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線上 照護線上

照護線上是個醫護人員所組成的團隊,由醫師擔任編輯,邀集各專科醫師撰文,提供給您高品質、具有實證、符合世界醫療指引的健康資訊。

糞便檢查有潛血 重要警訊別忽視

▲腹瀉不單純。(圖/照護線上)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腹瀉伴隨血便,問題恐不單純!三十多歲的王先生是位上班族,去年開始偶爾出現腹痛、腹瀉症狀,原本以為是腸躁症,但到院進行糞便潛血檢查,卻發現潛血反應,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竟然確診為潰瘍性結腸炎,讓王先生大感意外。

鹿港基督教醫院胃腸肝膽科林成行醫師表示,腹痛、腹瀉是腸胃炎典型症狀,一旦出現慢性腹痛、腹瀉、甚至血便就要當心,必須進一步檢查,以確認是腸胃道出血、自體免疫疾病或大腸癌等病因。像上述王先生所罹患的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因腸黏膜持續發炎導致潰瘍而造成出血,嚴重時,肉眼可直接看到血便,但症狀較輕微時,必須透過糞便潛血檢查以偵測出血與否,如未妥善治療,放任腸道出血,可能導致患者貧血、身體愈來愈虛弱。

棘手腸炎難確診 五管齊下揪病因

發炎性腸道疾病根據發病部位不同區分為潰瘍性結腸炎及克隆氏症,林成行醫師進一步說明,潰瘍性結腸炎侵犯範圍涵蓋直腸、結腸,深度達黏膜層為主,以連續性病灶呈現;至於克隆氏症侵犯的區域既深又遠,範圍則從口腔、胃、到腸等涵蓋整個腸胃道,其中約七成病灶會發生在小腸,病灶可能深達黏膜層、黏膜下層、肌肉層等,以跳躍性病灶表現。

發炎性腸道疾病有兩種

發炎性腸道疾病之所以棘手,因為患者症狀時好時壞,又易與腸胃炎或腸躁症混淆,若未提高警覺,可能歷經數月到數年,甚至出現腸道狹窄、穿孔、瘻管、膿瘍等嚴重併發症才得以確診。正因為發炎性腸道疾病病情如此複雜且患者症狀表現不一,現階段無法靠單一檢查確診,醫師需綜合病史、症狀,搭配抽血檢查、糞便檢查、影像檢查、內視鏡檢查以及病理切片,再予以診斷。

不只止瀉!黏膜癒合防併發症 才是理想治療目標

林成行醫師指出,治療發炎性腸道疾病並非單純止瀉,而是一場長期抗戰,應分為短、中、長期治療目標,初期為緩解腹痛、腹瀉、血便症狀;中期則應以降低發炎指數、促進腸道黏膜癒合為主;長期則希望病理切片未觀察到發炎現象,達到腸道黏膜癒合以降低併發症風險。發炎性腸道疾病現有傳統治療包含抗發炎藥物、類固醇、免疫調節劑等,近年隨著生物製劑問世,藉精準治療以減少併發症發生、需要手術的機會。

王先生確診後隨即接受治療,腸炎症狀逐步獲得改善,但他卻輕忽潰瘍性結腸炎的嚴重性,任意停藥導致舊疾復發,腹痛、血便症狀再現,必須緊急住院,讓他不敢在任意「自」療。後續治療時,因擔心類固醇副作用,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卻出現胰臟炎,後來決定改採生物製劑治療,症狀逐漸好轉,後續追蹤,腸道黏膜逐漸癒合,疾病獲得穩定控制。

不只止瀉!黏膜癒合防併發症 才是理想治療目標

林成行醫師提醒,發炎性腸道疾病雖無法治癒但可以控制,如果自行停藥,未定期回診追蹤,腸炎容易反覆發作,嚴重者恐導致腸子穿孔、纖維化、狹窄,甚至可能癌化;不僅如此,還可能提高腸道外症狀併發風險,如肝炎、胰臟炎、虹彩炎、關節炎、皮膚病變,提醒病友,唯有遵循醫囑、定期回診、規律用藥、維持良好生活習慣,才是「腸」保健康的關鍵

原文連結
同場加映:嚴重腹瀉成「包」大人 生物製劑穩病情脫離尿布人生
搜尋附近的診所(掛號、領藥超方便)
加入照護線上粉絲團,健康不漏接!

分享給朋友:

推薦閱讀

躺下、彎腰就暈眩 60歲男憂中風 醫徒手一招竟不藥而癒

躺下、彎腰就暈眩 60歲男憂中風 醫徒手一招竟不藥而癒

一位年約60歲的男性患者平常就經常頭暈,近期不但發作頻繁,甚至還引起嘔吐、噁心等症狀。老翁擔心可能會有心血管疾病的問題,做過各種身體檢查卻都沒有大礙,直到看了神經內科後才發現原來是「耳石位移」,奇妙的是,醫生僅用一招就讓症狀完全消失了。

2023年12月03日 23:53

東亞乳癌發生年齡「比西方早10歲」!與不沾鍋1化學物質正相關

東亞乳癌發生年齡「比西方早10歲」!與不沾鍋1化學物質正相關

東亞乳癌以停經前女性增加最快,台灣研究發現,化學物質PFCs血中濃度與小於50歲罹患乳癌呈正相關;PFCs日常生活常見,衣物、食品包裝塗層,甚至是不沾鍋塗層脫落釋出物都有其蹤跡。

2023年12月03日 22:22

醫推「3招」顧好呼吸道! 很冷也要開窗

醫推「3招」顧好呼吸道! 很冷也要開窗

一進入秋冬,各種病毒蠢蠢欲動,也進入呼吸道疾病高峰期。耳鼻喉科醫師胡皓淳透露,近期因感冒、流鼻水而求診的患者天天大排長龍,並分享「照顧呼吸道」3招,包括適當穿衣及保暖,以及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此外,他也提到,即使開窗真的很冷,也要保持通風及室內溼度適中,也能預防呼吸道感染。

2023年12月03日 22:08

愛喝含糖飲料「6大風險」激增!營養師:痛風、腎病變

愛喝含糖飲料「6大風險」激增!營養師:痛風、腎病變

台灣人多愛喝含糖飲料?從開得比便利商店還要密集的手搖飲店,及不斷推陳出新的品項就知道。營養師張珮蓁指出,含糖飲料很傷身,容易引起脂肪肝、痛風、皮膚變差易長皺紋、記憶力減退,以及代謝症候群及腎臟病。此外,果糖還會影響調節飢餓的荷爾蒙,讓你越喝越餓、增加對食物的渴望,容易因此吃過量而發胖。

2023年12月03日 21:21

5歲弟「爆出痔瘡」!一脫褲醫驚呆:摸起來像粉圓

5歲弟「爆出痔瘡」!一脫褲醫驚呆:摸起來像粉圓

痔瘡可說是現代人的文明病之一,其好發年齡為40~55歲左右。北部一名媽媽在替5歲兒子洗澡時,意外摸到肛門爆出一顆「詭異肉球」當場嚇壞,先是到小兒科求診,但醫師也無法確定病因,輾轉找上直腸外科醫師陳威智,經檢查確診為痔瘡,當下也大吃一驚,因為這是他收治過年紀最小的痔瘡患者。

2023年12月03日 20:14

他「膽固醇飆280」不理! 上班突心肌梗塞

他「膽固醇飆280」不理! 上班突心肌梗塞

您的膽固醇過高嗎?其實,膽固醇太高不是病,幾乎讓人感覺不到特別的症狀,但卻是引發各類心血管疾病的元凶!想要避免血管硬化、老化太快?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管好你的膽固醇」!

2023年12月03日 19:14

「一柱擎天」痛起床!白領男約砲中鏢無感 醫傻眼:都流鼻涕了 

「一柱擎天」痛起床!白領男約砲中鏢無感 醫傻眼:都流鼻涕了 

高雄市一名30歲的上班族到泌尿科看診,醫師詢問怎麼了?這名男子表示晨勃時陰莖會痛,可能攝護腺有問題,不過經過檢查,卻沒有發現異樣,不過卻在內診時發現這名男子從尿道口已經流出黃色分泌物,而且龜頭紅腫,明顯就是感染「淋病」,詢問性史,這才發現10多天前跟網友發生性關係,不排除是因此中鏢。

2023年12月03日 16:55

醫界籲「常態公務預算」補健保浮動點值!洪子仁:盼穩定在0.95以上

醫界籲「常態公務預算」補健保浮動點值!洪子仁:盼穩定在0.95以上

行政院日前通過補貼健保點值,緩解疫後波動影響,今醫界代表共同聲明也一同召開記者會,表示支持以「公務預算」調節健保總額點值,並期盼未來8年持續提高健保總額成長率每年至少6%以上,期待113年開始能將點值穩定在0.95元以上。

2023年12月03日 15:26

父母都輕忽!小男生「隱睪症」錯過治療黃金期 睪丸癌風險增10倍

父母都輕忽!小男生「隱睪症」錯過治療黃金期 睪丸癌風險增10倍

「隱睪症和包皮問題」是小學學童健檢最常需要「複檢」的項目,但醫師指出,根據臨床觀察,不少家長因為害羞尷尬等諸多因素,並未帶孩子複檢,可是隱睪症治療黃金期為2歲前,若不及早治療,不僅會造成不孕,20~40歲罹患睪丸癌的機率更是一般人的5~10倍,而包皮過長或包莖則可能導致泌尿道感染或是生殖器發炎等問題。

2023年12月03日 15:11

健保費可能2025年提早調漲! 健保署長石崇良曝「2大關鍵考量」

健保費可能2025年提早調漲! 健保署長石崇良曝「2大關鍵考量」

健保總額明年成長率4.7%,而行政院為協助健保財務,今年也以公務預算撥補健保基金240億,但健保會部分代表直言挪用240億元「補點值」恐讓安全準備金提早變負,2025年可能就面臨調漲保費。對此,健保署署長石崇良也並未把話說死,直言「後年會不會調漲保費,還要看人口老化程度和新藥、癌藥等高科技醫療影響,才能去做評估。」

2023年12月03日 14:29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