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月經亂易早死!哈佛研究:罹「1類型疾病」風險增 醫曝原因

月經不規律者易早死?研究發現:月經不順的女性,「1類型」疾病罹患風險增加

圖、文/常春月刊

月經總是遲到、不規律?發生高血脂、高血壓等疾病風險升高!統計發現,月經不規律者的早死風險較月經週期正常的女性來得高。

月經週期不規則,BMI指數較高

這項研究為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所發表,據他們的研究發現,女性若月經週期不規律或月經週期過長,無論是BMI指數或是高血壓、高血脂等風險,都比月經週期正常者較高。

他們邀請79505位無心血管疾病、癌症或糖尿病病史的停經前女性加入評估,並請她們報告自己在14~17歲、18~22歲以及29~46歲的正常月經週期和長度。

 

3高風險隨之稱加

隨後在24年的調查中,共有1975人過早死亡,其中包括894人因癌症,以及172人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分析發現,月經週期不規律的女性相較於月經週期非常規律的女性,BMI超標者高出3.2%、罹高血壓比例高出1.1倍、高血脂的比例則高6成,罹患糖尿病者高出2成3。

分析不同階段的月經週期不規律的早死風險,在14到17歲、18到22歲和29到46歲間的早死風險分別是1.18、1.37和1.39,顯示成年後月經週期不規律者的早死風險更高一些。

看看專家的意見

奇美醫院婦產部部長蔡永杰表示,人體很多機能都受到內分泌的影響,女性對荷爾蒙的敏感性比較強烈,因此,月經週期也常隨著心情的高低起伏或生活變動等受到影響,所以,女性的月經週期往往也可能是整體內分泌協調與否以及身體潛在疾病的表現。

女性的月經週期不規律,都可能顯示和內科疾病有關。例如自體免疫問題、腦下垂體疾病泌乳素升高,或是甲狀腺功能異常而引起內分泌失調等,都會影響月經週期。有些人可能會因為換工作環境、考試而月經延遲,有些人的月經異常則是幾個月來一次,有的人則是一個月來兩次。

蔡永杰指出,月經週期異常狀況有很多種類,如果只是偶爾因為生活變動而發生月經延遲,問題應該不大,但如果是屬於幾個月來一次、45天以上來一次的,恐怕和多囊性卵巢有關,就要注意。因此女性有月經週期異常,最好進行檢查,看看是否有內分泌、子宮和卵巢構造等問題。

 

其中多囊性卵巢在臨床上相當常見,這些婦女在不同時期會發生不同的問題。青春期階段主要是為月經週期異常苦惱;在育齡期則會面臨因為不排卵的月經,而有不孕症的困擾;在中年以後的階段,則常見有代謝症候群;更年期以後則是飽受內科疾病之苦。

蔡永杰表示,過去有人認為「多囊性卵巢治好了,但停藥後又復發,所以乾脆不管,等需要懷孕時再治療就好!」但有研究顯示,多囊性卵巢患者的心肌梗塞風險會增加,子宮內膜癌的風險也會升高,所以患有多囊性卵巢的女性應該要積極治療,但應配合不同的年齡和需求做不同的治療,並預防各種慢性病的風險。

例如在青春期階段,多囊性卵巢患者受月經失調及青春痘所苦,可以利用避孕藥調整月經週期;生育年齡則可使用排卵藥物來增加懷孕率。過了生殖年齡後,患者易肥胖、胰島素反應異常,容易發生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宜靠多運動來降低體重,也可配合使用能提高胰島素功能的藥物等。

蔡永杰認為,月經週期不規律的女性,只要積極找出原因並且加以治療,也能讓自己脫離「早死」的命運。

延伸閱讀:

4族群具高血壓風險,尤其是這3疾病患者,掌握原則穩定血壓不失控
別以為年輕就不會高血壓,出現4典型症狀提高警覺,感覺疲憊也要注意


沒買到會哭!「這款衛生紙」抽10張不用1$ 買起來囤抗漲價

抗菌防蟎「超大罐洗衣精」下殺!4入只要399$

出國「頂級防爆行李箱」拉著走!耐摔輕巧2卡只要3980$

台灣首賣!獨家「花月嵐」大蒜拳骨拉麵 一盒不用75元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跳舞」防失智最有效!陳亮恭:只做有氧運動不會長肌肉

「跳舞」防失智最有效!陳亮恭:只做有氧運動不會長肌肉

國內進入超高齡化社會,如何健康長壽、延緩老化成爲關鍵課題,許多人會從「運動」著手改善健康。高齡醫學權威醫師陳亮恭指出,要防範失智的運動原則和一般情況不同,必須是複雜、非重複型的運動,國際研究認為有效的運動是「跳舞」,但如果不喜歡跳舞,也有其他方法可遵循。另也提醒,運動要達到一定強度且每週時數需達150分鐘,若平常沒有空做,趁假日補足時數效果一樣好。

2025年05月07日 10:03

北榮婦產科、急診、外科都招滿!院長談留人才:要做不同工不同酬

北榮婦產科、急診、外科都招滿!院長談留人才:要做不同工不同酬

國內接連發生急診醫師出走,神經科醫師招募困難等情況,台北榮總院長陳威明今(14)日表示,急重難症是國家級醫學中心應該去努力的方向,「不同工不同酬一定要做」。他也提到好消息,今年台北榮民總醫院婦產科、外科、急診住院醫師全部滿招,甚至還有人在排隊。陳威明說,醫院必須讓員工感受到被尊重,給予好的環境、合理的薪資,要把年輕人的熱情喚回。

2025年06月14日 20:04

器捐10年逾萬人重獲新生 仍有萬人在等待救命「最多人排腎臟」

器捐10年逾萬人重獲新生 仍有萬人在等待救命「最多人排腎臟」

衛福部自2015年起將6月19日訂為器官捐贈紀念日,今年正式邁入十週年,統計全台器官(含組織)移植受贈人數已突破萬人(10,171人),上萬受贈者與其家庭因此重獲新生。不過截至2025年5月底,仍有超過1.1萬名病患在等待器官移植,等候人數前三名的器官類別分別為腎臟(約78.5%)、眼角膜(約8.8%)及肝臟(約7.9%)。

2025年06月14日 18:46

乳癌篩檢新選擇! 聖馬爾定醫院導入AI智慧判讀系統

乳癌篩檢新選擇! 聖馬爾定醫院導入AI智慧判讀系統

乳癌是台灣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根據統計,若能早期發現並積極治療,五年存活率可高達九成以上,凸顯早期診斷的重要性。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近期全面升級乳房X光攝影設備,導入最新3D數位乳房攝影技術與AI人工智慧輔助判讀系統,提升乳癌篩檢的精準度與舒適度,守護婦女朋友健康。

2025年06月14日 18:02

沙拉油的「沙拉」是什麼? 87%人不知意思 廚師揭驚人真相

沙拉油的「沙拉」是什麼? 87%人不知意思 廚師揭驚人真相

日本專業廚師Papuchan特地說明,原來沙拉油一詞最早由食品公司「日清」創造,代表這款油品質好、達到生食等級,可以用來拌生菜沙拉。

2025年06月14日 17:50

北榮恐遭健保「輕微斷頭」 院長曝首季觀察:未發生急診人球

北榮恐遭健保「輕微斷頭」 院長曝首季觀察:未發生急診人球

健保今年全面實施個別醫院總額新制,醫療服務申報超出一定量會遭「斷頭」不予給付,台北區於本月底將進行首次結算。台北榮總院長陳威明今(14)日表示,院內政策完全沒有因為新制改變「馬照跑、舞照跳」,首季實施狀況到目前尚屬穩定,可能會被扣一點,「輕微的斷頭,我覺得還可以,營運沒有問題」。他也透露好消息,觀察急診未因新制出現醫療人球,這都仰賴雙北十大醫學中心非常自律。

2025年06月14日 16:47

百歲翁主動脈剝離險!北醫附醫創「最年長」手術救回

百歲翁主動脈剝離險!北醫附醫創「最年長」手術救回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外科團隊近期完成一項高難度的急性主動脈剝離手術,成功為一位年屆百歲的病人進行手術治療。醫療團隊歷經8小時的奮戰,順利完成手術,病人不僅在極高風險下倖存,術後恢復狀況良好,甚至能以輪椅推著家人一同行走進行復健,創下全台A型主動脈剝離手術最年長成功案例。

2025年06月14日 15:00

免費大腸癌篩檢擴大「已87萬人受檢」 早期發現存活率逾9成

免費大腸癌篩檢擴大「已87萬人受檢」 早期發現存活率逾9成

衛福部今年起下修免費大腸癌篩檢年齡,擴大至45至74歲民眾,及40至44歲具家族病史者可以每2年接受一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國健署統計,今年截至5月底已經有近87萬人次接受大腸癌篩檢,整體篩檢量也較去年同期提升43.57%。國健署也提醒,大腸癌早期無明顯症狀,若能在第0期、第1期發現,5年存活率超過9成,但到了第4期,5年存活率僅剩不到2成。

2025年06月14日 10:28

2大習慣恐釀「兒童高血壓」 早期無症狀、長期傷心腦腎

2大習慣恐釀「兒童高血壓」 早期無症狀、長期傷心腦腎

高血壓往往讓人覺得應該是中壯年族群的健康問題,但其實也可能出現在孩子身上。醫師指出,現代許多孩子長時間使用3C產品,戶外活動的時間大幅減少,加上高熱量、重口味的飲食習慣,使得高血壓不再是大人的專利問題。雖然多數兒童高血壓在早期沒有明顯症狀,但長期下來可能會傷害心臟、腦部與腎臟,影響健康。

2025年06月14日 09:50

被打、被罵、被跟蹤 「耕莘趙麗穎」曝護師辛酸仍不棄崗位

被打、被罵、被跟蹤 「耕莘趙麗穎」曝護師辛酸仍不棄崗位

醫院護理工作高壓,更煎熬的是,護理師常被要求保持「愛與專業」,自己卻隨時可能面對醫療暴力,例如新店耕莘醫院一般病房護理師許雅萍,便曾遭患者肢體、言語攻擊,這些經驗讓她不只一次想走,但最終選擇留下,是因為她相信自己還能對病人發揮影響力,並得到正面回饋,能量或許不大,她卻仍願堅持。

2025年06月14日 09:24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