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代謝手術 醫師圖文解說

▲減重代謝手術。(圖/照護線上)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台灣成人體重過重及肥胖的盛行率達45.4%,伴隨而來的併發症相當常見,諸如高血壓高血脂、心血管疾病、第二型糖尿病、睡眠呼吸中止症等,對健康造成相當大的威脅。國民健康署建議成年人的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應維持在18.5-24之間,BMI超過24屬於體重過重,BMI超過27便屬於肥胖。

天晟醫院體重管理與代謝手術中心主任徐光漢醫師表示,減重的最佳方式就是適量運動及嚴格飲食控制,其中飲食佔7成、運動佔3成,需要相當自律才能持之以恆。若BMI較高且有肥胖併發症,便得積極減重,建議尋求醫師的協助,使用藥物、代餐、手術等方法。

所謂成功的減重,並非「減了20公斤」,而是「減了20公斤之後如何維持」,維持體重是長期抗戰。常有患者使用減重藥物,在幾個月內減重20公斤,但絕大多數都會漸漸回復原本的體重,甚至比原來的體重更重,陷入減重、復胖、減重、復胖的無限循環。

近年來,隨著腹腔鏡手術的進步,減重代謝手術已能給予肥胖患者更多的協助。

什麼是「代謝手術」?

徐光漢醫師解釋道,「減重手術」的目的是幫病患減去過多的體重,至於「代謝手術」在替患者解決肥胖問題的同時,還能改善多種代謝性疾病。肥胖病患常會併發多種合併症,包括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等問題,如果手術的目的是為了解決代謝性疾病,就會歸類為「代謝手術」。

「減重手術」通常是透過腸胃道手術來限制患者的進食量,減少熱量吸收,進而讓患者體重下降。

「代謝手術」跟減重手術的作法類似,最主要的差異是手術目的不同。這是減重手術發展過程中的意外發現,很多肥胖患者有糖尿病,但在接受手術、體重下降後,糖尿病也跟著改善,有些人的藥物可以減量,有些人甚至可以不用吃藥。

一開始大家認為是體重下降的效果,但漸漸發現這並不只是體重減輕的關係,而是因為繞道手術改變了體內荷爾蒙,能降低胰島素阻抗、減少脂肪吸收,使患者的血糖、血脂得到改善。

目前健保署的規定是根據BMI,當BMI大於32.5且合併有肥胖相關併發症,譬如說高血壓、睡眠呼吸中止、糖尿病等,就可以進行減重代謝手術。美國減重代謝醫學會則是建議BMI大於30就應該考慮做減重代謝手術。

常見的減重代謝手術有哪幾種作法?適用在哪些狀況?

徐光漢醫師指出,減重代謝手術有兩種,一種是讓進食量變少,屬於「限制型手術」;一種是讓腸道吸收變差,屬於「吸收不良型手術」,藉由降低熱量吸收來減重。

常見的限制型手術,包括胃縮小手術、胃水球手術,這些都是靠減少胃容量,來降低進食量,以達到減重效果。至於胃繞道手術除了讓進食量變小之外,還會讓吃進去的東西吸收不完全。

常見的減重代謝手術有哪幾種作法?

醫師會告訴患者這兩種手術的優缺點。限制型手術雖然可以降低胃容量,但是術後很多病患的進食方式會改變,偏好吃一些較高熱量的食物,所以很多患者在做完限制型手術幾年以後,因為沒有遵守嚴格的飲食規範而逐漸復胖,吸收不良型手術復胖的機率就會比較低。然而,不管接受哪種手術,如果無法長期飲食控制,都會有復胖的問題。

若患者有糖尿病或者代謝性疾病,通常會建議做繞道手術,才有機會改善代謝性疾病。

減重代謝手術預期可以達到哪些效果?

徐光漢醫師說明道,手術後前半年的時間是「黃金減重期」,由於進食量跟以前相比差異很大,使得體重持續下降、變化最快,經過半年之後體重降低的幅度就會減緩,因為身體漸漸找到平衡。

接受「胃縮小手術」後,預期一年之內可以減掉33-35%的體重;接受「胃繞道手術」後,預期一年之內能減掉35-40%的體重。舉例來說,體重一百公斤的患者,在做完手術一年後體重大概是65-70公斤,這是其他減重方式沒辦法達到的效果,而且減重成效可以維持較久。

減重代謝手術後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徐光漢醫師強調,接受減重代謝手術後最該注意的是「飲食」,我們會教導一些飲食方式並請他們嚴格遵守。務必珍惜僅剩的進食量去進食一些具有營養價值而非高熱量的食物,才能達到良好的減重成效並好好維持。

目前減重代謝手術的照護皆有標準化流程,從術前評估、手術過程、到術後照顧,都已建立非常標準的流程,如果沒有意外,通常只需要在醫院待個2-3天就可以回家。

減重代謝手術後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以減重代謝手術經驗較豐富的醫師來說,手術併發症發生率可小於1.5%,常見併發症包括出血、滲漏、腹內感染等問題。手術死亡率大約千分之一至千分之三左右。

由於腸胃道結構改變,有些人會在進食10-15分鐘後出現「傾食症候群」,而出現腹脹、噁心、暈眩、虛弱、冒冷汗等症狀,要避免吃甜食或喝含糖飲料。

手術後飲食與生活需該注意哪些?

徐光漢醫師提醒道,接受減重代謝手術後飲食量減少許多,所以務必善用僅存的進食量攝取營養價值高的食物,才能瘦得好、瘦得健康,醫療團隊都會持續叮嚀術後飲食的重要性。

減重代謝手術後保養重點

剛做完手術的一個月內建議先不要做運動,一個月後可以從輕度運動開始,養成規律運動習慣能保持肌力,因為在瘦下來的過程中肌肉也會流失,透過適量運動會有助保持肌肉量。如果有生育計畫,最好在術後滿一年之後再懷孕,若能滿兩年懷孕會比較合適。

面對減重代謝手術,患者的心理有時會很複雜,因為以前能大吃大喝,術後變得不太能吃,而變得憂鬱,感到不開心,將會需要家人、朋友的陪伴與支持。醫療團隊能提供各種協助,幫忙患者順利減重、健康生活!

原文連結

同場加映:減重手術怎麼做?真的有效嗎?會不會有副作用?

搜尋附近的診所(掛號、領藥超方便)

加入照護線上粉絲團,健康不漏接!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連續6年進入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並蟬聯國內醫師排名首位,台北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說,自己始終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做研究,雖受國際肯定,也感受到「排山倒海」的壓力,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不同體系醫師投入高齡醫學,讓這領域真的蓬勃起來,更能因應台灣人口快速老化的腳步。

2025年11月22日 10:03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攝護腺癌害他痛到坐輪椅 放療+熱治療2周後能自己走樓梯

攝護腺癌害他痛到坐輪椅 放療+熱治療2周後能自己走樓梯

一名攝護腺癌患者發生骨轉移,痛到連皮膚被碰一下都受不了,平常只能坐輪椅,每天靠嗎啡仍難入睡,後來接受放射線治療合併深層熱治療,3天內疼痛明顯下降,1周下床走動,3個月後完全停用嗎啡,甚至能自己走進診間,生活品質明顯改善。

2025年11月24日 11:15

「睡眠荷爾蒙」在腸道濃度高400倍 研究:補充益生菌有助好夢

「睡眠荷爾蒙」在腸道濃度高400倍 研究:補充益生菌有助好夢

睡不好,可能和腸道不健康也有關係。兒科醫師吳昌騰在臉書分享研究指出,改善腸道菌群可能有助提升睡眠品質,例如補充益生菌、增加益生元,甚至利用糞便微生物移植,都是目前受到關注的方法。

2025年11月24日 10:19

高中、大學生接種疫苗比率低 醫喊「快打」:別讓校園成病毒溫床

高中、大學生接種疫苗比率低 醫喊「快打」:別讓校園成病毒溫床

今年流感疫苗累計接種478萬劑,是歷年同期最高,接種相當踴躍。對此,醫師呼籲,接下來要正式進入冬天,除了嬰幼兒之外,沒接種的「學生」族群要盡快接種,根據日本研究發現,「群體生活」的族群,如果整體有3成施打率,發生流行機會比較低。

2025年11月24日 10:00

女嬰患罕見畸胎瘤暴風式長大 「16cm超巨大腫瘤」驚人畫面曝

女嬰患罕見畸胎瘤暴風式長大 「16cm超巨大腫瘤」驚人畫面曝

台中一名產婦產下女嬰,女嬰臀部掛著一顆直徑達16公分的巨大腫瘤,宛如一顆「大球」。經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團隊診斷,確認為罕見的「先天性尾骶骨畸胎瘤」,並在女嬰出生9天後,成功透過手術切除重達530公克的腫瘤。該腫瘤重量幾乎佔女嬰體重的六分之一,所幸化驗後為良性,女嬰目前已能正常成長。

2025年11月24日 09:57

登階測肺力!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警告:肺阻塞危機不容忽視

登階測肺力!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警告:肺阻塞危機不容忽視

為響應世界肺阻塞日,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近日在台中廣三SOGO舉辦「登階挑戰」活動,邀請民眾一分鐘登階測肺功能。活動中,民眾一階一階拾級而上,有人氣喘吁吁,有人邊爬邊脫外套,每個人都在挑戰自己的肺力極限。

2025年11月24日 09:36

搶票會讓「多巴胺」爆發 醫曝關鍵原因:是大腦極限運動

搶票會讓「多巴胺」爆發 醫曝關鍵原因:是大腦極限運動

不少藝人將陸續舉辦演唱會,民眾紛紛準備「搶票」。醫師指出,搶票其實會促使多巴胺大量分泌,可視為一種「大腦的極限運動」,從神經系統與內分泌的角度來看,確實是一場激烈的「靜態運動」,但對健康來說也有好壞,好處是能讓人感到興奮,壞處則是預期的獎勵落空,多巴胺水平會瞬間低於基準線,導致極度的失落、空虛,甚至憤怒。

2025年11月23日 18:08

帶狀皰疹復發率高 醫示警「6大高風險群」睡不好、壓力大都中招

帶狀皰疹復發率高 醫示警「6大高風險群」睡不好、壓力大都中招

帶狀皰疹俗稱「皮蛇」,是「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再度被喚醒,人得過水痘後,病毒就潛伏在神經節中,當免疫力下降時,病毒復甦沿著神經活動,造成皮疹與劇痛。醫師提醒,帶狀皰疹多見於50歲以上族群,也常發生在糖尿病、癌症、腎臟或肝病患者以及長期服用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的人,壓力大、睡眠不足者也屬高風險族群。

2025年11月23日 16:58

冬天洗熱水澡小心「5大NG行為」! 醫師示警:恐突然昏倒

冬天洗熱水澡小心「5大NG行為」! 醫師示警:恐突然昏倒

泰國一名醫師警告,冬季洗澡切勿做出5大錯誤習慣,否則恐增加心臟負擔,嚴重時可能引發心悸、血壓飆升,甚至在浴室內頭暈昏倒,進而受傷或導致身體危害。

2025年11月23日 16:12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