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翰律師感冒演變重症不治 醫師呼籲病友注重基本運動能力



圖、文/NOW健康 陳如頤

民進黨15日表示,不分區立委被提名人、身障律師陳俊翰,疑似因感冒引起併發症,不幸於2月11日逝世,享年40歲。消息傳出,引起各界震驚,事實上,上個月底,陳俊翰律師才出席SMA罕病活動,為SMA罕病病友爭取醫療權益,沒想到不到半個月,竟與世長辭。

陳俊翰律師在1歲時被確診出「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 SMA)」,這是一種因運動神經元退化,導致肌肉無力及萎縮的體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然而,為何一場感冒竟會帶走他的生命?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周邊神經科醫師蕭丞宗表示,SMA是一種運動功能退化的疾病,陳俊翰律師是早發型的病人,他的病程已經很久了,從媒體報導得知,他從10多歲就開始使用呼吸器,可見他的運動能力已經減退到一個程度,以致於肺部,以及心肺功能也會變得比較差,久臥之後,肺部的擴張功能比較差,當肺部吸入與排出空氣的能力受損時,就會導致肺部積痰,再加上運動功能的退化,連帶影響排痰能力變弱,或許因此感染肺炎的症狀會比一般人來得更加嚴重。

那麼是不是SMA病友感冒都會面臨生命的危險?蕭丞宗醫師說明,這可能還是要回歸到患者本身的運動功能及心肺功能的狀況;一般人感冒,也可能會有嚴重的併發症;只是SMA的病人,可能因為呼吸的肌肉力量比較不足,導致感冒時的排痰能力下降,肺炎也就比較不容易好;也可能比較容易出現呼吸衰竭的情況。這也是為什麼「維持病人基本的運動能力」對SMA病友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事情,因為,如果運動能力一直減退,他可能最終因為一個小感冒而致命。

陳俊翰律師生前曾為SMA罕病發聲,呼籲政府開放SMA病友用藥全健保給付,是因為他本身深刻體會用藥對於病人的重要性。蕭丞宗醫師進一步解釋,SMA主要是因為缺乏SMN的蛋白質,在治療上,近年隨著藥物的研發出現突破性的進展,起初以發病的幼童為主要對象,後來也用於成人的治療,發現成人在接受治療之後,至少有一半的病人可以看到很顯著的進步,幾乎接受治療的病人都可以維持原本功能,不會在短期時間出現大幅度的退化的情況。雖然無論是哪種類別的SMA,都會隨著年紀愈來愈退化,但研究也發現,愈早接受治療的病人,對於運動功能的維持或是改善,都會有好的預後表現。

而在藥物的治療方面,比較常見的有背針和口服藥,對病人來說,背針或口服藥沒有年齡上的限制,也沒有嚴重程度的使用限制。目前國外許多國家是沒有條件限制的全給付,不過在台灣,健保給付的條件則限制RULM(上肢運動功能)需大於等於15分,且3歲前發病確診的患者,因而使得一部分的病人未能獲得健保給付而喪失治療的機會。

蕭丞宗醫師以世界各國的現況分析,從國外一些案例可以看到,運動功能的改善並非用藥的前提,因為運動功能退化到一定的程度,其實是很難採用現有的量表來評估,然而國外的SMA病人在治療之後,可以觀察到產生肺炎的風險有很顯著的降低,甚至有些原本需要使用呼吸器或是氣切的病人,在接受治療之後,可以脫離呼吸器和氣切。因此,光是用運動功能來做為限制,對很多病人來講,可能會傷及他們的治療權益。

蕭丞宗醫師非常理解也相當認同陳俊翰律師所倡議的內容,他認為,只要有確定診斷,並符合藥物治療的適應症,其實都應該接受治療,這樣才能符合病人的最佳利益。

目前社會大眾對於SMA罕病的治療,印象最深的就是健保補助天價4900萬的基因治療針劑,但這對於現階段等待使用藥物的病友恐怕用不到;基因治療是1次性治療,這個藥物只能在2歲以下的幼童使用,因為隨著年紀的增長,藥物就不容易進入神經系統裡;台灣健保給付的條件則是6個月以內的寶寶,從新生兒篩檢發現並確診的個案還是較為零星,但這對於目前已經確診且等待藥物的絕大多數病友並不適用。

至於目前申請健保給付背針或口服藥物,在使用上可以交互選擇嗎?蕭丞宗醫師坦言,目前健保的規定是無法替換使用,這樣的限制也使得病人的選擇相對就變少了。而現階段接受健保給付的SMA病人已有100多位,然而尚在等待的病人還有近300人。

蕭丞宗醫師認為,針對SMA的治療,應該是符合適應症,愈早接受治療,對於患者運動功能的進步或是運動功能的穩定,會有比較顯著且正面的影響,讓病友有機會接受治療,才得以維持甚至是改善運動功能,同時避免嚴重併發症的發生,這對病友生活品質的改善,或是整體的預後,都會有正向的幫助。

更多NOW健康報導
▸睡眠呼吸中止恐缺氧加重高血壓 上呼吸道重建找回健康
▸眼周變化透露歲月痕跡 消除眼袋有助淚溝及黑眼圈改善

關鍵字: NOW健康 陳俊翰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率萬芳醫院深耕「在家住院」有成 劉燦宏拋「醫療人力荒」解方

率萬芳醫院深耕「在家住院」有成 劉燦宏拋「醫療人力荒」解方

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住院不易、照護人力吃緊成為醫療難題。對此,萬芳醫院院長劉燦宏指出,該院引領推動「急性在宅醫療」(HaH),病人可在家完成住院療程,至今已成功執行逾110例,在全台名列前茅;面對快速老化趨勢,國內應儘速研議擴大HaH適用範圍,方可打造永續的高齡照護體系。

2025年07月27日 09:23

從不罵人的暖男院長 劉燦宏談行醫初心:希望媽媽好起來

從不罵人的暖男院長 劉燦宏談行醫初心:希望媽媽好起來

從沒罵過人的暖男劉燦宏,行醫初心來自與母親的深情陪伴。他表示,兒時看媽媽因病坐上輪椅,國中便立志當醫師,希望能親手讓媽媽康復,雖然後來知道母親的病無法治癒,仍選擇投入復健醫學領域,盼用專業幫助更多像媽媽一樣行動不便的病人,盡量讓他們能站起來,可以更踏實過日子。

2025年07月27日 09:24

「三班護病比」今年入法?邱泰源:先獎勵會水到渠成

「三班護病比」今年入法?邱泰源:先獎勵會水到渠成

雙和醫院「急診護病比事件」引發關注,衛福部部長邱泰源今受訪時直言,急診本身沒有護病比,不過雙和確實當地急診重鎮,負擔幫忙比較多,他們院內三班護病比預計在8月可以達到獎勵標準。另外,有關三班護病比今年是否有機會入法?他則表示,還是先獎勵,如果醫院都可以達到,法制化自然會水到渠成。

2025年08月17日 16:24

馬鈴薯害糖尿病? 研究曝:每周吃3份薯條「風險暴增20%」

馬鈴薯害糖尿病? 研究曝:每周吃3份薯條「風險暴增20%」

最新醫學研究揭露,每周食用薯條3次將使第2型糖尿病風險暴增20%,但同樣份量的馬鈴薯以水煮、烘烤或做成馬鈴薯泥等方式,卻不會造成顯著健康威脅。這項研究由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與劍橋大學研究團隊共同進行,已於8月6日刊登於《英國醫學期刊》。

2025年08月17日 16:01

屢被點名下台「遭指當部長為名利」 邱泰源:我從不care

屢被點名下台「遭指當部長為名利」 邱泰源:我從不care

衛福部長邱泰源屢遭點名下台,他昨日出席活動時大吐苦水,直言自己「名利都沒有,做越多罵越多」。對此,他今日受訪時回應「昨天的活動場合都是自己人,是開玩笑講的,做行政工作一定會受到指教,有義務虛心承擔。」另外,被問及「壓力大不大?被名嘴周玉蔻點名為個人名利?」他則直言「我從來不care這部分,謝謝指教。」

2025年08月17日 15:26

產後別急瘦!醫教你「減重3階段」把握6個月黃金期

產後別急瘦!醫教你「減重3階段」把握6個月黃金期

不少產後婦女在坐完月子後,就急著瘦身,但中醫師提醒,產後不能過度激烈減重,以免導致因懷孕所耗損的氣血回復不足,造成其餘產後不適,產後減重要好好把握產後6個月的黃金期,建議分成「3大階段」,最後一個階段才是開始調整飲食和加入運動。

2025年08月17日 15:06

從小診所到醫學中心!花蓮慈院39年一步一腳印 守護愛的初心

從小診所到醫學中心!花蓮慈院39年一步一腳印 守護愛的初心

今年8月17日是花蓮慈濟醫院39歲的生日,不只是台灣東部唯一處理急、重、難症的醫學中心,更結合花東地區醫療院所翻轉偏鄉醫療,攜手守護鄉親的健康,提升平均餘命;因為全院同仁的努力,不斷提升醫療品質、培育人才承先啟後,醫療成就推向全台並連結國際,以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的初心,向醫療40年邁進。

2025年08月17日 13:55

23歲男「皮膚差」確診糖尿病!醫見2致命習慣搖頭:一堆人中

23歲男「皮膚差」確診糖尿病!醫見2致命習慣搖頭:一堆人中

糖尿病是國人位居十大死因之ㄧ,每年近萬人因糖尿病死亡。日前基隆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即分享案例,一名準備研究所考試的年輕男子因不良生活習慣,年僅23歲就罹患糖尿病,並伴隨中度脂肪肝。

2025年08月17日 11:52

8成賭徒用手機下注!醫揭「嗜賭症」高風險群

8成賭徒用手機下注!醫揭「嗜賭症」高風險群

「賭害」問題正隨著網路快速擴散,多國社區調查發現,每100名成年人中約有1~3人符合嗜賭症或高風險賭博標準。而根據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博弈門診統計,求診者大多為男性,8成以上主要透過手機或電腦下注,平均年齡35歲,顯示年輕男性是最大風險族群。

2025年08月17日 10:00

夏季水果消暑「2情況不宜」 中醫曝吃錯慘況

夏季水果消暑「2情況不宜」 中醫曝吃錯慘況

炎炎夏日吃水果清涼消暑,中醫師提醒,台灣水果甜度高,盡量不要空腹食用,避免血糖劇烈上升,另因夏天水果大多具寒涼性,建議不要太晚食用,以免造成腸胃道的不適。特別解析常見西瓜、鳳梨、芒果特性,提醒部分民眾要慎用,避免有傷胃或引起過敏的可能。

2025年08月16日 21:36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