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懷宗/喂養母乳可以降低婦女的內臟和心包脂肪

▲哺乳、內臟脂肪、腹部脂肪、懷孕。(圖/123RF)
▲喂養母乳好處多。(圖/123RF)

文/潘懷宗 博士、陽明大學醫學院兼任教授

長期以來,大家都知道,新生兒哺育母乳可以讓小朋友身體健康,頭好壯壯,有著許許多多的好處,在此不再贅述。另外,喂養母乳的產婦媽媽本身,也會因此而得到健康的益處,目前已知,其在一生當中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風險會比較低,由於科學界對於踴躍哺育母乳的婦女,為什麼會降低這些類疾病風險的確切原因尚不十分清楚,所以美國德州理工大學健康科學中心公衛系的助理教授阿皮亞博士(Duke Appiah)和北加州凱澤永久研究中心研究部研究員貢德森教授(Erica P. Gunderson)共同完成了一項研究,期望能夠找出答案。

2021年2月1 日,國際期刊《臨床內分泌與代謝》雜誌上刊登了他們的研究結果,論文題目為“哺乳持續時間與婦女內臟和心包脂肪量之間的關聯性”。讀者應該了解,人身上的脂肪分成三種:白色、灰色和棕色,而內臟脂肪(Visceral Fat)和心包脂肪(Pericardial Fat)則是屬於白色脂肪,如果積聚過多(適當數量可以保護內臟),就會增加罹患疾病的風險,像是心血管疾病、心臟病、第2型糖尿病、中風、乳癌、大腸癌以及阿茲海默症等等。這次的研究對象是針對已經加入成年人冠狀動脈風險發展研究計劃(Coronary Artery Risk Development in Young Adults (CARDIA) study (1985-1986))中的婦女們註1,如果在往後追蹤的25年內,曾經產下一名或以上的嬰兒,而且在懷孕前沒有罹患糖尿病的,就會被列入此次論文的研究對象,最後總共有910位合乎資格。這些婦女相繼在2010-2011年期間,被安排進行電腦斷層掃描,然後詳細計算出她們各自身上內臟脂肪和心包脂肪的體積數量,同時,所有婦女持續累計哺乳的時間也會被精確紀錄在案。

▲哺乳、內臟脂肪、腹部脂肪、懷孕。(圖/123RF)
▲研究中,各組婦人的體重增加與內臟脂肪增加有部分相關。(圖/123RF)

這910位女性剛開始的平均年齡(黑人48%,白人52%)為24±3.7歲,實驗結束後,依照累積哺乳的總時間數將她們分成4組,第1組完全沒有哺育母乳(n = 221),第2組哺育時間為1-5個月(n = 306),第3組為6-11個月(n = 210)和第4組的時間超過12個月以上(n = 173)。各組婦女的平均內臟脂肪數量分別為122.0、113.7、105.0和110.1立方公分,心包脂肪數量則分別為52.2、46.7、44.5和43.4立方公分,同時體重的增加也和內臟脂肪的增加有部分相關。

▲哺乳、內臟脂肪、腹部脂肪、懷孕。(圖/123RF)
▲研究顯示,婦女可以透過哺乳逆轉懷孕期間的高三酸甘油酯血症。(圖/123RF)

美國每日科學網站上報導,貢德森教授解釋說,先前的研究已經表明,累計哺乳期時間長短與女性發展為第2型糖尿病的相對風險降低有相關性,而且和她們的代謝狀況,懷孕前的體型,社會因素和生活方式無直接相關。同時,婦女因為有哺乳,所以可以透過製造乳汁,用掉體內的脂肪酸,進而防止分娩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太低,以及逆轉懷孕期間的高三酸甘油酯血症,進而預防婦女將來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阿皮亞教授說,當腹部脂肪和內臟脂肪的數量增加時,就會增加胰島素阻抗或葡萄糖耐受不良的風險,而心包脂肪的增加同時會增加心臟的重量,並可能影響其收縮力或搏動方式。這次的研究結果也支持美國兒科學會(ACP)的看法,該協會一般會建議孩子出生後的六個月內以母乳喂養,然後在六個月至12個月內可以將母乳喂養與適合年齡的食物結合使用。但是,ACP還強調,如果可以的話,婦女應該母乳喂養兩年或更長的時間。阿皮亞教授的團隊正在進一步研究與哺乳有關的更多議題,包括哺乳如何影響脂肪細胞素(Adipokines)的分泌和它的作用,以及和動脈斑塊形成有關的細胞因子,以期能更加了解哺乳對媽媽的好處。最後,期望所有的媽媽們,都盡可能的延長哺育母乳的時間喔!

▲哺乳、內臟脂肪、腹部脂肪、懷孕。(圖/123RF)
▲內臟脂肪的數量增加時,就會增加胰島素阻抗或葡萄糖耐受不良的風險。(圖/123RF)

註1.由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轄下國家心肺和血液研究所贊助的CARDIA研究計畫,是一項心血管疾病的長期研究,目前已持續監測5,000多位參與者超過30年,期能瞭解成年人罹患心血管疾病早期的風險因素,以及為什麼會增加生命後期心血管疾病的生理機制。參與計畫的女性在1985-1986年同意加入後,每五年就會更新一次她們的測量數據和病史資料,從而使得研究人員都能完全清楚地了解每位女性在整個生命過程中的所有健康資訊。

關鍵字: 潘懷宗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陳建宗揭「顏面衰老」關鍵 地心引力讓臉垮、眉下垂是警訊

陳建宗揭「顏面衰老」關鍵 地心引力讓臉垮、眉下垂是警訊

《ETtoday健康雲》與「東森栢馥功能醫學健康服務會館」今(3日)舉辦健康講座,邀請顱顏重建權威、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院長陳建宗醫師擔任主講人。陳建宗特別分享「內視鏡輔助前額拉提」,適應症包括眉毛下垂、不對稱眉毛、皺眉肌過動症、前額頭短,有別於傳統拉皮手術,術後恢復快。

2025年11月03日 18:05

年輕人大腸癌暴增 醫揭「45%患者首個症狀」

年輕人大腸癌暴增 醫揭「45%患者首個症狀」

胸腔暨重症科醫師黃軒指出,幾年前大腸癌還被視為中老年疾病,但近年醫學界震驚發現,20-40歲的年輕人大腸癌發生率暴增!他分享「最容易被忽略的五大腸道警訊」,包括大便中有血、排便習慣改變、體重莫名下降、腹痛腹脹、貧血卻找不到原因,而45%年輕大腸癌患者首個症狀就是「便血」。

2025年11月18日 06:51

仁愛鄉精英牙醫醫療站啟用!就診省1小時車程...12/2起可預約

仁愛鄉精英牙醫醫療站啟用!就診省1小時車程...12/2起可預約

南投縣幅員遼闊、各種醫療資源明顯匱乏,如全縣只有88家牙醫診所,牙醫師也未超過 200位;縣政府衛生局與南投縣牙醫師公會及臺中市牙醫師公會合作推動「仁愛鄉精英牙醫醫療站」及「中寮鄉北中寮牙醫醫療站」,今日揭牌啟用,為完善南投縣偏鄉醫療再跨進一大步。

2025年11月17日 19:48

溫差大「幼兒氣喘」爆高發期!發作年齡逐年下降 兒醫曝症狀警訊

溫差大「幼兒氣喘」爆高發期!發作年齡逐年下降 兒醫曝症狀警訊

隨著秋冬接近,兒科醫師提醒,氣候溫度轉換下,日夜溫差變化成了隱形威脅,「幼兒型氣喘」正進入高發期,值得家長關注的是,幼兒氣喘發病年齡因現今生活習慣因素正逐年下降,以往常見於3、4歲以後確診的氣喘病,現在也有不到1歲就發作。醫師建議,久咳不癒、餵食困難出現嘔吐、活動力差都是關鍵警訊,若長期曝露空污環境更會刺激呼吸道,呼籲新手爸媽要重視。

2025年11月17日 16:42

全女醫門診護隱私 亞東乳醫中心1天完成乳房攝影、超音波及判讀

全女醫門診護隱私 亞東乳醫中心1天完成乳房攝影、超音波及判讀

亞東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今正式啟用,其中跨科整合的「全女醫女性乳房特別門診」備受關注。院方指出,該門診從報到、檢查到諮詢,皆由女性醫療團隊處理,並設置獨立候診區及專屬檢查動線,陪同男性僅能在報到區等候,希望女性在接受檢查、治療的過程中都能感到安心。

2025年11月17日 16:19

B肝「恐變癌」帶原者多不自知 醫示警6族群要主動篩檢

B肝「恐變癌」帶原者多不自知 醫示警6族群要主動篩檢

每年因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死亡逾萬人,其中「B型肝炎」在所有肝炎中帶原人數最多。醫師指出,早期B型肝炎幾乎沒有明顯症狀,不少民眾為帶原者卻不自知,B型肝炎主要透過血液、體液以及母嬰垂直傳播等途徑傳染,除未施打疫苗世代外,包括洗腎、免疫不全、 器官移植、家人有B肝感染以及接受血液製劑治療者等都要主動進行篩檢。

2025年11月17日 16:04

食藥署稽查外送飲食 人从众、六扇門、早安美芝城違規遭罰

食藥署稽查外送飲食 人从众、六扇門、早安美芝城違規遭罰

食藥署今公布「114年度美食外送平台暨雲端廚房餐飲業稽查專案」結果,針對與美食外送平台合作的餐飲業者,基隆的「人从众厚切牛排」1件紅茶腸桿菌科超標;基隆的「川崎拉麵」豬肉原料原產地標示不符規定;台南「早安美芝城(西門概念店)」產品責任保險不符規定、台東「六扇門時尚湯鍋」基因改造資訊標示不符規定,已全數開罰。

2025年11月17日 14:16

血液腫瘤權威陳耀昌病逝 石崇良憶恩師哽咽:沒辦法再諮詢他了

血液腫瘤權威陳耀昌病逝 石崇良憶恩師哽咽:沒辦法再諮詢他了

台灣血液腫瘤醫學權威陳耀昌今(17)日病逝台大醫院,享壽76歲。衛福部部長石崇良今受訪時透露,陳耀昌是自己在台大的老師,過去在擬定細胞治療特管辦法,老師是首席顧問。他語帶難過直說「我真的覺得很惋惜,我沒辦法再諮詢他了。」

2025年11月17日 12:53

瘦瘦針與腸癌「死亡率砍半」有關 研究:愈胖體質逆轉愈明顯

瘦瘦針與腸癌「死亡率砍半」有關 研究:愈胖體質逆轉愈明顯

被稱為「瘦瘦針」的GLP-1類藥物,可能有助大腸癌死亡率下降。復健科醫師王思恒在臉書分享一項最新瘦瘦針相關研究,發現大腸癌病人使用後,5年死亡率僅1成5左右,未使用者則超過3成7,差距達1倍以上,引起各界關注。

2025年11月17日 12:10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