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力/為何馬鈴薯發芽不能吃 地瓜發芽卻能吃?

▲(圖/食力 foodnext提供)
▲馬鈴薯與地瓜發芽。(圖/食力 foodnext提供)

圖文/食力foodNEXT
撰文=張越評

天氣潮濕,根莖類食材易發芽,但聽說吃了發芽的根莖類會中毒,真的假的?

帶皮和發芽的馬鈴薯不可食用?

馬鈴薯是為茄科植物,一般茄科植物就會含些有毒生物鹼,而馬鈴薯所含的生物鹼種類相當多,其中茄鹼(Solanine)食用過量可能導致急性中毒,常見症狀有頭痛、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罕見症狀則包括血壓偏低、心跳偏慢、呼吸變快、肌肉絞痛、流涎以及溶血等,通常中毒發生在食用後2至24小時。

馬鈴薯各部位生物鹼含量百分比為,芽0.8-5%、果實1%、花0.7%、葉0.5%、種子0.25%、新鮮塊莖0.0075%,以「芽」的含量為最高,且若過度光照或儲存不當而具苦味的塊莖,則可升高0.025~0.080%的含量。

此外,馬鈴薯皮的生物鹼含量比內部組織高約為0.015~0.030%,如果把帶皮馬鈴薯煮熟後再剝皮,皮裡7%的生物鹼便會滲到馬鈴薯裡,所以先剝皮再煮熟馬鈴薯,會比較安全。成熟馬鈴薯的生物鹼含量不致引起中毒,但發芽或未成熟的綠色馬鈴薯,毒素含量會比成熟馬鈴薯多約5~6倍。

有關馬鈴薯藤蔓、發芽馬鈴薯、馬鈴薯皮、及被淘汰的馬鈴薯導致中毒的報告較多,應避免攝食。

帶皮和發芽的地瓜不可食用?

根據農委會的說明,地瓜在發芽過程中會消耗掉部分的營養物質,導致水分及澱粉含量下降,吃起來口感稍差、甜度下降、營養價值降低,但是不會產生有毒物質,所以,發芽的地瓜還是可以吃。雖然地瓜發芽不會產生毒素,但食藥署還是提醒民眾盡量選用新鮮的食材,並注意保存,單次購買量不宜太多。

吃發芽地瓜沒有中毒疑慮,但若表皮已經出現褐黑色斑,且變軟發臭、呈水浸狀,就有可能是感染了軟腐病,而因染病地瓜會感染其他的健康地瓜,所以一般農民都會先將染病地瓜挑掉,不會採收作販售而流入市面。

據農業試驗所賴永昌於華人健康網的採訪中表示,除上述病害會造成地瓜表面出現黑斑,地瓜若碰傷而使組織乳汁流出,因乳汁內含大量多酚類物質,與空氣中氧結合後,也會形成黑色斑點。所以業者通常會將地瓜塊根於採收後放置4~10天,讓表皮的傷口形成黑色木栓層,就像人受傷形成結痂一樣,可以防止病原菌侵入、延長地瓜的儲藏時間,此黑色斑點則對人體健康無不良影響。

建議民眾選購地瓜時,可留意表面是否有傷痕或皺皮,有傷痕較易腐敗,皺皮則表示採收已久,比較不新鮮。

延伸閱讀:
古人的食安奇聞:再毒也要吃的老饕蘇東坡
吃芭樂可減少香腸毒素含量!?蔬菜裡的亞硝酸鹽比香腸多?
為什麼黃麴毒素是重要的食品檢驗項目?

參考資料:
行政院農委會農業知識入口網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422期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健康九九網
華人健康網,專題報導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連續6年進入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並蟬聯國內醫師排名首位,台北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說,自己始終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做研究,雖受國際肯定,也感受到「排山倒海」的壓力,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不同體系醫師投入高齡醫學,讓這領域真的蓬勃起來,更能因應台灣人口快速老化的腳步。

2025年11月22日 10:03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14歲學生課堂突倒地 醫10分鐘緊急完成顱內取栓救回大腦

14歲學生課堂突倒地 醫10分鐘緊急完成顱內取栓救回大腦

聯新國際醫院25日指出,日前一名14歲的學生在課堂中突然倒地,伴隨怪聲、右側肢體癱軟與語言表達困難等症狀,被緊急送往該院急診室。由於患者年紀輕,因中風導致半側癱瘓的可能性極低,懷疑是腦部不正常放電造成暫時性癲癇所造成。

2025年11月25日 23:38

倒著走像重訓?改變步行方向可燃燒更多卡路里

倒著走像重訓?改變步行方向可燃燒更多卡路里

走路人人都會,但你可能不知道,只要「方向反過來」,身體就像被重新啟動一樣,卡路里燃燒速度增加、姿勢變挺、平衡變好,甚至連大腦都會一起被訓練。國外健身圈近年掀起「倒著走路」風潮,國外網站《Cleveland Clinic》邀請運動生理學家喬丹.博爾曼解析倒走為何在年輕人與中高齡族群中快速竄紅。

2025年11月25日 20:10

狼醫平台挨批做半套 衛福部2措施補強「改名也查得到」

狼醫平台挨批做半套 衛福部2措施補強「改名也查得到」

近期多起狼醫事件頻傳,在民團、立委要求之下,衛福部「狼醫查詢平台」今年8月正式上線,但遭民間團體批評「連半套都沒做好」,涉案醫師更改姓名、執業地點恐就查詢不到。醫事司表示,正在補強系統資訊,包含串接司法院資訊,還有明年1月會增加納入性平懲戒資訊;另針對涉案醫師改名等疑慮,系統會將新舊名字一併呈現。

2025年11月25日 19:34

快訊/蘇丹紅化粧品再增2品項 食藥署開罰原料進口商500萬

快訊/蘇丹紅化粧品再增2品項 食藥署開罰原料進口商500萬

食藥署今再度公布蘇丹紅化妝品最新清查結果,更新統計至今共涉及20項產品。食藥署今表示,除了要求所有受影響產品立即全面下架、不得販售之外,也針對原料進口商「亦鴻企業有限公司」裁處新臺幣500萬元罰鍰。

2025年11月25日 19:32

氣溫降誘發「溫差性過敏」 醫解析4大體質症狀不同

氣溫降誘發「溫差性過敏」 醫解析4大體質症狀不同

近日氣溫驟降,早晚溫差大,許多人開始出現「溫差性過敏」,可能會有打噴嚏、鼻塞等情形。對此,中醫師指出,在中醫觀點中,「溫差性過敏」可分為「風寒型、風熱型、濕熱型、脾腎虛型」,當外界溫差大於7度、相對濕度大於70%時容易誘發。

2025年11月25日 18:01

6年情斷心碎…她轉身做「這件事」!44歲抱娃圓夢:像買生育保險

6年情斷心碎…她轉身做「這件事」!44歲抱娃圓夢:像買生育保險

曾因6年戀情告終,44歲的科技業工程師許小姐,靠著38歲時「分手後去凍卵」的決定,在去年婚後透過AI試管技術,於今年順利產下健康女嬰。她趕在感恩節前夕帶家人回台中茂盛醫院感謝,分享這段從失戀到圓夢的心路歷程,並以自身經驗強烈建議:「一定要做計劃性凍卵,才有機會抓住未來的幸福!」

2025年11月25日 17:59

流感增12死25重症 20多歲男發病5天住加護

流感增12死25重症 20多歲男發病5天住加護

疾病管制署今(25)日公布國內上周新增25例流感併發重症,另有12例死亡。重症個案中最年輕是中部20多歲男性,本身有高血壓、心腎衰竭病史,11月中旬出現咳嗽、流鼻水等症狀,5天後情況加劇出現呼吸困難到急診,檢查有雙側肺部浸潤,確認感染A流,且有心臟、腎臟疾病惡化,一度收治加護病房治療。

2025年11月25日 17:12

「媳婦逼我兒去勢」婆婆看診狂抱怨 泌尿醫1句話結局逆轉

「媳婦逼我兒去勢」婆婆看診狂抱怨 泌尿醫1句話結局逆轉

37 歲「阿雄」因婚後育有2女,因此夫妻日前討論有無結紮必要,沒想到不小心被長輩得知後,婆婆擔心兒子被「去勢」,與媳婦意見相左鬧心結,直到泌尿科醫師向長輩說明結紮諸多優點後放下成見,阿雄也與醫師溝通後,決定採用「微創結紮手術」,讓夫妻倆往後不再擔心鬧出人命了。

2025年11月25日 16:31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