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吃家裡煮!他膽固醇超標 「1烹調方式」惹禍:不少人這樣吃

 

圖、文/常春月刊

 

廖太太偕同家人至醫院健康檢查,當日檢查結果出爐,一家子5個人竟意外地很有默契在血液報告中的總膽固醇項目顯示全數超標,甚至是平日就相當注意自己體態BMI指數為17(體重過輕)且今年才剛滿30歲的小兒子也不例外。

 

血脂異常原因多 飲食佔多數

 

就在醫師與廖太太一家解說健檢報告時,廖太太表示全家人的總膽固醇全數超標,這樣的結果讓她十分震驚;對此,醫師解釋血脂發生異常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家族遺傳、老化、飲食、抽菸、其他疾病造成等,而飲食的部分,大部份的原因還是來自於現代人攝取過多飽和脂肪、反式脂肪等。

 

而依照廖太太一家檢前諮詢中得知,家中並無相關遺傳病史,排除遺傳、老化、抽菸、不良生活習慣及其他疾病等因素,最可能的原因來自於飲食出了問題。後續營養師加入健康諮詢,意外得知重視健康的廖太太,都會自行到市場購買豬板油與豬背油來自製豬油當作日常烹調料理用油,她認為自製油乾淨、無其它添加物,也較新鮮健康,不管煎、煮、炒、炸、涼拌等任何烹調方式都使用自製豬油,而且使用豬油炒出來的菜又香又好吃。

 

 

自製豬油當料理用油 當心心血管疾病找上門

 

健康管理醫院潘富子營養師聽到這樣的烹調方式直搖頭,並說明自製豬油雖乾淨新鮮,但不等於適用於每個人的身體狀況及可無限量的使用豬油來料理飲食。因豬油(動物油)含較多飽和脂肪,食用過多易使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異常增加,而長期高膽固醇的狀態下,易使低密度脂蛋白沉積在血管壁,導致血管內壁增厚、血管彈性降低,並使血壓上升,恐增加血栓、中風、心臟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使用植物油 避免這些狀況減少癌物質

 

在油品的選擇上,潘富子說明,一般常見的植物油,如芥花油、橄欖油、苦茶油、酪梨油等,屬於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的油,研究發現以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取代飽和脂肪酸,有助於降低血中低密度脂蛋白及增加高密度脂蛋白;在使用植物油時應避免高溫起鍋,可用於涼拌、低溫油水炒等料理方式,以減少自由基及致癌物質的生成。

 

 

動物油較適合高溫油炸 適量使用勿過量

 

不過,這也不表示豬油就等於是不好的油,部分飽和脂肪含量(34%以上)較高的油品,動物油如牛油、豬油、雞油等,熔點高,氧化安定性佳,較適合作為高溫油炸油使用。

 

根據美國最新發布的「2015-2020飲食指南」建議健康飲食應限制飽和脂肪的攝取不超過每日總熱量的10%。潘富子強調,烹調選適用油、油脂攝取勿過量,烹調方式盡量以清蒸、水煮、川燙、清燉與涼拌等可減少攝取過多油脂的機會。

 

 

避免高血脂 日常飲食+定期檢查很重要

 

國民健康署指出,脂肪每日建議攝取量上限是男性70g與女性55g,飽和脂肪每日建議攝取量上限是男性23g、女性18g(男、女性分別以體重70、55公斤之靜態工作者估計)。

 

潘富子提醒,「高血脂」已成為現代國人流行的文明病之一,從簡單快速的血液檢查就可初步檢視是否發生異常,血液報告裡的血脂肪狀態除了注重總膽固醇之外,也要注意三酸甘油脂、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及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數值,若前三者的濃度長期過高而後者過低且未加控制改善,未來發生心血管疾病的機會就會增高。

 

延伸閱讀:
·拌麵、炒菜加「油蔥酥提味」恐害高膽固醇、心臟病! 營養師授「2吃法」有救了
·亞麻仁油、紫蘇油、橄欖油,保存方法別弄錯!營養師提示4方法,以免好油變壞油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率萬芳醫院深耕「在家住院」有成 劉燦宏拋「醫療人力荒」解方

率萬芳醫院深耕「在家住院」有成 劉燦宏拋「醫療人力荒」解方

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住院不易、照護人力吃緊成為醫療難題。對此,萬芳醫院院長劉燦宏指出,該院引領推動「急性在宅醫療」(HaH),病人可在家完成住院療程,至今已成功執行逾110例,在全台名列前茅;面對快速老化趨勢,國內應儘速研議擴大HaH適用範圍,方可打造永續的高齡照護體系。

2025年07月27日 09:23

從不罵人的暖男院長 劉燦宏談行醫初心:希望媽媽好起來

從不罵人的暖男院長 劉燦宏談行醫初心:希望媽媽好起來

從沒罵過人的暖男劉燦宏,行醫初心來自與母親的深情陪伴。他表示,兒時看媽媽因病坐上輪椅,國中便立志當醫師,希望能親手讓媽媽康復,雖然後來知道母親的病無法治癒,仍選擇投入復健醫學領域,盼用專業幫助更多像媽媽一樣行動不便的病人,盡量讓他們能站起來,可以更踏實過日子。

2025年07月27日 09:24

「三班護病比」今年入法?邱泰源:先獎勵會水到渠成

「三班護病比」今年入法?邱泰源:先獎勵會水到渠成

雙和醫院「急診護病比事件」引發關注,衛福部部長邱泰源今受訪時直言,急診本身沒有護病比,不過雙和確實當地急診重鎮,負擔幫忙比較多,他們院內三班護病比預計在8月可以達到獎勵標準。另外,有關三班護病比今年是否有機會入法?他則表示,還是先獎勵,如果醫院都可以達到,法制化自然會水到渠成。

2025年08月17日 16:24

馬鈴薯害糖尿病? 研究曝:每周吃3份薯條「風險暴增20%」

馬鈴薯害糖尿病? 研究曝:每周吃3份薯條「風險暴增20%」

最新醫學研究揭露,每周食用薯條3次將使第2型糖尿病風險暴增20%,但同樣份量的馬鈴薯以水煮、烘烤或做成馬鈴薯泥等方式,卻不會造成顯著健康威脅。這項研究由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與劍橋大學研究團隊共同進行,已於8月6日刊登於《英國醫學期刊》。

2025年08月17日 16:01

屢被點名下台「遭指當部長為名利」 邱泰源:我從不care

屢被點名下台「遭指當部長為名利」 邱泰源:我從不care

衛福部長邱泰源屢遭點名下台,他昨日出席活動時大吐苦水,直言自己「名利都沒有,做越多罵越多」。對此,他今日受訪時回應「昨天的活動場合都是自己人,是開玩笑講的,做行政工作一定會受到指教,有義務虛心承擔。」另外,被問及「壓力大不大?被名嘴周玉蔻點名為個人名利?」他則直言「我從來不care這部分,謝謝指教。」

2025年08月17日 15:26

產後別急瘦!醫教你「減重3階段」把握6個月黃金期

產後別急瘦!醫教你「減重3階段」把握6個月黃金期

不少產後婦女在坐完月子後,就急著瘦身,但中醫師提醒,產後不能過度激烈減重,以免導致因懷孕所耗損的氣血回復不足,造成其餘產後不適,產後減重要好好把握產後6個月的黃金期,建議分成「3大階段」,最後一個階段才是開始調整飲食和加入運動。

2025年08月17日 15:06

從小診所到醫學中心!花蓮慈院39年一步一腳印 守護愛的初心

從小診所到醫學中心!花蓮慈院39年一步一腳印 守護愛的初心

今年8月17日是花蓮慈濟醫院39歲的生日,不只是台灣東部唯一處理急、重、難症的醫學中心,更結合花東地區醫療院所翻轉偏鄉醫療,攜手守護鄉親的健康,提升平均餘命;因為全院同仁的努力,不斷提升醫療品質、培育人才承先啟後,醫療成就推向全台並連結國際,以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的初心,向醫療40年邁進。

2025年08月17日 13:55

23歲男「皮膚差」確診糖尿病!醫見2致命習慣搖頭:一堆人中

23歲男「皮膚差」確診糖尿病!醫見2致命習慣搖頭:一堆人中

糖尿病是國人位居十大死因之ㄧ,每年近萬人因糖尿病死亡。日前基隆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即分享案例,一名準備研究所考試的年輕男子因不良生活習慣,年僅23歲就罹患糖尿病,並伴隨中度脂肪肝。

2025年08月17日 11:52

8成賭徒用手機下注!醫揭「嗜賭症」高風險群

8成賭徒用手機下注!醫揭「嗜賭症」高風險群

「賭害」問題正隨著網路快速擴散,多國社區調查發現,每100名成年人中約有1~3人符合嗜賭症或高風險賭博標準。而根據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博弈門診統計,求診者大多為男性,8成以上主要透過手機或電腦下注,平均年齡35歲,顯示年輕男性是最大風險族群。

2025年08月17日 10:00

夏季水果消暑「2情況不宜」 中醫曝吃錯慘況

夏季水果消暑「2情況不宜」 中醫曝吃錯慘況

炎炎夏日吃水果清涼消暑,中醫師提醒,台灣水果甜度高,盡量不要空腹食用,避免血糖劇烈上升,另因夏天水果大多具寒涼性,建議不要太晚食用,以免造成腸胃道的不適。特別解析常見西瓜、鳳梨、芒果特性,提醒部分民眾要慎用,避免有傷胃或引起過敏的可能。

2025年08月16日 21:36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