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翰律師感冒演變重症不治 醫師呼籲病友注重基本運動能力



圖、文/NOW健康 陳如頤

民進黨15日表示,不分區立委被提名人、身障律師陳俊翰,疑似因感冒引起併發症,不幸於2月11日逝世,享年40歲。消息傳出,引起各界震驚,事實上,上個月底,陳俊翰律師才出席SMA罕病活動,為SMA罕病病友爭取醫療權益,沒想到不到半個月,竟與世長辭。

陳俊翰律師在1歲時被確診出「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 SMA)」,這是一種因運動神經元退化,導致肌肉無力及萎縮的體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然而,為何一場感冒竟會帶走他的生命?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周邊神經科醫師蕭丞宗表示,SMA是一種運動功能退化的疾病,陳俊翰律師是早發型的病人,他的病程已經很久了,從媒體報導得知,他從10多歲就開始使用呼吸器,可見他的運動能力已經減退到一個程度,以致於肺部,以及心肺功能也會變得比較差,久臥之後,肺部的擴張功能比較差,當肺部吸入與排出空氣的能力受損時,就會導致肺部積痰,再加上運動功能的退化,連帶影響排痰能力變弱,或許因此感染肺炎的症狀會比一般人來得更加嚴重。

那麼是不是SMA病友感冒都會面臨生命的危險?蕭丞宗醫師說明,這可能還是要回歸到患者本身的運動功能及心肺功能的狀況;一般人感冒,也可能會有嚴重的併發症;只是SMA的病人,可能因為呼吸的肌肉力量比較不足,導致感冒時的排痰能力下降,肺炎也就比較不容易好;也可能比較容易出現呼吸衰竭的情況。這也是為什麼「維持病人基本的運動能力」對SMA病友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事情,因為,如果運動能力一直減退,他可能最終因為一個小感冒而致命。

陳俊翰律師生前曾為SMA罕病發聲,呼籲政府開放SMA病友用藥全健保給付,是因為他本身深刻體會用藥對於病人的重要性。蕭丞宗醫師進一步解釋,SMA主要是因為缺乏SMN的蛋白質,在治療上,近年隨著藥物的研發出現突破性的進展,起初以發病的幼童為主要對象,後來也用於成人的治療,發現成人在接受治療之後,至少有一半的病人可以看到很顯著的進步,幾乎接受治療的病人都可以維持原本功能,不會在短期時間出現大幅度的退化的情況。雖然無論是哪種類別的SMA,都會隨著年紀愈來愈退化,但研究也發現,愈早接受治療的病人,對於運動功能的維持或是改善,都會有好的預後表現。

而在藥物的治療方面,比較常見的有背針和口服藥,對病人來說,背針或口服藥沒有年齡上的限制,也沒有嚴重程度的使用限制。目前國外許多國家是沒有條件限制的全給付,不過在台灣,健保給付的條件則限制RULM(上肢運動功能)需大於等於15分,且3歲前發病確診的患者,因而使得一部分的病人未能獲得健保給付而喪失治療的機會。

蕭丞宗醫師以世界各國的現況分析,從國外一些案例可以看到,運動功能的改善並非用藥的前提,因為運動功能退化到一定的程度,其實是很難採用現有的量表來評估,然而國外的SMA病人在治療之後,可以觀察到產生肺炎的風險有很顯著的降低,甚至有些原本需要使用呼吸器或是氣切的病人,在接受治療之後,可以脫離呼吸器和氣切。因此,光是用運動功能來做為限制,對很多病人來講,可能會傷及他們的治療權益。

蕭丞宗醫師非常理解也相當認同陳俊翰律師所倡議的內容,他認為,只要有確定診斷,並符合藥物治療的適應症,其實都應該接受治療,這樣才能符合病人的最佳利益。

目前社會大眾對於SMA罕病的治療,印象最深的就是健保補助天價4900萬的基因治療針劑,但這對於現階段等待使用藥物的病友恐怕用不到;基因治療是1次性治療,這個藥物只能在2歲以下的幼童使用,因為隨著年紀的增長,藥物就不容易進入神經系統裡;台灣健保給付的條件則是6個月以內的寶寶,從新生兒篩檢發現並確診的個案還是較為零星,但這對於目前已經確診且等待藥物的絕大多數病友並不適用。

至於目前申請健保給付背針或口服藥物,在使用上可以交互選擇嗎?蕭丞宗醫師坦言,目前健保的規定是無法替換使用,這樣的限制也使得病人的選擇相對就變少了。而現階段接受健保給付的SMA病人已有100多位,然而尚在等待的病人還有近300人。

蕭丞宗醫師認為,針對SMA的治療,應該是符合適應症,愈早接受治療,對於患者運動功能的進步或是運動功能的穩定,會有比較顯著且正面的影響,讓病友有機會接受治療,才得以維持甚至是改善運動功能,同時避免嚴重併發症的發生,這對病友生活品質的改善,或是整體的預後,都會有正向的幫助。

更多NOW健康報導
▸睡眠呼吸中止恐缺氧加重高血壓 上呼吸道重建找回健康
▸眼周變化透露歲月痕跡 消除眼袋有助淚溝及黑眼圈改善

關鍵字: NOW健康 陳俊翰

分享給朋友:

推薦閱讀

人體「黃金3時段」要喝水!醫認證:能排出50%毒素

人體「黃金3時段」要喝水!醫認證:能排出50%毒素

你今天清除體內毒素了嗎?澄觀中醫診所指出,中醫認為人體「最佳排毒期」有3個時段,分別是早晨5~7點,早上起床後喝杯溫開水能幫助排便;中午1~3點喝水幫助體內循環,以及下午5~7點運動排毒,多喝水、好好吃飯,打造不易生病體質。

2024年12月06日 09:29

醫大推「1加工食品」其實很健康! 排便順又能減肥

醫大推「1加工食品」其實很健康! 排便順又能減肥

近年來飲食概念提倡攝取原型食物、少吃加工食品。不過,家醫科醫師李思賢說,少數例外之一就是「蒟蒻」,在他心中這是非常健康的加工食品,不僅能促進腸道健康、改善便秘,還能降血脂與血糖,延長飽足感、有助於減重。但他也提醒,由於蒟蒻屬於高纖維食材,本身有小腸細菌過度增生、容易脹氣或腸道蠕動緩慢者,食用時要多加留意。

2024年12月05日 21:29

他照胃鏡驚現「一整片鮭魚色」 醫警告:是癌前病變

他照胃鏡驚現「一整片鮭魚色」 醫警告:是癌前病變

一名60歲男子因長期飽受胃酸逆流所苦而求診,經與醫師討論後安排照胃鏡,沒想到在食道與胃的交界處,驚現一片「舌頭樣+鮭魚顏色般」的黏膜變化。醫師警告,這就是「巴瑞特氏食道(Barrett's esophagus)」在胃鏡底下的典型表現,為反覆胃食道逆流未受控制,導致食道上皮被破壞而產生腸化生的現象,被視為癌前病變。

2024年12月05日 20:18

腎臟病患也能放心吃火鍋?營養師揭「飲食3原則」 

腎臟病患也能放心吃火鍋?營養師揭「飲食3原則」 

最近氣溫驟降,許多民眾會選擇吃火鍋來保暖,不過部分火鍋食材的高磷、高鉀跟高普林,以及火鍋湯頭的高鉀、高鈉對腎臟病患者來說,無庸置疑是很大的負擔。

2024年12月05日 19:19

醫療科技展今登場!預判疾病風險、辨識早期病灶 生成式AI成焦點

醫療科技展今登場!預判疾病風險、辨識早期病灶 生成式AI成焦點

2024年台灣醫療科技展(Healthcare+ Expo Taiwan 2024)今(5)日起連續四天展出,國內多家醫院和生技業者紛紛帶著最新技術參展,生成式AI運用更成為焦點,北榮開發AI輔助診斷技術,用於提高肺癌淋巴結轉移的檢測準確率;北醫利用AI技術針對腦震盪高風險病人進行預測與治療;還有其他多元科技應用包含復健、心血管疾病示警系統等。

2024年12月05日 19:00

學不會的「斷捨離」當心是「囤積症」警訊!醫師教3招解放身心靈

學不會的「斷捨離」當心是「囤積症」警訊!醫師教3招解放身心靈

2024年迎來尾聲,而在迎接嶄新一年之際,相信許多人已經開始準備為居家環境進行大掃除,然而,當你環顧四周,面對家中堆積成塔的「以後可能用得到」的物品,或是衣櫃裡一疊疊塵封已久不會再穿的衣服,遲遲不知該從何整理起?

2024年12月05日 18:18

健保「家醫大平台」明測試上線 AI預測疾病風險拚明年下半推出

健保「家醫大平台」明測試上線 AI預測疾病風險拚明年下半推出

賴清德總統宣示推動「三高防治888計畫」,衛福部健保署要透過「家醫大平台」整合民眾就醫資料,讓醫療端與民眾都可以即時掌握,健保署長石崇良今(5)日透露,家醫大平台的系統初模已經建置完成,明天起針對參加家醫計畫診所約5千家上線測試一個月,預計明年將正式推出,開放所有院所使用;後續最終目標則是建置AI疾病風險分級,讓民眾了解自身風險,並依此分流照護,最快明年下半年可實施。

2024年12月05日 16:57

24億偏鄉計畫排除「波波牙醫」 衛福部1個月內提新版本

24億偏鄉計畫排除「波波牙醫」 衛福部1個月內提新版本

「波波醫師」爭議不斷,衛福部推動的「優化偏鄉醫療精進計畫第二期」,遭批為波波牙醫開後門,行政院長卓榮泰今(5日)在院會中指出,優化偏鄉醫療精進計畫第二期在參照社會各界的意見後,原計劃停止適用。衛福部部長邱泰源表示,重新修訂計畫內容會拿掉有關外國學歷實習生的部分。

2024年12月05日 16:46

吃對魚才能增肌減脂 醫曝「2種魚竟讓體脂上升」

吃對魚才能增肌減脂 醫曝「2種魚竟讓體脂上升」

想要增肌減脂,多多攝取優質蛋白質如魚肉是不錯的選擇,但可要挑對魚種,醫師透露曾有患者大啖鮭魚、秋刀魚,結果不瘦反胖。而減重專家則推薦台灣鯛(吳郭魚),不僅便宜又富含蛋白質。

2024年12月05日 16:29

醫曝「囤積症」觸發關鍵 推「3箱法則」整理東西

醫曝「囤積症」觸發關鍵 推「3箱法則」整理東西

不少人家中堆積著「以後可能用得到」的物品或是衣櫃裡總是有一疊疊塵封已久不會再穿的衣服。醫師指出,這些囤積現象看似常見,但如果情況逐漸加重到影響到日常生活,這可能就是患上「囤積症」的警訊,從心理層面來看,「重大的失落經驗」常是觸發的關鍵,如失去至親、創傷經驗,甚至是在長者身上,可能是認知功能退化的表現。

2024年12月05日 15:59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