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代謝手術 醫師圖文解說

▲減重代謝手術。(圖/照護線上)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台灣成人體重過重及肥胖的盛行率達45.4%,伴隨而來的併發症相當常見,諸如高血壓高血脂、心血管疾病、第二型糖尿病、睡眠呼吸中止症等,對健康造成相當大的威脅。國民健康署建議成年人的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應維持在18.5-24之間,BMI超過24屬於體重過重,BMI超過27便屬於肥胖。

天晟醫院體重管理與代謝手術中心主任徐光漢醫師表示,減重的最佳方式就是適量運動及嚴格飲食控制,其中飲食佔7成、運動佔3成,需要相當自律才能持之以恆。若BMI較高且有肥胖併發症,便得積極減重,建議尋求醫師的協助,使用藥物、代餐、手術等方法。

所謂成功的減重,並非「減了20公斤」,而是「減了20公斤之後如何維持」,維持體重是長期抗戰。常有患者使用減重藥物,在幾個月內減重20公斤,但絕大多數都會漸漸回復原本的體重,甚至比原來的體重更重,陷入減重、復胖、減重、復胖的無限循環。

近年來,隨著腹腔鏡手術的進步,減重代謝手術已能給予肥胖患者更多的協助。

什麼是「代謝手術」?

徐光漢醫師解釋道,「減重手術」的目的是幫病患減去過多的體重,至於「代謝手術」在替患者解決肥胖問題的同時,還能改善多種代謝性疾病。肥胖病患常會併發多種合併症,包括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等問題,如果手術的目的是為了解決代謝性疾病,就會歸類為「代謝手術」。

「減重手術」通常是透過腸胃道手術來限制患者的進食量,減少熱量吸收,進而讓患者體重下降。

「代謝手術」跟減重手術的作法類似,最主要的差異是手術目的不同。這是減重手術發展過程中的意外發現,很多肥胖患者有糖尿病,但在接受手術、體重下降後,糖尿病也跟著改善,有些人的藥物可以減量,有些人甚至可以不用吃藥。

一開始大家認為是體重下降的效果,但漸漸發現這並不只是體重減輕的關係,而是因為繞道手術改變了體內荷爾蒙,能降低胰島素阻抗、減少脂肪吸收,使患者的血糖、血脂得到改善。

目前健保署的規定是根據BMI,當BMI大於32.5且合併有肥胖相關併發症,譬如說高血壓、睡眠呼吸中止、糖尿病等,就可以進行減重代謝手術。美國減重代謝醫學會則是建議BMI大於30就應該考慮做減重代謝手術。

常見的減重代謝手術有哪幾種作法?適用在哪些狀況?

徐光漢醫師指出,減重代謝手術有兩種,一種是讓進食量變少,屬於「限制型手術」;一種是讓腸道吸收變差,屬於「吸收不良型手術」,藉由降低熱量吸收來減重。

常見的限制型手術,包括胃縮小手術、胃水球手術,這些都是靠減少胃容量,來降低進食量,以達到減重效果。至於胃繞道手術除了讓進食量變小之外,還會讓吃進去的東西吸收不完全。

常見的減重代謝手術有哪幾種作法?

醫師會告訴患者這兩種手術的優缺點。限制型手術雖然可以降低胃容量,但是術後很多病患的進食方式會改變,偏好吃一些較高熱量的食物,所以很多患者在做完限制型手術幾年以後,因為沒有遵守嚴格的飲食規範而逐漸復胖,吸收不良型手術復胖的機率就會比較低。然而,不管接受哪種手術,如果無法長期飲食控制,都會有復胖的問題。

若患者有糖尿病或者代謝性疾病,通常會建議做繞道手術,才有機會改善代謝性疾病。

減重代謝手術預期可以達到哪些效果?

徐光漢醫師說明道,手術後前半年的時間是「黃金減重期」,由於進食量跟以前相比差異很大,使得體重持續下降、變化最快,經過半年之後體重降低的幅度就會減緩,因為身體漸漸找到平衡。

接受「胃縮小手術」後,預期一年之內可以減掉33-35%的體重;接受「胃繞道手術」後,預期一年之內能減掉35-40%的體重。舉例來說,體重一百公斤的患者,在做完手術一年後體重大概是65-70公斤,這是其他減重方式沒辦法達到的效果,而且減重成效可以維持較久。

減重代謝手術後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徐光漢醫師強調,接受減重代謝手術後最該注意的是「飲食」,我們會教導一些飲食方式並請他們嚴格遵守。務必珍惜僅剩的進食量去進食一些具有營養價值而非高熱量的食物,才能達到良好的減重成效並好好維持。

目前減重代謝手術的照護皆有標準化流程,從術前評估、手術過程、到術後照顧,都已建立非常標準的流程,如果沒有意外,通常只需要在醫院待個2-3天就可以回家。

減重代謝手術後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以減重代謝手術經驗較豐富的醫師來說,手術併發症發生率可小於1.5%,常見併發症包括出血、滲漏、腹內感染等問題。手術死亡率大約千分之一至千分之三左右。

由於腸胃道結構改變,有些人會在進食10-15分鐘後出現「傾食症候群」,而出現腹脹、噁心、暈眩、虛弱、冒冷汗等症狀,要避免吃甜食或喝含糖飲料。

手術後飲食與生活需該注意哪些?

徐光漢醫師提醒道,接受減重代謝手術後飲食量減少許多,所以務必善用僅存的進食量攝取營養價值高的食物,才能瘦得好、瘦得健康,醫療團隊都會持續叮嚀術後飲食的重要性。

減重代謝手術後保養重點

剛做完手術的一個月內建議先不要做運動,一個月後可以從輕度運動開始,養成規律運動習慣能保持肌力,因為在瘦下來的過程中肌肉也會流失,透過適量運動會有助保持肌肉量。如果有生育計畫,最好在術後滿一年之後再懷孕,若能滿兩年懷孕會比較合適。

面對減重代謝手術,患者的心理有時會很複雜,因為以前能大吃大喝,術後變得不太能吃,而變得憂鬱,感到不開心,將會需要家人、朋友的陪伴與支持。醫療團隊能提供各種協助,幫忙患者順利減重、健康生活!

原文連結

同場加映:減重手術怎麼做?真的有效嗎?會不會有副作用?

搜尋附近的診所(掛號、領藥超方便)

加入照護線上粉絲團,健康不漏接!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東森栢馥」今開幕!王令麟親身推薦:不像醫院的健康服務中心

「東森栢馥」今開幕!王令麟親身推薦:不像醫院的健康服務中心

東森栢馥功能醫學健康服務會館今(26)日隆重開幕,東森集團總裁王令麟親自參與盛大開幕活動。總裁王令麟致詞時指出,東森栢馥就是高品質生活的私人會館,不只有健康檢查,5樓還有美容、美麗服務的會館,去年11月已經開幕,正式把「AI美麗健健康」整合起來,主打AI智慧美容與精緻醫美。

2025年06月26日 15:26

「冠狀動脈」疾病會要命!名醫黃瑞仁示警「7大高危險群」

「冠狀動脈」疾病會要命!名醫黃瑞仁示警「7大高危險群」

東森栢馥功能醫學健康服務會館今(26)日隆重開幕,同時舉辦第7場東森新聞健康雲的大師健康講堂活動,本次邀請到國內心臟內科權威、輔仁大學附設醫院院長黃瑞仁擔任主講人。黃瑞仁在講座中分享「冠狀動脈疾病」衛教資訊,並列出7大高危險群,呼籲民眾要定期健檢。

2025年06月26日 17:48

營養師點名3食物別天天吃「小心腎臟悄悄壞掉」 滷味攤超常見

營養師點名3食物別天天吃「小心腎臟悄悄壞掉」 滷味攤超常見

體內長期尿酸過高不只會造成痛風、高尿酸血症,甚至會引響腎臟健康。營養學專家洪泰指出,紅肉、海鮮中的蝦、蟹、貝類及動物內臟很多人可能天天會吃,但這些都是高普林食物,不是不能吃,但真的要節制,「天天吃,小心腎臟悄悄壞掉,你還不知道」。

2025年07月04日 02:17

失智風險加速!營養師示警:6習慣正默默破壞大腦

失智風險加速!營養師示警:6習慣正默默破壞大腦

隨著高齡化時代來臨,阿茲海默症與其他神經退化疾病的患者人數持續上升,如何保護大腦、延緩認知退化成為全球關注的健康議題。美國營養媒體《EatingWell》近日整理多項研究與營養師建議,點出「晚上6個壞習慣」可能悄悄傷害大腦,並提供簡單易行的護腦秘訣。營養師強調:「遺傳和年齡無法控制,但生活習慣能決定你腦袋老不老!」

2025年07月03日 21:23

台北「A、O型血」急缺 庫存剩不到3天

台北「A、O型血」急缺 庫存剩不到3天

血液庫存拉緊報!根據台灣血液基金會統計,各中心血液庫存狀況偏低,A型、B型、AB型都偏低,台北的A型和O型更處於「急缺」狀態。血基會表示,夏季天氣炎熱、學生放暑假及民眾出遊增加,是血液募集的傳統淡季,國內自7月2日起放寬捐血年齡限制為16歲至70歲,鼓勵更多民眾能踴躍挽袖捐血。

2025年07月03日 19:35

10大死因「肺炎死亡率飆升」 醫示警:半數長者沒打肺鏈疫苗

10大死因「肺炎死亡率飆升」 醫示警:半數長者沒打肺鏈疫苗

根據衛福部最新公布的十大死因統計,肺炎不但排名第三,更是唯一標準化死亡率上升的疾病。醫師指出,社區型肺炎最常見的致病菌是肺炎鏈球菌,統計今年上半全國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IPD)創下近六年同期新高。值得注意的是,政府提供65歲以上長者免費接種PCV13與PPV23疫苗,卻有近5成符合資格者連一劑都沒打。

2025年07月03日 17:44

陳志金曝「護理師太太3度流產」 不敢再問1問題:心如刀割

陳志金曝「護理師太太3度流產」 不敢再問1問題:心如刀割

民間有懷孕3個月內不要公開的習俗,奇美醫院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志金對此透露,自己的護理師太太曾流產3次,好不容易才生下兒子。他以親身的經驗提醒大家,應尊重孕婦要不要公開懷孕的選擇,對方若真的不幸流產,就要不斷經歷外人的問候,彷彿心如刀割。

2025年07月03日 17:23

最高可領12萬!住宿式機構補助7/1開放申請 適用條件一次看

最高可領12萬!住宿式機構補助7/1開放申請 適用條件一次看

為緩解中、重度失能者接受機構式服務之家庭經濟負荷,衛生福利部提供「住宿式服務機構使用者補助方案」,114年度申請從今年7月1日開始,補助額度最高12萬。經評估長照需要等級達4級以上住民,或具身心障礙證明中度以上失能者,入住護理之家、老人福利機構、兒童及少年安置及教養機構等都可提出申請。

2025年07月03日 16:25

精子數45年驟減50%!國際研究揭「恐與癌症、心血管病有關」單身男性也不能鬆懈

精子數45年驟減50%!國際研究揭「恐與癌症、心血管病有關」單身男性也不能鬆懈

你以為精子數量只跟「要不要生小孩」有關嗎?其實不只如此!即使是不打算當爸的單身男子,也該對這件事提高警覺。根據醫學期刊《Human Reproduction Update》的大型研究,全球男性的精子數量在短短45年間竟然減少了超過一半,而且在2000年之後還加快了兩倍的速度下滑!

2025年07月03日 15:58

你不是眼光差!總愛錯人、吸爛桃花 心理學揭童年真相讓人驚呆

你不是眼光差!總愛錯人、吸爛桃花 心理學揭童年真相讓人驚呆

不少網友在感情討論區分享戀愛受挫的經驗,發現自己不管怎麼努力,最後總是愛上同一種類型的人,也許是忽冷忽熱、不夠在乎,甚至讓人反覆失望的對象。就算曾經立誓「下一個不要再一樣」,但到了下一段戀情,卻還是重演同樣的劇本。

2025年07月03日 15:00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