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懷宗/抗癲癇 修正後的生酮飲食療法

▲生酮飲食、飲食控制。(圖/123RF)
▲生酮飲食被用於治療抗藥性癲癇,已經有近百年的歷史。(示意圖/123RF)

文/潘懷宗 博士、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兼任教授

2021年7月倫敦大學學院暨英國國家神經醫學專科醫院的沃克教授(Matthew Walker)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在《大腦通訊》(Brain Communications)的期刊上,他和英國利物浦市的一家維他樂國際有限公司合作(Vitaflo Ltd),共同開發出針對抗藥性癲癇註1的新飲食療法,並已經完成了世界上首個臨床試驗(編號: NCT02825745),效果不錯,此飲食療法有別於傳統嚴格的生酮飲食法,可望降低患者的副作用,並增加其順從性。

傳統的生酮飲食是由高脂肪(70~80%)、極低碳水化合物(5~10%)和足夠的蛋白質(10~20%)所組成,主要是模擬一般人絕食(禁食)時的狀態,強迫身體啟動備用燃料來維持所需的能量,也就是使用體脂肪來作為主要的能量來源。像這種從碳水化合物(葡萄糖)轉變到利用脂肪來作為身體的燃料時,血液當中的酮體(Ketone Body))註2就會開始上升,因此被稱為生酮飲食(Ketogenic Diet)。而正常人三大營養素應佔總熱量的比例為:15% 蛋白質、55% 醣類和30% 脂肪。

▲生酮飲食、飲食控制。(示意圖/123RF)
▲傳統的生酮飲食是由高脂肪、極低碳水化合物和足夠的蛋白質所組成。(示意圖/123RF)

生酮飲食被用於治療抗藥性癲癇,已經有近百年的歷史,更於1997年被拍攝成一部電視電影 ---《不要傷害我小孩》(First Do No Harm)後而聲名大噪。約有半數抗藥性癲癇的病患採用生酮飲食後,其癲癇發作次數減半,且即使停止生酮飲食後,效果仍可持續。但是,高度限制病患的飲食後,可能會有食慾不振、便秘/腹瀉、低血糖、高膽固醇、噁心嘔吐、生長減緩、酸中毒和腎結石等等的副作用,對某些病患來說,很難持續下去,因此並非所有的人都能適用。在此,筆者必須提醒大家,醫學界目前仍然視生酮飲食為一種治療方式,而非個人飲食嗜好,所以必需在醫師的指導下才能進行,且不應該拿來當作另類的減肥方法。

生酮飲食為甚麼可以幫助病患改善癲癇呢? 真正的原因,我們還不是很清楚,但有些人認為是因為酮體的產生,所以可以控制癲癇的發作。但是倫敦大學學院的沃克教授卻不這樣認為,他相信藉由提高飲食裡的中鏈脂肪酸(碳鏈長度在8~12的飽和脂肪酸),特別是癸酸(decanoic acid;碳鏈為10)的水平,才是提供抗癲癇作用的來源。理由是許多的研究已經顯示,癸酸可以穿過血腦屏障並減少興奮性神經訊號的傳遞、減低神經網絡的整體興奮性(體外實驗)、以及增高小鼠癲癇發作的最低閥值等等。另外,辛酸(Octanoic Acid;碳鏈為8)可以使癸酸免於在神經細胞中被氧化,進而加強了癸酸的作用。基於此,沃克教授於是新開發出了一種中鏈酯肪酸的補充劑(商品名為K.Vita)給病患服用,用來增加病患體內癸酸的水平,進而控制癲癇的發作,除可以減少不良的副作用外,也更加可口。這個補充劑是一包(120毫升)可以即拆即食的增稠調味液體,裡面含有 80:20 癸酸:辛酸。

▲癲癇。(示意圖/123RF)
▲約有半數抗藥性癲癇的病患採用生酮飲食後,其癲癇發作次數減半。(示意圖,非當事人/123RF)

此次臨床實驗為12 週,總共有 35 名已知對藥物無反應的癲癇兒童(3~18歲)和 26 名患有抗藥性癲癇的成人(>18歲)納入此實驗。兒童必須在第五週結束前,漸進式的達到全天熱量的17.5%是由K.Vita補充劑提供,第12週內達到35%的熱量來自K.Vita。成年人則必須是在第五週結束前,達到全天熱量裡面必須含有一整包(120毫升)K.Vita所提供的熱量,第12周內達到兩整包的熱量來自K.Vita。於此同時,病患僅須限制飲食中的高精製含糖食品和飲料,例如含糖飲料、果汁、糖果和早餐穀類食品。其他的澱粉類碳水化合物,如麵包、意大利面、米飯和土豆,並不受限制。最後,總共有 23/35 (66%)兒童和 18/26(69%)成人完成了全部12週的試驗,腸胃不舒服是病患中途退出實驗的主要原因,但其退出率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下降(產生耐受性)。超過四分之三的參與者/護理人員對補充劑表示滿意,例如味道、質地和外觀以及易用性。在癲癇發作次數部分,平均減少了50%,並且只有不到 10% 試驗者的體內看到酮體上升。

沃克教授在接受訪問時說到,這個改良後的飲食療法提供病患另一種的選擇,特別是那些不能忍受或無法獲得生酮飲食的病患,雖然目前這項臨床研究僅是初期,但令人興奮的是,在三個月(12週)的治療後,該飲食療法的癲癇發作次數在統計上顯著減少。此外,超過 90% 的參與者沒有觀察到高酮水平,這除了表明了新一代飲食療法的效果與酮體上升與否無關外,更重要的是,高酮水平會造成病患短期和長期的副作用。

▲▼示意圖,冬天,熱飲,熱茶,薑茶,巧克力,熱可可,保暖,養生,咖啡,上班族,身體,溫暖,飲料,茶(示意圖/123RF)
▲病患僅須限制飲食中的高精製含糖食品和飲料。(示意圖/123RF)

論文第一作者、倫敦大學學院大奧蒙德街兒童健康研究所的資深營養師舍勒博士(Natasha Schoeler)認為,這種用於癲癇管理的新型飲食方法除了遵守均衡飲食的原則外,同時搭配商品化的 K.Vita飲食補充劑,與傳統生酮飲食相比較,方便易於執行且允許病患更大的飲食自由空間,順從度可望大大的提升。加上如此一來,也就可以減少專業營養師的投入時間,在人力緊張的今天,就能夠更全面地推廣到所有抗藥性癲癇患者的身上,嘉惠他們,真是美事一樁。

註1:抗藥性癲癇是一個醫學名詞,用於描述已經使用了兩種以上的藥物,且每種藥物都已經達到最大的合理治療劑量時,癲癇發作仍不能受到良好的控制時稱之。有些人也將其稱為“頑固型”或“不受控制型”的癲癇症。

註2:酮體是肝臟分解脂肪時所產生的一個化學產物。身體通常在禁食、長時間運動或沒有那麼多碳水化合物可以使用時,身體才會被迫使用酮體作為備用能量。

Journal Reference:
1. NE Schoeler et al. A feasibility study of a blend of medium chain triglycerides to manage drug-resistant epilepsy. Brain Communications, 2021; DOI: 10.1093/braincomms/fcab160.

關鍵字: 潘懷宗

分享給朋友:

推薦閱讀

自助餐別挑「這2道菜」! 營養師警告:熱量地雷

自助餐別挑「這2道菜」! 營養師警告:熱量地雷

自助餐是許多上班族的用餐首選,但自助餐菜色琳瑯滿目,要怎麼挑才健康?營養師夏子雯建議,黃金標配是飯半碗、蔬菜3到4樣、板豆腐、滷蛋1顆。此外,澱粉可以依循「女生飯半碗」、「男生飯8分滿至1碗」的原則;同時示警2大蔬菜地雷,以及攝取動物性蛋白質的注意事項。

2025年02月20日 08:59

10個壞習慣「害你默默變胖」!營養師示警 2類食物吃太少了

10個壞習慣「害你默默變胖」!營養師示警 2類食物吃太少了

胖真的不是福氣!根據世界肥胖聯盟估計,2035年全球肥胖人口數將達19億人,相當於每4人就有1人肥胖,其也被證實會增加13種癌症的風險,已成為全球不容忽視的健康問題。正妹營養師高敏敏在粉專分享衛教影片,點名「10個讓你莫名變胖的原因」,一些每天都在做的小習慣,竟會讓人默默地變肥,快看自己中鏢幾項。

2025年02月19日 20:18

9天只大便1次!OL慘罹「1疾病」 醫警告:誘發全身發炎

9天只大便1次!OL慘罹「1疾病」 醫警告:誘發全身發炎

過年期間大魚大肉、作息紊亂,不僅體重容易增加,腸道健康也可能亮紅燈!農曆新年剛過,減重專科暨家醫科醫師楊智雯就接診了一位45歲女性上班族。起初以為患者只是想年後減重,但深入了解後發現,她在9天長假中竟然僅排便一次!經檢查結果確認,她已罹患「腸漏症」卻渾然不知。

2025年02月19日 19:41

你吸的不是空氣?中南部空汙爆表「學3招」幫自己保命

你吸的不是空氣?中南部空汙爆表「學3招」幫自己保命

近期冷氣團來襲,中南部位於下風處污染物易累積,雲嘉南、高屏空品區可能達到「橘色提醒」等級(對敏感族群不健康),甚至是「紅色警示」等級(對所有族群不健康)。

2025年02月19日 18:22

入春流感仍高峰 中醫教養生4招:少吃酸味多補甘味

入春流感仍高峰 中醫教養生4招:少吃酸味多補甘味

春天是流感等傳染病的高峰期,中醫專家建議在飲食方面少食酸味,多補甘味,作息上應早睡早起,避免受風寒侵襲;另春季溫差大,兒童易感冒,建議適時增減衣物,注意飲食清淡,必要時戴口罩防護。

2025年02月19日 18:11

台東馬偕醫院腹腔鏡微創手術 解除百歲人瑞雙疝氣苦惱

台東馬偕醫院腹腔鏡微創手術 解除百歲人瑞雙疝氣苦惱

台東馬偕醫院一般外科醫師黃奕竣近日成功為一位百歲人瑞魏爺爺施行腹腔鏡微創手術,解決其長期困擾的雙疝氣問題,並順利康復出院。

2025年02月19日 18:05

少女異位性皮膚炎「全身流湯」!還因類固醇臉腫 新療法數月改善

少女異位性皮膚炎「全身流湯」!還因類固醇臉腫 新療法數月改善

知名YouTuber阿滴曾自曝深受異位性皮膚炎困擾,不僅影響外貌,更造成心理負擔。三總皮膚部醫師陳奕先今(19)日分享個案,一名14歲少女,從2歲起就罹患異位性皮膚炎,到13歲之前可說是飽受折磨,全身病灶流湯流水,長期使用類固醇導致身形改變,臉腫身體還出現肥胖紋,性格更因此變得內向自閉。所幸在使用新興療法生物製劑幾個月後,整個人煥然一新,皮膚得到大幅改善,到現在體重更降了20公斤,重拾開朗性格。

2025年02月19日 18:00

胃癌禍首改變!患者逾5成與幽門桿菌無關 醫籲推胃鏡篩檢

胃癌禍首改變!患者逾5成與幽門桿菌無關 醫籲推胃鏡篩檢

根據衛福部統計,國內每年新增4千多名胃癌個案,其中35%確診已經是晚期,衛福部今年試辦「公費胃癌篩檢」,透過糞便抗原檢測胃幽門螺旋桿菌,希望能及早介入。不過專家指出,台灣有超過5成胃癌患者事後確定與幽門桿菌感染無關,建議還要推動高風險族群胃鏡篩檢,才能有效提高檢測率。

2025年02月19日 16:35

總是睡不飽、想賴床?中醫解析濕氣影響 2穴位+精油助改善

總是睡不飽、想賴床?中醫解析濕氣影響 2穴位+精油助改善

許多人都有:即使睡足8小時,早上起床仍感到疲憊不堪,甚至越睡越累的困擾。這可能與「濕氣重」有關。許多台灣民眾會用「濕氣」來形容自己身體的不適,像是晨起頭昏腦脹、全身無力、下肢水腫,甚至分泌物變多等。那麼,為什麼有些人容易受到濕氣影響,而有些人卻沒有這種困擾?

2025年02月19日 16:15

北榮研發「無標記動作捕捉系統」10秒揪病!走幾步就知有無中風

北榮研發「無標記動作捕捉系統」10秒揪病!走幾步就知有無中風

走幾步路,就能知道有沒有中風或巴金森氏症!台北榮總今(19)日發表和資策會及陽明交通大學腦科技計畫團隊三方共同研發的「無標記動作捕捉系統」,在AI(人工智慧)的協助下,病人在5公尺的空間內走上幾步路,透過攝影拍攝,10秒內就能透過步態的分析,精準判斷是否可能會有神經退化疾病。

2025年02月19日 16:09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