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長高3階段! 中醫點出轉骨方正確服用時機



圖、文/NOW健康 楊芷晴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是天下父母心中的期盼!尤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高人一等」,不少家長會在孩子步入青春期前,提早透過中藥調理來「轉大人」、「轉骨」調理體質,為孩子的長高之路神助攻。

轉骨方選對時機服用 醫:別錯過長高3階段

麗馨中醫診所院長沈瑞斌醫師表示,一般女生在8至13歲,男生在9至14歲出現第二性徵,如果過早則要懷疑可能是性早熟,女生初經落在10至15歲,多數在小六到國一階段來潮;男生發育通常比女生稍晚些。

青春期來臨前的1、2年要特別留意,女生初經前1年,胸部開始發育;男生則是睪丸、陰莖變大,接著開始出現變聲、毛髮變粗等外顯徵狀。沈瑞斌醫師說明,當孩童第二性徵開始有跡象,通常會進入快速成長期,可尋求醫師評估,此時正是轉骨長高適合積極介入的時機。

中醫針對孩童長高調理分為3階段:第1階段約在男女生10歲,在第二性徵出現前,先評估長高狀況,沈瑞斌醫師分享,日前遇到1名小四生,過去1年只長高1公分,父母很緊張帶來看診,排除潛在的疾病因素外,判斷是因晚上不睡覺或睡不好,便開藥方調節生活習慣助眠和促進營養吸收,主要以調節脾胃功能為主,幫助維持生長速度。

第2階段開始準備抽高
,第二性徵出現,就要轉換為轉骨方,男生常有陰虛火旺、加上壓力大促使肝鬱化火,情緒波動大、脾氣暴躁,因此不能熱補,以免揠苗助長,不利後續長高,會採以調肝、調氣的平補法;女生則胸部隆起、開始明顯增大,會著重調理血氣。

一般轉骨方大多有八珍湯,含括四君子湯(人參、茯苓、白朮、炙甘草)幫補氣、及四物湯(當歸、川芎、白芍、熟地)助補血,再依據個人體質,加減藥方給予適合的轉骨方,每個醫師的處方皆有所不同。

轉骨方添加肉類熬成湯品 孩童服用順從度較高

沈瑞斌醫師指出,轉骨方必須要讓孩童能接受且願意喝,如果長期喝同1種藥方,可能1、2個月就放棄了,建議每週服用1帖或每2週服用1帖,可搭配孩童愛吃的魚片、雞腿或排骨等放在電鍋裡一起燉煮成湯品,每1帖可分2至3天喝完,休息幾天讓藥效持續發揮,續喝下1帖。

第二性徵出現後2年,男生喉結長成、身高差不多固定,但骨骺尚未完全閉合,就進入第3階段調理,男生可服用至16、17歲,女生可服用至14、15歲,通常月經來後長高速度就會減緩。若性徵成熟,半年以上未再長高,就不會再長高了。

依照正常生長速度,平均每年可長高4至6公分,進入快速長高極大期,女生1年可長高6至8公分、男生1年可長高8至10公分,少數甚至可以長高12公分。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轉骨方與飲食生活多管齊下

中醫強調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沈瑞斌醫師提到,有研究統計發現,青春期孩子1年中以5月長高最快速,臨床發現如果當年5月長高1至1.5公分,可以預估該年就會是長高的極大期。

沈瑞斌醫師提醒,應多補充鈣質、蛋白質、富含膠原蛋白食物、維他命B群、D等,勿吃過多甜食,肥胖會抑制生長,容易長不高;晚上10點至凌晨3點必須熟睡,且睡前不要使用3C產品,白天午睡控制半小時以免影響夜晚睡眠。此外,每天跳躍500至1000下促進長腿骨的縱向壓力,可刺激骨骼生長和腳底穴位,例如跳繩、跑步、打籃球皆可。

沈瑞斌醫師強調,孩童長高的關鍵不外乎要注重睡眠、飲食、運動和情緒調和,才能與轉骨方相輔相成,不過,別輕信來路不明的轉骨偏方,以免造成性早熟,長高不成反弄巧成拙。

更多NOW健康報導
▸跑馬拉松足底筋膜炎好困擾 做足預防措拖1療法助舒緩
▸晚期甲狀腺癌友問:我還能活多久? 醫師鼓勵積極治療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率萬芳醫院深耕「在家住院」有成 劉燦宏拋「醫療人力荒」解方

率萬芳醫院深耕「在家住院」有成 劉燦宏拋「醫療人力荒」解方

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住院不易、照護人力吃緊成為醫療難題。對此,萬芳醫院院長劉燦宏指出,該院引領推動「急性在宅醫療」(HaH),病人可在家完成住院療程,至今已成功執行逾110例,在全台名列前茅;面對快速老化趨勢,國內應儘速研議擴大HaH適用範圍,方可打造永續的高齡照護體系。

2025年07月27日 09:23

從不罵人的暖男院長 劉燦宏談行醫初心:希望媽媽好起來

從不罵人的暖男院長 劉燦宏談行醫初心:希望媽媽好起來

從沒罵過人的暖男劉燦宏,行醫初心來自與母親的深情陪伴。他表示,兒時看媽媽因病坐上輪椅,國中便立志當醫師,希望能親手讓媽媽康復,雖然後來知道母親的病無法治癒,仍選擇投入復健醫學領域,盼用專業幫助更多像媽媽一樣行動不便的病人,盡量讓他們能站起來,可以更踏實過日子。

2025年07月27日 09:24

台灣女性肺癌患者「8成沒抽過菸」 醫示警1情況風險飆14倍

台灣女性肺癌患者「8成沒抽過菸」 醫示警1情況風險飆14倍

肺癌不能只再用「抽不抽菸」當高危險指標!吳小姐的母親在定期追蹤甲狀腺癌過程時,意外發現肺癌,由於肺癌具有家族聚集特性,吳小姐與兩位姊姊在「沒有任何症狀」下一同接受檢查,結果也意外發現肺癌。醫師提醒,台灣女性肺癌病人中,高達8成從未抽過菸,且研究顯示,若三等親內超過兩人罹癌,風險更飆升至14倍。

2025年08月19日 15:15

新生兒腸病毒重症+2 女嬰出生5天發病「加護搶救中」

新生兒腸病毒重症+2 女嬰出生5天發病「加護搶救中」

國內再爆新生兒腸病毒重症!疾病管制署今(19)日公布新增2例個案,分別是中部未滿月男嬰及南部未滿月女嬰,前者出生8天後發病,4天後轉重症,後者出生5天發病,隔天轉重症,個案都有出現疑似敗血症情形,收治加護病房治療當中,後續通報檢驗確認感染伊科病毒11型。

2025年08月19日 14:21

台大醫院研究發現B肝新指標 2類患者「肝功能正常」仍應評估治療

台大醫院研究發現B肝新指標 2類患者「肝功能正常」仍應評估治療

肝癌是台灣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其中B肝是最重要因素,台大醫院今(19)日公布與中研院合作B肝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針對「不活動慢性B肝患者」與「免疫耐受期慢性B肝患者」2類傳統認為肝癌風險較低、不建議使用抗病毒藥物的治療的族群,進行大規模、逾20年以上的世代長期追蹤,找到新的B肝表面抗原指標,以確認其中仍有高風險個案,為全球慢性B肝患者治療決策提供全新依據,研究更已發表於國際頂尖期刊。

2025年08月19日 13:37

5歲童臉腫「乳牙蛀牙變蜂窩性組織炎」 醫示警4行為風險增

5歲童臉腫「乳牙蛀牙變蜂窩性組織炎」 醫示警4行為風險增

5歲小宏日前出現牙痛情形,而且臉頰腫脹相當不舒服,就醫檢查才發現是嚴重乳牙蛀牙已引發蜂窩性組織炎,雖然積極治療,但最後不得不拔除4顆已無法補救的乳牙。醫師提醒,吃飯時間過長、進食後未即時潔牙、夜奶或半夜持續餵奶等,都會讓乳牙長時間處於含糖環境中,增加蛀牙風險。

2025年08月19日 13:28

髮型師「不舉」半夜還痛醒 醫提醒:40歲後小心這病找上門

髮型師「不舉」半夜還痛醒 醫提醒:40歲後小心這病找上門

台中一名52歲王姓髮型師近三個月來右肩嚴重疼痛,不僅抬手穿衣、梳頭甚至洗臉都困難重重,每天還得強忍上工。就醫後確診為「沾黏性肩關節囊炎」(五十肩),經安排肩關節囊鬆解注射搭配物理治療後,疼痛明顯減輕,手臂活動範圍也增加許多,日常生活功能大幅改善,讓他又能笑臉迎賓。

2025年08月19日 13:26

20分鐘喚醒沉睡大腦  屏基新療法助中風患者重拾語言+行動力

20分鐘喚醒沉睡大腦 屏基新療法助中風患者重拾語言+行動力

屏東基督教醫院引進先進的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系統(rTMS),為腦中風及相關神經疾病患者帶來全新的康復契機。這項非侵入性神經調控技術,透過重複磁場刺激大腦特定區域,活化受損或沉寂的神經路徑,促進神經可塑性與功能恢復,治療過程無須開刀、時間短且疼痛感輕微,每次僅需20至30分鐘,無須住院。

2025年08月19日 12:22

血脂調節劑9/1擴大健保給付 「患者年省11.5萬」逾5千人受惠

血脂調節劑9/1擴大健保給付 「患者年省11.5萬」逾5千人受惠

心血管疾病長期位居十大死因第二名,且疾病死亡率逐漸上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堪稱無形殺手,升高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風險。健保署今(19)日宣布9月1日起放寬「PCSK9血脂調節劑」給付條件,LDL-C起始治療值由135mg/dL下修至100mg/dL,預估嘉惠5,005名患者,每人每年約節省11.5萬元,挹注年藥費約4.43億元。

2025年08月19日 11:55

口愛後口腔、私密處長黃點嚇壞 醫揭「福代斯斑點」非性病

口愛後口腔、私密處長黃點嚇壞 醫揭「福代斯斑點」非性病

26歲的小宇(化名)最近發現嘴唇、口腔長出細小黃點,擔心是和女友口交後感染性病,但醫師檢查後發現,其實這是不會傳染的「福代斯斑點」(Fordyce spots),屬於皮脂腺異位增生,並非性病,也不必治療。

2025年08月19日 11:15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