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懷宗/你聽過脂肪肝,但你聽過脂肪胰嗎? 現在更熱門的是脂肪肺

▲脂肪肺。(圖/Pixabay)

▲現代人愛吃美食。(圖/Pixabay)

2019年10月底,英國 BBC新聞網的健康頭條,報導了一篇刊登在歐洲呼吸學期刊(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的科學論文成果,研究主要作者是澳大利亞柏斯市(Perth)的西澳大學生理系副教授彼得諾伯博士(Peter Noble),他利用特殊染色法,檢測52位(生前)願意死後捐贈民眾的肺部呼吸道樣本(共拿出1,373份樣本),發現身體過多的脂肪會沉積在肺部氣管壁上(脂肪肺),而且如果身體質量指數愈高,脂肪沉積的數量就愈多,有線性的相關性存在,這是全世界第一篇研究論文看到有脂肪會沉積在肺部。

▲脂肪肺。(圖/Pixabay)

▲全世界第一篇研究論文看到有脂肪會沉積在肺部。(圖/Pixabay)

醫學界早就知道,人類在風調雨順,身體健康的時候,因為富足安樂,就會有多餘的能量在身體內剩餘下來,身體也很聰明不浪費地將它們先轉換成脂肪,並且準確地運送到脂肪細胞(脂肪的倉庫)裡面去儲存,等到天然災害或生病的時候,再將其轉換成能量,讓我們度過生死關頭,順利活下去。但現代人因為科技發達,人定勝天,在開發中國家已經沒有所謂的災荒,每天吃太多、動太少的結果,造成過重或肥胖,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已經將肥胖定為全球性疾病。

如果脂肪儲存到應該儲存的地方,而且不要過多,其實是件好事,它(脂肪)可以保護內臟緩衝撞擊,固定內臟位置不會掉落,天寒保暖、飢荒可以度過…等等的好處,但是如果跑到不應該儲存的地方(內臟),就會造成健康方面的問題,這就是所謂的內臟脂肪,準確地來說,內臟不是儲存脂肪的地方,不可以把脂肪留在內臟內,它們應該是要被運送到倉庫(脂肪細胞)去放才對,不知怎麼地,身體出現了問題,似乎是亂了秩序,出了錯,把脂肪留在了內臟。

大家想想看,如果身體太肥胖,血液中總是有大量的脂肪,想當然爾,我們身體當然容易出錯,也就是工作太多,根本做不完,所以丟東落西的,把脂肪錯誤的留在了內臟,因此愈長期肥胖的人,內臟脂肪累積的機會和數量就愈多,身體就會愈糟糕(這邊要補充一句,也有很多瘦子有嚴重的內臟脂肪,因此除了肥胖可以有較多的內臟脂肪外,身體新陳代謝出了問題的瘦子,也可以有嚴重的內臟脂肪,也就是說,內臟脂肪的產生是多重原因的)。如果累積在肝臟,就會出現脂肪肝,產生肝硬化和肝癌。如果累積到胰臟,就會出現脂肪胰,產生糖尿病。如果累積到血管壁,就會出現心血管疾病,如腦中風、眼中風、心肌梗塞…等等,如果累積到肺臟,就會產生脂肪肺,目前已知可以使得原本有氣喘的人症狀惡化,沒有氣喘的人變成氣喘(之前認為是空污愈來愈嚴重,所以氣喘的人愈來愈多,但現在看來,肥胖的人愈多,也是造成氣喘的人愈來愈多的原因之一)。

▲脂肪肺。(圖/Pixabay)

▲如果身體太肥胖,血液中總是有大量的脂肪。(圖/Pixabay)

2014年5月由臺灣大學公衛學院流病及預防醫學研究所博士、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家醫部陳揚卿醫師等人發表在《美國呼吸急重症醫療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的研究,追蹤調查全台灣北、中、南、東共2,758名國小四至六年級學童發現,腹部肥胖型的兒童罹患氣喘的風險是一般體適能較佳孩童的1.6倍。另外,2015年7月由費城大學(Thomas Jefferson University)羅米洛(Freddy Romero)博士等人發表在美國呼吸細胞分子生物學(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Cell and Molecular Biology)期刊的研究,已知肺部纖維化(Pulmonary fibrosis)也和肺部堆積大量的脂肪有關,原因可能為載脂肺泡巨噬細胞(lipid-laden macrophages)。

這次西澳大學的研究,了解到脂肪細胞會累積在氣管壁上,使得氣管壁增厚,氣道狹窄,產生喘鳴(wheezing),如果脂肪細胞累積太多太久,就會造成氣管結構被改變,功能失調,產生氣喘。另外,脂肪累積在肺部使得肺部細胞不舒服,向身體求救,就會招來大量的免疫細胞產生發炎反應,長期的發炎反應就會導致細胞死亡功能受損,甚至造成癌症。接下來科學家想要知道更大規模的人體研究,有關脂肪累積在肺部的各個不同部位(不僅僅是氣管)以及減重後脂肪會不會被移走,會不會回復肺臟功能。

脂肪肝是指肝臟內脂肪(主要是三酸甘油酯)的含量超過肝重量的5%以上,若是放任脂肪肝持續惡化,可能出現脂肪肝炎、肝纖維化、肝硬化,甚至演變成肝癌。根據健保署統計,台灣脂肪肝盛行率約每3個人中就有1人有脂肪肝,也就是說,潛在與確診人數恐超過六百萬人。另外,脂肪肝是可以逆轉的(除非是已經肝硬化),只要能從飲食控制、運動,下定決心好好減重,都是擊退脂肪肝的好方法。

▲脂肪肺。(圖/Pixabay)

▲台灣脂肪肝盛行率約每3個人中就有1人有脂肪肝。(圖/Pixabay)

此外,台灣第二型糖尿病的罹患人數已飆破220萬人,此型糖尿病在全球各地的病患人數也持續上揚,第二型糖尿病最麻煩的就是併發症,像是視網膜病變,最後可能會失明;或由於神經病變、末梢循環不良,有些人可能需要截肢,以及心血管疾病罹患率增加等。但是2018年2月份英國新堡大學(Newcastle University)泰勒(Roy Taylor)教授發表在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的研究證實,透過低熱量飲食(減重)是可以逆轉第2型糖尿病的。

共有298人參與此次名為「糖尿病逆轉臨床試驗」(Diabetes Remission Clinical Trial , DiRECT)的大型研究計畫,參與者年齡介於20~65歲,糖尿病病史未超過6年、BMI介於27~45kg/m2,且均尚未注射胰島素。受試者必須採低熱量飲食法(每天僅攝食825~853大卡的熱量)3~5個月,接下來進行2~8週的正常飲食恢復期,之後在醫師指導下進行長期的體重控制。此外,受試者還被要求養成每天維持步行15,000步的運動量。結果發現,減重越多者,不但能減掉肝臟脂肪,還能減掉胰臟脂肪,進而使得胰島素分泌恢復正常,如此便能達成逆轉糖尿病的功效。所以,若想要消滅所有內臟脂肪(脂肪肺目前正在研究是否能逆轉),減重就是最好的良方,若能從飲食控制、運動、作息規律來減重最為理想。

▲脂肪肺。(圖/Pixabay)

▲運動與減重是消滅內臟脂肪的良方。(圖/Pixabay)

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與體重正常者相比,肥胖者發生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及血脂異常的風險超過3倍,發生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膝關節炎及痛風的風險也高出2倍。研究報告也發現,肥胖是多種癌症,包括肝癌、乳癌、大腸直腸癌等之危險因子,趕快秤一下體重,算算自己的BMI值, BMI = 體重(公斤) / 身高2(公尺2),當BMI≧24為過重,≧27是輕度肥胖,>30是中度肥胖,若是35以上就屬重度肥胖了。一旦發現自己超重,就必須控制熱量攝取,積極運動,調整生活作息規律,不要再放縱自己,讓健康深陷危機,即刻行動喔!

分享給朋友:

推薦閱讀

掉頭髮分4種!醫嘆「最後毛囊就不見了」 生髮秘訣曝

掉頭髮分4種!醫嘆「最後毛囊就不見了」 生髮秘訣曝

洗頭髮、梳頭髮時,看到頭髮一把一把的脫落,真的令人好崩潰。究竟該如何搶救掉髮呢?掉髮不僅會影響人們的外貌,還會對心理健康產生影響。大量掉髮的原因非常多樣,從生理因素到心理因素都有可能是落髮的原因。莊可鈞中醫師表示,中醫將掉髮分為4種類型,辨證調理。至於避免掉髮應該掌握6大要訣。

2024年04月27日 21:29

一堆人尿尿完還滴!醫曝2解方「一起掏出來」

一堆人尿尿完還滴!醫曝2解方「一起掏出來」

你是否有尿尿完穿起褲子,還會不自主滲尿,造成內褲濕濕臭臭的困擾呢?對此,泌尿科醫師陳昭安直呼,「這不是病啦!很多人都會。」接著解釋健康男性因尿道構造的緣故,尿液從膀胱經過尿道流出,若只將陰莖掏出卡在褲襠口,此時與拉鍊口形成夾角「管子裡的水就沒有尿乾淨」,褲子一穿上殘尿就流出來,但靠著2方法就能改善。

2024年04月27日 19:45

3指標小心陷入憂鬱了 心理師:不自覺掉淚注意

3指標小心陷入憂鬱了 心理師:不自覺掉淚注意

社會對於心理健康的重視愈來愈提升,不過,有些人認為自己只是單純心情不好。心理師提到,最簡單、初步觀察自己或身邊人的方式是時間,以14天為一個週期,7天是有些微憂鬱傾向,超過14天則要留意,另外「可控制感」和「影響生活的程度」也是可綜合評估的指標,若有異狀建議尋求專業協助。

2024年04月27日 18:19

日本「極東正露丸」檢測報告造假!食藥署:去年已勒令停止輸入

日本「極東正露丸」檢測報告造假!食藥署:去年已勒令停止輸入

「日本極東正露丸」爆出涉及檢驗報告造假,遭日本政府勒令停賣停產。對此,衛福部食藥署表示,在111年就曾接獲日方通報該藥品安定性試驗有異,隨即啟動回收並要求業者提供相關報告,但業者沒在期限內提供,因此早在112年2月起就禁止該藥品輸入。

2024年04月27日 16:04

「招風耳、精靈耳」都不正常!專業醫解析5種常見「先天性耳朵變形」

「招風耳、精靈耳」都不正常!專業醫解析5種常見「先天性耳朵變形」

「耳朵」除了最重要的聽力之外,包括「戴眼鏡、口罩、耳機」都需要使用到,這時候「耳型」的完整度就相當重要。醫師指出,其實「先天性耳朵變形」並不少見,很多人可能一出生就有,但卻沒發現,包括「精靈耳﹑招風耳﹑隱耳﹑下垂耳﹑耳輪異常」,所幸耳朵變形可以出生就透過矯正改善,治療黃金期為出生6周內,矯正成功率也高達9成。

2024年04月27日 15:28

少搭電梯!48萬人研究曝「爬樓梯活更久」 心血管死亡風險降近4成

少搭電梯!48萬人研究曝「爬樓梯活更久」 心血管死亡風險降近4成

英國東安格里亞大學(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博士帕多克(Sophie Paddock)26日在歐洲預防心臟病學協會年度大會「ESCPrev 2024」上發表的研究結果稱,與搭乘電梯的人相比,經常爬樓梯的人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風險大大降低39%。該研究使用的數據涉及48萬名成年人。

2024年04月27日 14:40

他堅持每天洗冷水澡…突昏倒「頭皮撕裂傷」滿地血 醫曝可怕下場

他堅持每天洗冷水澡…突昏倒「頭皮撕裂傷」滿地血 醫曝可怕下場

現在天氣越來越熱,有些人除了會開電扇、冷氣消暑,也會到浴室「沖涼」,不過洗冷水澡可要小心了。一名老翁堅信洗冷水澡能強身健體,因此堅持每天洗澡水溫都要「夠冰」,不過沒想到竟因此暈倒。醫師就提醒,如果冷水澡太冷,恐讓迷走神經興奮,導致心臟變慢,恐發生嚴重意外。

2024年04月27日 13:02

寶林案40歲男搶救1個月不治!醫院證實:多重器官衰竭離世

寶林案40歲男搶救1個月不治!醫院證實:多重器官衰竭離世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再新增1死,衛福部次長王必勝稍早也已證實此事,目前全案累計3死。收治個案的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也回應,經醫療團隊全力救治,病人仍因多重器官衰竭等因素於今(27)日離世,本院對此深感遺憾。

2024年04月27日 12:25

寶林中毒案再增1死!40歲男裝葉克膜搶救不治

寶林中毒案再增1死!40歲男裝葉克膜搶救不治

寶林茶室食品中毒案累積通報35人,其中2人死亡、4名重症還在加護病房治療。而4名重症者,北市衛生局長陳彥元日前受訪表示,其中1名換肝者的肝功能已經有在運作且意識恢復。不過今天傳出,再增一名患者不幸過世,衛福部次長王必勝稍早證實此事。

2024年04月27日 12:00

10題自測有無「震後PTSD」!你也一點聲音就受驚? 5分↑要就醫

10題自測有無「震後PTSD」!你也一點聲音就受驚? 5分↑要就醫

0403花蓮強震帶來的恐慌逐漸消退,仍有民眾在震後變得更敏感,容易受到驚嚇,甚至惡夢連連。對此,華人心理治療基金會董事長、精神科醫師王浩威提醒大眾,部分心理症狀的發生,可能出現了短暫的震後創傷症候群,不可輕忽,盡快把握時間自我評估、尋求協助,否則可能增加治療的複雜度及難度。

2024年04月27日 11:12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