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力變差易誘發「皮蛇」! 這些非典型症狀別輕忽


圖文/常春月刊

帶狀皰疹(herpes zoster)發作時,病患的身上會冒出一串長條帶狀、群聚性的紅疹、水泡,令人感到疼痛難耐、非常困擾,病灶的外觀看起來,就像是一條蛇纏繞在皮膚表面,所以,又俗稱為「皮蛇」,台語稱為「生蛇」、「飛蛇」,客語稱為「發蛇」,均有類似的意涵。

水痘病毒的「餘孽」 免疫力低下就可能出現

皮膚科醫師鄭煜彬表示,帶狀皰疹可說是水痘病毒的「餘孽」,由於小時候得到的水痘病毒與後來的帶狀皰疹病毒,都是屬於同一株病毒;兩者不同的是,水痘是由體外首次進入人體的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而帶狀皰疹則是由潛伏在體內的病毒復發所導致。

一般情形下,只要得過一次水痘,就具有一定的免疫力,通常不容易再次感染。鄭煜彬說,雖然得到水痘可以痊癒,但是水痘病毒卻會潛伏在神經節的裡面,免疫力正常的時候,身體沒有任何異狀,完全不會察覺病毒的存在;一旦等到免疫力變差時,水痘病毒就可能再度活化跑出來作亂,沿著神經來到皮膚上,形成具有危險性的「帶狀皰疹」。
 


帶狀皰疹分2 類型 侷限型帶狀皰疹占多數

帶狀皰疹分為「侷限型帶狀皰疹」及「瀰散型帶狀皰疹」。侷限型帶狀皰疹只會在某幾條神經分布的範圍發作,也就是稱為「皮節」(dermatomes)的範圍,出現成群紅疹或水泡的病灶,除非沒得過水痘的人直接接觸,否則不具有傳染性。

而「瀰散型帶狀皰疹」的病患,皮膚上同樣會有大面積的紅疹、水泡,而且特徵是遠離主要發病的神經皮節之處,會有超過20顆以上的水泡,代表帶狀皰疹病毒在體內大量繁殖,並且在血液中流竄而散布全身,形成「病毒血症」,就可能具有較強的空氣與飛沫傳染性。

不過,發生機率比較低,目前沒有確切的統計數字,而且被感染者通常沒有水痘的免疫力,感染後會發生水痘,而不是出現帶狀皰疹。
 


一生有3成罹患機率  4大高風險族群要當心

曾經感染過水痘病毒的人,無論水痘有無發病,只要免疫力低下時,帶狀皰疹就可能會冒出來。根據研究顯示,人的一生當中,罹患帶狀皰疹的機率為32%。鄭煜彬臨床觀察發現,有4大族群比較容易發生帶狀皰疹:

第1類:免疫力低下者

許多人經常熬夜、晚睡,或是工作、精神壓力大,睡眠時間不足夠,造成免疫力下降,還有糖尿病、白血病、癌症等疾病患者,本身的免疫系統機能較差,很容易誘發帶狀皰疹發作。

第2類:局部皮膚外傷者

根據研究顯示,局部皮膚外傷,例如濕疹、手術傷口,都容易誘發帶狀皰疹。臨床上,也有不少人到海邊玩水、日曬過後,局部皮膚發生曬傷、脫皮,或是鼻竇炎患者神經受損,也會增加發生帶狀皰疹的機會。

第3類:使用特定治療藥物者

接受化學治療的癌症病患,以及使用生物製劑治療的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癬性關節炎、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B細胞淋巴瘤患者等,也都是容易增加發生帶狀皰疹機會的族群。

第4類:60歲以上年長者

隨著年紀越大,帶狀皰疹的發生機率也越高,超過60歲以上的年長者,是最容易發生帶狀皰疹的高風險族群。
 


胸部、腰部是好發部位 皮膚抽痛、刺痛是典型症狀

根據統計顯示,胸部、腰部等部位,是帶狀皰疹最容易好發的部位。而帶狀皰疹發病前期,大部分的病患會感覺皮膚有抽痛、刺痛的典型症狀,有些患者可能只有搔癢的異常感覺;經過3~7天之後,帶狀皰疹沿著被侵犯的神經皮節部位,首先會出現群聚性的紅色丘疹,接著快速進展為水泡或膿泡,這些水泡或膿泡的大小大約是0.1~1公分,並且伴隨著灼燒般的神經性疼痛症狀。

而群聚性的水泡就是帶狀皰疹最典型的症狀,水泡收斂形成痂皮後脫落,至少需要1~2星期的時間,整個疾病發展過程大約2~4星期。
 


留意非典型症狀 避免過度診斷

鄭煜彬提醒,有些病患的帶狀皰疹發生在腹部,雖然有產生疼痛感,但是皮疹、水泡病灶尚未發生,可能會被當作是腎結石等腸胃道疾病;也有患者的帶狀皰疹長在胸部上,同樣會有疼痛、刺痛等感覺,而誤以為是心肌梗塞等心臟疾病。

除此以外,發生在腹部肚臍附近的帶狀皰疹,由於神經受傷,導致患處肌肉無力,皮膚可能垂出一塊,外觀就像是疝氣一般,稱為「假性疝氣」;而帶狀皰疹病患也可能發生單側肢體無力的後遺症,通常經過數星期至數個月,就能自然恢復。
 


抗病毒藥物才有效 把握黃金治療期

治療帶狀皰疹時間點非常重要,發疹3~4天之內,使用抗病毒藥物的治療效果最好,也能預防發生帶狀皰疹後神經痛;若是超過4天以上才治療,治療效果會比較差。

值得一提的是,使用外用藥膏並不適合,不但沒有治療效果,更會延誤治療時機。

無法完全根治 施打疫苗降低發生機率

鄭煜彬強調,目前帶狀皰疹無法完全根治,當免疫力低下時,就有可能再次復發,因此,建議60歲以上年長者,可以施打帶狀皰疹疫苗。根據研究統計,帶狀皰疹疫苗能夠提供長達10年的保護力,可以降低帶狀皰疹發生機率51%,並且降低帶狀皰疹後神經痛機率達66%。

施打帶狀皰疹疫苗時,可以與流感疫苗一同施打,但不能跟肺炎鏈球菌疫苗一起,以免效用減弱;若是曾經發生帶狀皰疹,3年內再次復發的機率較低,建議間隔3年之後,再施打帶狀皰疹疫苗,比較符合經濟效益。

延伸閱讀:

皮蛇該看哪一科?會傳染嗎? 秋冬易好發,50歲人要注意!醫師教如何預防
皮蛇長水泡、神經痛怎麼辦? 塗牙膏、抹草藥通通NG!醫師教你正確做法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不要輕忽小痛!疼痛科權威孫維仁推「無痛老化」 倡太極拳養生

不要輕忽小痛!疼痛科權威孫維仁推「無痛老化」 倡太極拳養生

《ETtoday健康雲》與「東森栢馥功能醫學健康服務會館」今(28日)舉辦健康講座,主題為「破解常見痠痛困擾」,邀請疼痛醫學權威、台大醫學院麻醉科名譽教授孫維仁醫師擔任主講人,他呼籲民眾重視自己身上的各種痛,別覺得小痛就不當一回事,並應透過營養補充、太極拳等方式好好養生,才能「無痛老化」。

2025年08月28日 19:59

每天只需60秒!研究:「這運動模式」能降38%死亡風險

每天只需60秒!研究:「這運動模式」能降38%死亡風險

現代人在忙碌的工作及生活中並不容易找到時間運動,花錢去健身房更是難上加難。然而,最新研究顯示,每天只要進行1分鐘的劇烈活動,也能幫助人們擁有更健康、更長壽的生活。

2025年09月11日 17:25

嘉基數位導航精準植牙 3D列印重建恢復飲食大口吃牛排

嘉基數位導航精準植牙 3D列印重建恢復飲食大口吃牛排

「醫師,我右上邊的牙齒吃東西會酸軟,已經浮腫好幾個禮拜了!」67歲的王先生,因為長年牙周病掉了幾顆牙,吃東西不方便,總覺得咬食物不夠力、咀嚼力不足,直到早年做的假牙也岌岌可危,懼怕看牙醫的他,最後決定到嘉義基督教醫院牙科部,接受牙周病治療及數位植牙的評估。透過3D斷層掃描,仔細檢視王先生的骨頭條件,再利用電腦模擬植牙位置,搭配3D列印導引模板,讓植牙手術更精準、更快速。重建缺牙區後,王先生表示,以前的他總是餐餐稀飯,現在的他可以開心大口啖牛排了!

2025年09月11日 16:55

衛福部明年加發「7族群生活補助金」!最高1.3萬元 109萬人受惠

衛福部明年加發「7族群生活補助金」!最高1.3萬元 109萬人受惠

行政院訂定「因應國際情勢強化經濟社會及民生國安韌性特別條例」,並核定衛福部編列新台幣360億元,提供三大弱勢照顧措施。針對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及領有身心障礙者生活補助等7類經濟弱勢族群加發13個月生活補助金,最高可額外領取1萬3千元。

2025年09月11日 16:44

寶寶發燒先別慌 醫揭「6大危險徵兆」才需就醫

寶寶發燒先別慌 醫揭「6大危險徵兆」才需就醫

不少家長半夜遇到小孩發燒,都會緊張的反覆就醫,但醫師指出,其實只要觀察小孩活動力尚佳、還可飲食,沒有危險症狀,就不需要頻繁看醫師,建議可以留意「小於3個月的嬰兒發燒、退燒後活動力不佳、食慾很差、意識不清、抽搐、呼吸急促」等症狀,這些情況才有急迫就醫需要。

2025年09月11日 15:57

偏頭痛7成是青壯年 止痛藥「每周用超過2天」當心成癮、慢性化

偏頭痛7成是青壯年 止痛藥「每周用超過2天」當心成癮、慢性化

「偏頭痛」已經被世衛列為全球第二大失能原因,推估台灣約有200萬人深受困擾。醫師指出,偏頭痛並非一般頭痛,有明確診斷標準,且會反覆發生,嚴重時病人會痛到必須暫時中斷生活與工作。許多人會想靠止痛藥解決偏頭痛,甚至有想靠喝咖啡緩解的迷思,事實上必須急性緩解、預防治療並重,特別是止痛藥每週不要吃超過兩天,避免藥物成癮、頭痛慢性化的問題發生。

2025年09月11日 15:49

「飯後就腹痛」竟是膽結石 醫示警4症狀快就醫:嚴重恐敗血症

「飯後就腹痛」竟是膽結石 醫示警4症狀快就醫:嚴重恐敗血症

一名年近六旬、患有高血壓與糖尿病的女性,近3個月來一吃完飯就脹氣、上腹悶痛,經診斷確認為膽結石導致膽管阻塞,進而引發膽管炎。醫師提醒,膽囊炎患者有8成是膽結石阻塞造成,門診上常看到有病人自述胃痛,吃胃藥仍沒有辦法緩解,建議要留意「飯後右上腹痛、黃疸、灰白便或急性發炎反應」4症狀應及早處理,嚴重恐引發敗血症。

2025年09月11日 13:10

女大生滑手機「頸椎老化如60歲」 醫:錯誤姿勢=脖子掛保齡球

女大生滑手機「頸椎老化如60歲」 醫:錯誤姿勢=脖子掛保齡球

20歲女大生長期頭痛、頸部痠痛僵硬到神經內科求診,檢查發現頸椎弧度消失,呈現「僵硬直線」甚至有滑脫的情況,顯示頸椎正提前退化,程度有如60歲的中老年人。醫師指出,這是俗稱的「手機頸」,由於患者平常習慣長時間滑手機,此時頸椎承重等同脖子掛著一顆保齡球,長期下來導致變形與退化的發生,也提醒可以透過3個方式減少低頭傷害。

2025年09月11日 12:57

吃玉米=明天見? 營養師揭真相:不代表白吃

吃玉米=明天見? 營養師揭真相:不代表白吃

不論水煮還是烤玉米都是許多人的喜愛。不過,有些人吃了玉米後,隔天在廁所發現「黃澄澄的玉米粒」幾乎完整出現,會懷疑是不是根本沒被消化?

2025年09月11日 12:31

「巷弄密集」助攻病媒蚊蔓延 國衛院破解登革熱擴散之謎 

「巷弄密集」助攻病媒蚊蔓延 國衛院破解登革熱擴散之謎 

近數十年來受全球暖化及氣候變遷影響,登革熱疫情於全球快速攀升,每年約有1億至4億人感染。國衛院最新研究發現,台灣都市多狹窄道路與高密度建築等特性,有利於埃及斑蚊擴散,行政區劃分造成一定程度的族群分化,可能與台灣以行政區為防治主體有關,都市內高密度建築與狹窄道路為蚊子提供了遮蔽與孳生地點,反而促進蚊子擴散。

2025年09月11日 12:23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