包括心臟科醫師、復健科醫師、護理師、衛教師、物理治療師、個案管理師、營養師等。

心臟衰竭團隊通常會包含哪些成員

劉怡凡醫師表示,醫師主要是幫住院及門診的患者做診斷、治療;衛教師針對臨時發病患者、或對疾病認知不足、生活型態有改善空間的患者提供衛教;營養師可以指導病患的飲食控制;由於患者可能需要服用多種藥物,藥師可以給予協助;若醫院設有完整心臟衰竭中心,還會有個案管理師,持續追蹤病患回診狀況、身心狀況。心臟復健在住院時就可以開始,從住院到門診一步一步教導患者運動,心臟功能穩定下來後就要開始復健,復健科醫師、物理治療師會根據病情來設計個人化運動處方,然後再慢慢調整運動強度。住院時開始做復健指導,出院後多做心臟復健對患者最好。

每一個心臟衰竭患者都需要心臟復健嗎?有沒有任何限制?

心臟復健以國外標準『廣義』來說,包含根據病患狀況安排運動的個人化處方設計,根據年齡、心肺狀況設計運動強度,協助病患戒菸、攝取均衡營養、適度控制鹽分。『狹義』來說就是個人化運動處方設計,指導患者做一些心臟復健活動,增強患者心肺功能。

劉怡凡醫師指出,「理論上除了病情尚未穩定的住院病患,每一位患者都需要心臟復健。臨床上,醫師會先找到導致心臟衰竭原因,然後針對血管阻塞或心臟問題處理到一個階段後再開始做心臟復健。起初不能做太高強度的運動,要循序漸進。」

理論上除了病情尚未穩定的住院病患,每一位患者都需要心臟復健

根據國外研究,心臟衰竭患者接受心臟復健後,可以減少病患再住院的比例。劉怡凡醫師道,「因為心臟衰竭是慢性問題,未來會有再度復發的可能,所以心臟復健可說是治療心臟衰竭的一個環節,病患按照醫師規劃的心臟復健認真執行,可以改善心肺功能,減少再住院的機會。」

然而,心臟復健目前在台灣仍不是很普遍,真正能夠執行心臟復健的地方不是那麼多,還有推廣的空間。需要心臟復健的患者很多,接受心臟復健對患者也有很大幫助,但需要專門心肺的復健物理治療師配合,而且心臟衰竭的復健風險略高一般復健,需要專業人員密切監控,這是未來可以努力的地方

振興醫院遠距照護中心,可以對心臟衰竭患者提供哪些幫助?

振興醫院遠距照護中心有護理師24小時輪值,參與遠距照護計畫的患者,遇到問題可以直接與護理師聯絡。部分心臟衰竭又有心律不整問題的患者,可以定期上傳心電圖,若有需要可以即時處理。

剛發生心臟衰竭的病患,對疾病本質與自我照顧與保健還不甚瞭解,遠距照護中心會藉由病患定時測量與回傳的血壓、血糖、體重數據,以及回報的症狀,了解病患病情,假如有心臟衰竭惡化症狀、體重上升或下降很多,或者血壓、血糖有變化,可以和醫療團隊討論與即時處理。

劉怡凡醫師表示,由於遠距照護屬於自費服務,並非全部病患都有參加。病情較不穩定需反覆住院、或者心律不整需要密切監控,這兩類病患會比較優先。若是罹病初期對疾病的認識與保養不是那麼清楚,或還有需要密切監控,亦會建議病人加入遠距照護計畫。

有專業心臟衰竭團隊的支援,可以讓患者更安心也更有信心!

同場加映:比癌症更致命的疲球心-心臟衰竭

原文出處

搜尋附近的診所
(掛號、領藥超方便)
<
加入照護線上粉絲頁,健康不漏接!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連續6年進入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並蟬聯國內醫師排名首位,台北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說,自己始終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做研究,雖受國際肯定,也感受到「排山倒海」的壓力,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不同體系醫師投入高齡醫學,讓這領域真的蓬勃起來,更能因應台灣人口快速老化的腳步。

2025年11月22日 10:03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醫曝10大傷腎食物 第1名台灣人超愛喝

醫曝10大傷腎食物 第1名台灣人超愛喝

台灣慢性腎臟病盛行率高,平均每8人有1人受影響,也是全球洗腎人口比例最高的國家之一。腎臟科醫師洪永祥就分享台灣人經常吃,卻是相當傷腎的10大食物,例如看似健康的早餐穀物,或是早餐店常見的鍋貼、鐵板麵都在名單內,排名第一的更是被譽為台灣之光的珍珠奶茶。

2025年11月28日 02:09

退休師煮菜「越煮越鹹」竟白內障+散光釀禍 醫揭手術治療時機

退休師煮菜「越煮越鹹」竟白內障+散光釀禍 醫揭手術治療時機

一名65歲老師在退休後熱衷於烹飪與園藝,但最近半年來視力逐漸模糊,特別是夜間開車時,對向來車的燈光會出現嚴重的眩光與光暈,不僅如此,平時看食譜和手機也變得越來越吃力,做園藝時會誤剪花草,還把食譜上的鹽巴3匙看成8匙,讓家人頻頻跟她反映做菜越來越鹹,最後就醫才知道是白內障合併散光。

2025年11月27日 19:34

男大生燒2周「竟是急性血癌」 醫列4大警訊:常被當成感冒

男大生燒2周「竟是急性血癌」 醫列4大警訊:常被當成感冒

台灣每年約新增950至1000名急性血癌病患,常見四大症狀包含「臉色蒼白、容易疲倦」、「不明原因的反覆發燒」、「未受外力碰撞卻出現瘀青或出血」、「骨骼或關節疼痛」。醫師提醒,由於這些症狀並不具特異性,常被誤以為是貧血或感冒,導致錯過就醫時機。

2025年11月27日 19:09

神經外科名醫馬辛一病逝 學長回憶:一切以病人為主的好醫生

神經外科名醫馬辛一病逝 學長回憶:一切以病人為主的好醫生

曾任台灣神經外科醫學會理事長的名醫馬辛一,日前因車禍受傷住進三軍總醫院,原本狀況穩定,期間並接受親友探視,未料今傳出過世消息,震驚醫界。對於相關詳情,三總稱,事涉病人隱私,仍在詢問家屬意見,細節不便透露,有進一步訊息會對外說明。據了解,死因與車禍無直接關聯,而有其他病因。

2025年11月27日 18:17

新北流感疫苗剩8萬劑 65歲以上接種抽iPhone 17

新北流感疫苗剩8萬劑 65歲以上接種抽iPhone 17

近期氣溫下降,呼吸道病毒更為活躍,高風險者要盡快接種流感疫苗!新北市衛生局指出,本年採購103萬劑公費流感疫苗,目前剩餘約8萬劑,只要65歲以上市民在12月31日前接種流感疫苗或COVID-19疫苗,還可參加抽獎活動,有機會獲得iPhone 17 Pro Max等多項大獎。

2025年11月27日 16:54

醫揭胰臟癌9大風險因子 「無症狀時揪出」7成有機會開刀治療

醫揭胰臟癌9大風險因子 「無症狀時揪出」7成有機會開刀治療

胰臟癌被稱為「癌王」,患者長期存活情形不佳,對此醫師說,早期辨識9大風險因子是關鍵,尤其是4項與個人型態有關的危險特徵,包括年齡超過60歲、長期抽菸、長期喝酒與肥胖,符合者更應積極篩檢,只要能在無症狀時經篩檢確診,超過7成都還能開刀治療。

2025年11月27日 16:28

眼球卡骨頭!他車禍「臉骨全碎」剩複視後遺症 醫揭恐怖警訊

眼球卡骨頭!他車禍「臉骨全碎」剩複視後遺症 醫揭恐怖警訊

苗栗一名25歲陳先生去年因嚴重車禍導致全臉骨折,雖經手術成功「拼回」臉龐,卻留下看東西一個變兩個的「複視」後遺症。這不僅讓他下樓梯時容易踩空,連玩手機遊戲都無法數算金幣,嚴重影響生活;經台中榮總跨科團隊接力治療,最終透過眼外肌手術,才成功讓他擺脫疊影地獄,重獲清晰視界。

2025年11月27日 16:25

變冷就關節僵硬 醫點名「5族群」是退化高風險群

變冷就關節僵硬 醫點名「5族群」是退化高風險群

近期天氣開始轉涼,不少人早上起來會感覺膝蓋有點卡卡緊緊的,醫師指出,不只是膝蓋會出現退化性關節炎,尾椎、腰椎、手指、髖關節,都有可能出現關節發炎和退化的情況,尤其是「超過65歲以上的年長者、進入更年期的婦女、骨質疏鬆、工作需要搬重物和長時間久坐久站、關節曾受過嚴重傷害」都是關節退化高風險群。

2025年11月27日 15:30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