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流來襲小心「沉默炸彈」 腹主動脈瘤一旦破裂恐致死



圖、文/NOW健康 林郁敏

寒流來襲,有心血管疾病的民眾應嚴加防範。心臟科醫師更呼籲,寒冬季節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心肌梗塞、腦中風等心血管疾病外,還有1個致死率相當高,但卻常被忽略的疾病:主動脈疾病,千萬不可忽視。

主動脈疾病分2種 「沉默炸彈」潛伏人體不意察覺

國軍桃園總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顏至謙表示,主動脈疾病分為2種類型:主動脈剝離就是其中之一,日前過世藝人小鬼黃鴻升就是因主動脈剝離的緣故。而無法及時送醫治療,死亡率高達7成至9成之多!然而,主動脈剝離通常無法事先篩檢出來,導致經常發生令人惋惜的遺憾。

另一類型為主動脈瘤,所謂主動脈瘤就是局部的主動脈因為血管壁彈性減弱,在承受高血壓下導致動脈的直徑不斷擴大。可惜的是,一般主動脈瘤在破裂之前、逐漸擴張的過程中,並不會有任何不舒服的症狀產生,因此被稱作「沉默的炸彈」,絕大多數人都是在腹部超音波或是電腦斷層檢查時,才意外發現有主動脈瘤。

解決「心腹大患」越早越好 肚臍周邊有跳動腫塊要注意

顏至謙醫師舉例,3年前有位88歲伯伯因為常規性的腹部超音波檢查,發現了腹主動脈瘤,當時直徑僅4.3公分,立即被安排至心臟血管外科門診。他說道:「還記得當時病患與家屬走進診間時,臉上盡是滿滿的焦慮,還好經由詳細說明跟衛教之後,他們才露出了笑容,接續著每半年的超音波追蹤。」但到了今年8月,個案的腹主動脈瘤直徑已達5.3公分,算是相當危險;但已高齡91歲的他,仍然強烈希望能立即安排手術,以解除心腹大患。

顏至謙指出,正常的腹部主動脈直徑大約為2至3公分,腹主動脈的位置位於脊椎的前方,因此很難從按壓腹部感覺得出來;不過,隨著主動脈瘤血管直徑的擴大,民眾其實是可以自我檢查的。若是在肚臍周圍觸摸到有跟著心跳「撲通撲通」跳動性的腫塊時,就要趕緊就醫檢查。

新式導管支架手術傷口小 患者接受度高病情不延誤

一般來說,當主動脈瘤直徑大於5公分以上,會建議患者動手術,主要是預防主動脈破裂,但傳統手術經由腹部中央進入體內,將有病變的主動脈分離出來後予以切除,再選擇適當的人工血管替代重新進行縫合,傷口約20-30公分之大,不僅手術風險高,復原的時間也比較久。

新式手術則採血管內置放支架,藉由導管將支架經由雙側鼠蹊部血管送至腹部主動脈瘤的病灶處,配合即時性血管攝影技術來置放支架,傷口僅雙側鼠蹊部1公分,術後隔日即可下床正常活動,大大提升高齡患者的接受度。91歲的個案就是透過新式手術進行血管內置放支架,手術時間前後不到2小時,術後2天沒什麼狀況下就平安出院了。


▲微創主動脈支架介入術從鼠蹊部開口置入導管,相較舊式手術從腹部切入,傷口更小、復原期短。(資料來源/顏至謙醫師提供;圖/NOW健康製作)

顏至謙呼籲民眾,因為主動脈瘤來得無聲無息,凡是年齡在65歲以上、有抽菸習慣,有高血壓及家族病史的人,都建議定期接受篩檢,以期及早期發現、及早治療,不至讓憾事發生。

更多NOW健康報導
▸【影】糖vs.醣 傻傻分不清?! 糖尿病患者為什麼要控血糖?
▸ 糖尿病營養補充怎麼選? 看懂標示這「鉻」不能缺!

關鍵字: NOW健康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救回險遭放棄的胎兒超過300個 陳持平無悔的「辛德勒」之路

救回險遭放棄的胎兒超過300個 陳持平無悔的「辛德勒」之路

他是醫界的「辛德勒」,多年來承擔壓力與風險,救回許多原本要被放棄的健康胎兒。馬偕醫院婦產科教授陳持平於日前入選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並名列台灣醫師前20傑。他說,感謝國際鼓勵,但他更珍視生命的重量,每次抱著那些「死裡逃生」的孩子,心中那股幸福感,相較學術肯定尤為可貴。

2025年10月24日 09:23

從《天堂》追到AI世代  柯志鴻鑽研「成癮」20年領先國際

從《天堂》追到AI世代  柯志鴻鑽研「成癮」20年領先國際

電腦、網路遊戲與現代生活緊密相連,高雄小港醫院精神科主任柯志鴻建立網路成癮診斷準則,與相關腦影像學研究,締造AI時代先聲,並入選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排名台灣醫師前20傑。他說,此來自國際的肯定,反映在科技演變下,成癮研究已跨越醫學,成為理解人類數位行為的重要窗口。

2025年10月25日 09:23

桃園長庚健檢中心導入新一代鎮靜麻醉新藥 「非牛奶針」健檢流程再優化

桃園長庚健檢中心導入新一代鎮靜麻醉新藥 「非牛奶針」健檢流程再優化

國內近年頻傳醫美診所麻醉意外造成患者死亡的悲劇,導致不少人對於健檢、治療要接受麻醉都有些擔心。為提高醫療安全、提振就醫信心,桃園長庚健診中心率先引進新一代短效麻醉藥,結合專業麻醉團隊與完善監測系統,為民眾帶來更安全、舒適的內視鏡檢查體驗。

2025年10月29日 10:00

5大地雷宵夜! 醫:我睡前3小時絕不碰食物

5大地雷宵夜! 醫:我睡前3小時絕不碰食物

您會吃宵夜嗎?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提醒「5大宵夜地雷食物」,像是炸物、泡麵、滷味,「我自己是幾乎不吃宵夜,睡覺前三個小時絕不碰食物,只喝水,多年下來保持還不錯的身材。」

2025年10月29日 07:44

他太持久「女友累了」 醫:很多人以為只是技巧問題

他太持久「女友累了」 醫:很多人以為只是技巧問題

泌尿科醫師程威銘表示,一位病人來到門診困惑說,「醫師,我總是要很久才有辦法射精,女友常常等到覺得累了,最後乾脆放棄。雖然我努力想要表現,但我們都覺得不快樂。」醫師解釋,這就是典型的「遲射」情境,很多人以為這只是「技巧問題」,但其實背後可能有很多原因。

2025年10月29日 07:11

你一週做幾次家事?做家事的男性和女性大腦衰退更慢

你一週做幾次家事?做家事的男性和女性大腦衰退更慢

洗碗槽堆了一堆碗盤、洗衣籃也滿出來了,每天回到家只想躺平,根本不想管這些家事,尤其天氣變冷了,整個人更是發懶不想動,但英國一項長達十年的大型研究發現,這些看似瑣碎的家務,居然可以維持大腦健康、預防失智,甚至發現有做家事的男性和女性大腦衰退得更慢!

2025年10月28日 20:15

流感疫苗打氣史上最旺!羅一鈞揭增購規劃:今年不開放全民公費

流感疫苗打氣史上最旺!羅一鈞揭增購規劃:今年不開放全民公費

流感疫情提早進入流行,連帶今年公費流感疫苗打氣踴躍,疾管署長羅一鈞今(28)日表示,統計至昨日累積接種396.5萬人次,預期今年月底會達到450萬人次,是歷來10月份打最好的一年。疾管署11月1日起第二階段開打,羅一鈞表示,除依據開口合約增購20萬劑疫苗已經準備好,另也規劃11月底評估追加採購,因為接種踴躍,今年公費疫苗確定不會開放給全民施打。

2025年10月28日 19:29

以為是感冒!2歲童燒到「腳變麵龜還血輪眼」 竟是川崎病惹禍

以為是感冒!2歲童燒到「腳變麵龜還血輪眼」 竟是川崎病惹禍

兩歲男童「和和」連續高燒不退,手腳腫得像麵龜、眼白通紅、嘴唇乾裂發紅,甚至情緒暴躁、坐立難安,讓媽媽心急如焚,沒想到是具有猝死風險的急症「川崎病」。幸好經診所醫師警覺異常、轉送急診後,由醫師邱俊諫診斷確定,及時給予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與阿斯匹靈治療,終於退燒康復。

2025年10月28日 18:41

牧場員工被車壓斷14根肋骨 醫師「兩階段鋼骨重建」救回一命

牧場員工被車壓斷14根肋骨 醫師「兩階段鋼骨重建」救回一命

一名67歲牧場員工在斜坡上停放飼料車時,忘了拉手剎車,車子順勢滑下坡,他情急之下衝上前以肉身阻擋,不料卻被車體推擠至柵欄邊動彈不得,當場痛得哀嚎。同事急忙將他送醫,經診斷發現雙側共十四根肋骨骨折、合併雙側氣胸與呼吸衰竭,命懸一線。所幸進行鈦合金肋骨固定手術後,三週即出院,還笑稱自己變成「鋼鐵人」。

2025年10月28日 18:33

44歲女摘除子宮!崩潰曝「漏尿又胃下垂」 婦產科醫打臉

44歲女摘除子宮!崩潰曝「漏尿又胃下垂」 婦產科醫打臉

近日在網路瘋傳一篇文章「44歲摘除子宮──噩夢的開始」,內文描述手術後會漏尿、胃下垂、體力衰退,讓不少女性陷入恐懼。婦產科醫師謝筱芸看完忍不住皺眉,直言「裡面有太多誤解和迷思。」同時,她更逐條拆解三大謠言,提醒大家別被恐怖故事嚇得拒絕治療。

2025年10月28日 18:33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