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懷宗/你聽過脂肪肝,但你聽過脂肪胰嗎? 現在更熱門的是脂肪肺

▲脂肪肺。(圖/Pixabay)

▲現代人愛吃美食。(圖/Pixabay)

2019年10月底,英國 BBC新聞網的健康頭條,報導了一篇刊登在歐洲呼吸學期刊(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的科學論文成果,研究主要作者是澳大利亞柏斯市(Perth)的西澳大學生理系副教授彼得諾伯博士(Peter Noble),他利用特殊染色法,檢測52位(生前)願意死後捐贈民眾的肺部呼吸道樣本(共拿出1,373份樣本),發現身體過多的脂肪會沉積在肺部氣管壁上(脂肪肺),而且如果身體質量指數愈高,脂肪沉積的數量就愈多,有線性的相關性存在,這是全世界第一篇研究論文看到有脂肪會沉積在肺部。

▲脂肪肺。(圖/Pixabay)

▲全世界第一篇研究論文看到有脂肪會沉積在肺部。(圖/Pixabay)

醫學界早就知道,人類在風調雨順,身體健康的時候,因為富足安樂,就會有多餘的能量在身體內剩餘下來,身體也很聰明不浪費地將它們先轉換成脂肪,並且準確地運送到脂肪細胞(脂肪的倉庫)裡面去儲存,等到天然災害或生病的時候,再將其轉換成能量,讓我們度過生死關頭,順利活下去。但現代人因為科技發達,人定勝天,在開發中國家已經沒有所謂的災荒,每天吃太多、動太少的結果,造成過重或肥胖,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已經將肥胖定為全球性疾病。

如果脂肪儲存到應該儲存的地方,而且不要過多,其實是件好事,它(脂肪)可以保護內臟緩衝撞擊,固定內臟位置不會掉落,天寒保暖、飢荒可以度過…等等的好處,但是如果跑到不應該儲存的地方(內臟),就會造成健康方面的問題,這就是所謂的內臟脂肪,準確地來說,內臟不是儲存脂肪的地方,不可以把脂肪留在內臟內,它們應該是要被運送到倉庫(脂肪細胞)去放才對,不知怎麼地,身體出現了問題,似乎是亂了秩序,出了錯,把脂肪留在了內臟。

大家想想看,如果身體太肥胖,血液中總是有大量的脂肪,想當然爾,我們身體當然容易出錯,也就是工作太多,根本做不完,所以丟東落西的,把脂肪錯誤的留在了內臟,因此愈長期肥胖的人,內臟脂肪累積的機會和數量就愈多,身體就會愈糟糕(這邊要補充一句,也有很多瘦子有嚴重的內臟脂肪,因此除了肥胖可以有較多的內臟脂肪外,身體新陳代謝出了問題的瘦子,也可以有嚴重的內臟脂肪,也就是說,內臟脂肪的產生是多重原因的)。如果累積在肝臟,就會出現脂肪肝,產生肝硬化和肝癌。如果累積到胰臟,就會出現脂肪胰,產生糖尿病。如果累積到血管壁,就會出現心血管疾病,如腦中風、眼中風、心肌梗塞…等等,如果累積到肺臟,就會產生脂肪肺,目前已知可以使得原本有氣喘的人症狀惡化,沒有氣喘的人變成氣喘(之前認為是空污愈來愈嚴重,所以氣喘的人愈來愈多,但現在看來,肥胖的人愈多,也是造成氣喘的人愈來愈多的原因之一)。

▲脂肪肺。(圖/Pixabay)

▲如果身體太肥胖,血液中總是有大量的脂肪。(圖/Pixabay)

2014年5月由臺灣大學公衛學院流病及預防醫學研究所博士、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家醫部陳揚卿醫師等人發表在《美國呼吸急重症醫療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的研究,追蹤調查全台灣北、中、南、東共2,758名國小四至六年級學童發現,腹部肥胖型的兒童罹患氣喘的風險是一般體適能較佳孩童的1.6倍。另外,2015年7月由費城大學(Thomas Jefferson University)羅米洛(Freddy Romero)博士等人發表在美國呼吸細胞分子生物學(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Cell and Molecular Biology)期刊的研究,已知肺部纖維化(Pulmonary fibrosis)也和肺部堆積大量的脂肪有關,原因可能為載脂肺泡巨噬細胞(lipid-laden macrophages)。

這次西澳大學的研究,了解到脂肪細胞會累積在氣管壁上,使得氣管壁增厚,氣道狹窄,產生喘鳴(wheezing),如果脂肪細胞累積太多太久,就會造成氣管結構被改變,功能失調,產生氣喘。另外,脂肪累積在肺部使得肺部細胞不舒服,向身體求救,就會招來大量的免疫細胞產生發炎反應,長期的發炎反應就會導致細胞死亡功能受損,甚至造成癌症。接下來科學家想要知道更大規模的人體研究,有關脂肪累積在肺部的各個不同部位(不僅僅是氣管)以及減重後脂肪會不會被移走,會不會回復肺臟功能。

脂肪肝是指肝臟內脂肪(主要是三酸甘油酯)的含量超過肝重量的5%以上,若是放任脂肪肝持續惡化,可能出現脂肪肝炎、肝纖維化、肝硬化,甚至演變成肝癌。根據健保署統計,台灣脂肪肝盛行率約每3個人中就有1人有脂肪肝,也就是說,潛在與確診人數恐超過六百萬人。另外,脂肪肝是可以逆轉的(除非是已經肝硬化),只要能從飲食控制、運動,下定決心好好減重,都是擊退脂肪肝的好方法。

▲脂肪肺。(圖/Pixabay)

▲台灣脂肪肝盛行率約每3個人中就有1人有脂肪肝。(圖/Pixabay)

此外,台灣第二型糖尿病的罹患人數已飆破220萬人,此型糖尿病在全球各地的病患人數也持續上揚,第二型糖尿病最麻煩的就是併發症,像是視網膜病變,最後可能會失明;或由於神經病變、末梢循環不良,有些人可能需要截肢,以及心血管疾病罹患率增加等。但是2018年2月份英國新堡大學(Newcastle University)泰勒(Roy Taylor)教授發表在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的研究證實,透過低熱量飲食(減重)是可以逆轉第2型糖尿病的。

共有298人參與此次名為「糖尿病逆轉臨床試驗」(Diabetes Remission Clinical Trial , DiRECT)的大型研究計畫,參與者年齡介於20~65歲,糖尿病病史未超過6年、BMI介於27~45kg/m2,且均尚未注射胰島素。受試者必須採低熱量飲食法(每天僅攝食825~853大卡的熱量)3~5個月,接下來進行2~8週的正常飲食恢復期,之後在醫師指導下進行長期的體重控制。此外,受試者還被要求養成每天維持步行15,000步的運動量。結果發現,減重越多者,不但能減掉肝臟脂肪,還能減掉胰臟脂肪,進而使得胰島素分泌恢復正常,如此便能達成逆轉糖尿病的功效。所以,若想要消滅所有內臟脂肪(脂肪肺目前正在研究是否能逆轉),減重就是最好的良方,若能從飲食控制、運動、作息規律來減重最為理想。

▲脂肪肺。(圖/Pixabay)

▲運動與減重是消滅內臟脂肪的良方。(圖/Pixabay)

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與體重正常者相比,肥胖者發生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及血脂異常的風險超過3倍,發生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膝關節炎及痛風的風險也高出2倍。研究報告也發現,肥胖是多種癌症,包括肝癌、乳癌、大腸直腸癌等之危險因子,趕快秤一下體重,算算自己的BMI值, BMI = 體重(公斤) / 身高2(公尺2),當BMI≧24為過重,≧27是輕度肥胖,>30是中度肥胖,若是35以上就屬重度肥胖了。一旦發現自己超重,就必須控制熱量攝取,積極運動,調整生活作息規律,不要再放縱自己,讓健康深陷危機,即刻行動喔!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陳建宗揭「顏面衰老」關鍵 地心引力讓臉垮、眉下垂是警訊

陳建宗揭「顏面衰老」關鍵 地心引力讓臉垮、眉下垂是警訊

《ETtoday健康雲》與「東森栢馥功能醫學健康服務會館」今(3日)舉辦健康講座,邀請顱顏重建權威、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院長陳建宗醫師擔任主講人。陳建宗特別分享「內視鏡輔助前額拉提」,適應症包括眉毛下垂、不對稱眉毛、皺眉肌過動症、前額頭短,有別於傳統拉皮手術,術後恢復快。

2025年11月03日 18:05

耳鼻喉科改名「耳鼻喉頭頸外科」 衛福部:還是可以看感冒

耳鼻喉科改名「耳鼻喉頭頸外科」 衛福部:還是可以看感冒

衛福部預告修法將「耳鼻喉科」改名為「耳鼻喉頭頸外科」,引發網友討論原來耳鼻喉科會進行外科手術,甚至擔心以後是否不能去看感冒。衛福部醫事司今(19)日表示,相關醫學會多年前已經改稱耳鼻喉頭頸外科,較為符合實際業務內容且與國際接軌,更名後完全不影響該科醫師看診,實務上也沒有規範醫師只能看哪一科,有些成人感冒也會到兒科去看。

2025年11月19日 18:32

衛福部擬修法「醫師需受訓才能做醫美」 醫事司揭受影響人數

衛福部擬修法「醫師需受訓才能做醫美」 醫事司揭受影響人數

終結「直美」亂象,衛福部擬修正《特管辦法》加強管理,要求從事醫美的醫師都必須完成二年的PGY(畢業後臨床醫學訓練)。衛福部醫事司表示,初步掌握約600名醫師未經過PGY訓練就直接在執業,至於其中有多少人是在美容醫學從業,還需要進一步比對分析。

2025年11月19日 17:44

乳癌併用中西藥須「間隔1小時」 醫:化療別吃蜂王乳、胎盤素

乳癌併用中西藥須「間隔1小時」 醫:化療別吃蜂王乳、胎盤素

一名50多歲乳癌患者在手術後接受化療,竟出現手腳麻木、大片紅疹,且痛到難以行走,經與醫師討論後,決定進行西醫治療也接受中醫調理,約2周後症狀顯著改善;醫師說,乳癌病人併用中藥,須與西藥間隔至少1小時,且化療期間切勿補充蜂王乳、胎盤素等含「類荷爾蒙」成分保健品,以免影響療效。

2025年11月19日 16:20

明年健保費不漲!安全準備金達2個月 費率維持5.17%

明年健保費不漲!安全準備金達2個月 費率維持5.17%

衛福部長石崇良上任時明確表態「明年漲保費機會很低」,健保會今(19)日公布健保費率審議結果,建議115年度維持現行費率5.17%,健保會解釋,健保明年度收入試算安全準備金可達2個月,安全準備還有餘裕的情況下,不用漲保費。

2025年11月19日 16:08

30歲媽子宮外孕爆量內出血險沒命 安泰高危險妊娠團隊成功救回

30歲媽子宮外孕爆量內出血險沒命 安泰高危險妊娠團隊成功救回

1名30歲高姓孕婦日前突然出現劇烈腹痛與昏眩,被家人緊急送往安泰醫院急診。她自述剛懷孕不久,急診團隊立即啟動婦產科會診。經超音波檢查發現疑似子宮外孕且已有大量內出血,收縮壓甚至低於80,情況相當危急。醫療團隊火速啟動大量輸血與手術準備,由婦產科楊淳翔醫師執行腹腔鏡緊急手術,成功止血並搶回孕婦生命。

2025年11月19日 15:19

末期癌友病危仍牽掛浪浪 耕莘醫院助他風雨中重逢愛犬

末期癌友病危仍牽掛浪浪 耕莘醫院助他風雨中重逢愛犬

71歲高先生投入動物保護30年,今年 8 月因呼吸急促、下肢水腫,被送至耕莘醫院,確診攝護腺癌末期。經醫療團隊詢問,發現他最掛心狗園裡那些陪伴多年的流浪狗,決定協助他圓夢,也讓他得以在生命的最後獲得溫暖慰藉。

2025年11月19日 15:07

立委林憶君接藥師公會理事長 盼從結構改善缺藥問題

立委林憶君接藥師公會理事長 盼從結構改善缺藥問題

民眾黨立委林憶君將於明(20)日接任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針對國內缺藥問題,林憶君表示,這是複雜且連動的問題,包含健保藥價過低讓製造成本高於給付價格,廠商因而退出市場,必須從結構上去改善,包含推廣學名藥、扶植國內製藥產業,確保藥品供應的穩定性。

2025年11月19日 13:54

立委提議家暴受害人可收「加害人逼近警訊」 衛福部:持續研商

立委提議家暴受害人可收「加害人逼近警訊」 衛福部:持續研商

土城家暴男於保護令期間,當街砍殺妻子與小姨子,兇殘震撼全台。對此,立法院針對「家庭暴力防治法」進行修法,今有多名立委不分黨派一致表達,應加強對於加害人的電子監控,及對於被害人的風險通知;衛福部回應,傾向強化監控相關作業,但應注意受害人隱私等問題,將持續與各主管機關研商。

2025年11月19日 13:05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