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有白點 奶垢?珍珠瘤?鵝口瘡?

▲口腔有白點,奶垢?珍珠瘤?鵝口瘡?(圖/pixabay.com)

▲口腔有白點,奶垢?珍珠瘤?鵝口瘡?(圖/pixabay.com)

作者:歐俊彥 醫師

嘴巴有白點,是長牙齒了、還是鵝口瘡?


父母親帶著初生之犢的寶寶來門診,因為天天餵奶關係,所以會注意到寶寶嘴巴裡的狀況,所以父母常常會問我「幫寶寶清理嘴巴時,發現嘴巴裡有白點,是不是長牙齒了?」、「已經很認真清理了,怎麼還是會出現一顆顆的白點、是鵝口瘡嗎?」

珍珠瘤在牙齦、上顎,鵝口瘡出現整個嘴巴


這時,我會檢查寶寶的嘴巴,看看父母親所說的白點位在寶寶嘴巴裡的哪個地方、有多少個白點。若是父母所說的白點出現在寶寶的牙齦上、或是出現在嘴巴上顎,只有一兩顆,沒有透明樣,我會告訴父母親「這不是長牙啦,這是所謂的『珍珠瘤』啊!」



若是父母說的白點已經密密麻麻的出現在整個口腔、上顎,白點散亂成一片片的形狀,我會告訴父母「這不是奶垢喔,你看,我用壓舌板剝開白點時、會流血,這是所謂的『鵝口瘡』!」



不管是父母親聽到我說「珍珠瘤、鵝口瘡」後,總是會露出擔憂的表情繼續問「『珍珠瘤?』,是長不好的東西嗎?會不會消失?」、「『鵝口瘡?』,可是已經很認真清理嘴巴了啊?」

珍珠瘤是良性的口腔鈣化點

在出生不久寶寶的牙齦上,會發現一兩顆小小粒白白圓圓的小白點,或是在上顎上發現一顆白點,父母心會以為嬰幼兒開始長牙。這不是牙齒,而是正常良性的口腔鈣化點。



醫學稱為Epstein’s Pearls或是Bohn's Nodules,這屬於一種囊腫,是胚胎發育時期下顎骨和上頜受發育遺留的皮囊腫大,裡面出現鈣化。所以有時候會告訴父母「是因為牙齦某處在胚胎時期角質鈣化而出現小白點」。

80%以上的寶寶都會出現珍珠瘤

幾乎80%以上的新生兒都會出現珍珠瘤,只是有些寶寶只有一兩顆、長在牙齦或是上顎上,但是有些則是會發現長了許多顆,密佈在牙齦上顎上,有時候會以為是鵝口瘡。



珍珠瘤會在出生後幾個月自然消失,珍珠瘤是良性的腫瘤,不需治療。長輩會說這是牙齦發炎,其實珍珠瘤並不會疼痛,也不會造成嬰兒的不適,也不會造成嬰幼食慾不振,所以不需刻意挑除、治療或以鹽水刷洗牙齦。

奶垢和鵝口瘡會整個口腔白成一片

除了上顎、牙齦外,若是寶寶嘴巴裏出現像奶塊白色片狀物一樣,黏附於口腔黏膜或舌頭上,而且白點不是像是球狀體一顆一顆的、而是呈現不規則形狀,這時候就要懷疑是奶垢或是鵝口瘡。



這時候只要用乾淨的食指去清理寶寶的嘴巴,如果能用沾水的紗布或食指輕輕刮掉的就是奶垢,只要一下子就可以清理乾淨。



若是口腔兩側黏膜或舌頭上出現狀似奶塊的白色乳狀物沒辦法伸手清潔,或是勉強剝下時,粘膜會出血,那就是念珠菌感染的鵝口瘡。

念珠菌存在人體、免疫力降低時出現

鵝口瘡就是台語所說的「北勾」,是由黴菌引起,而念珠菌是一種常見的黴菌,最常造成人體感染的是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約佔全部感染的百分之九十。



白色念珠菌從寶寶出生後就存在人體的表面皮膚、腸道、以及口腔內,正常情況下,其存在的量不多,新生兒本身的免疫力可以與白色念珠菌保持平衡。



但是當新生兒的抵抗力降低,或是念珠菌的數量增加太多時,口腔裡的白色念珠菌就會成為致病菌,造成鵝口瘡。屁股皮膚的白色念珠菌就會變成常見的尿布疹。

什麼樣的寶寶容易得鵝口瘡

鵝口瘡常發生在口腔不清潔、營養不良的寶寶。例如寶寶吃的奶嘴或是奶瓶消毒不良,口慾時期的寶寶喜歡把手放在嘴巴裡、咬玩具,導致黴菌進入口腔、念珠菌數量變多而引起感染。



當母乳親餵時,媽媽的乳頭不乾淨,乳房皮膚上的念珠菌也容易經由寶寶吸允時進入嘴巴造成感染。

或是抵抗力尚未發育完全的早產兒、年紀較小的新生兒,因為免疫力還沒有成熟,即使只是口腔裡面微量的念珠菌、都可能造成寶寶感染。



若是寶寶生病,常常使用抗生素,會造成寶寶身體裡面正常的細菌被殺死,也容易讓念珠菌的數目大增,造成寶寶口腔鵝產生口瘡。

食慾會受影響、也容易併發尿布疹

口腔膜內白色的塊狀物,用手指觸摸時刮不掉,強行刮掉會流血、會痛,所以新生兒的食慾會因此受到影響。



免疫力低下時,也會合併皮膚的念珠菌感染,特別是肛門四週的黴菌感染,也就是所謂的尿布疹。

持續抗黴菌藥物Mycostatin至少五天

若是醫師說「寶寶得到鵝口瘡了!」,除了要繼續用紗布或是食指幫寶寶清理口腔外,也要用抗黴菌藥物Mycostatin (Nystatin)直接塗抹在寶寶整個口腔四周。



即使沒有感染口腔部位,也要用藥物輕輕塗抹過,一定要持續治療至少5天,不可以因為塗抹了一兩天後有改善就停止塗藥,容易造成鵝口瘡復發。

改善造成鵝口瘡原因就能痊癒

健康的寶寶會得到鵝口瘡,通常是因為短暫性的免疫失調,或是喝奶時因為媽媽乳頭不乾淨、奶嘴受到污染,或是口慾期常常吸自己的手指造成珠菌感染,所以大部份都能自行痊癒。

但若是有些寶寶是存在其它誘發因素,例如生病期間使用抗生素,就必須把這些誘發因素去除才會改善。

同場加映:
新生兒照顧懶人包:飲食篇

原文出處

搜尋附近的診所:兒科

加入照護線上粉絲團,健康不漏接!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郭漢崇化解「排尿障礙」獲國際肯定 「陳偉殷受傷」啟發創新療法

郭漢崇化解「排尿障礙」獲國際肯定 「陳偉殷受傷」啟發創新療法

美國史丹佛大學日前公布「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台灣知名泌尿科專家、花蓮慈濟醫院泌尿部主任郭漢崇再次入選。對此,他坦言原本不知有此榜單,並未在意,但後來發現在國內醫師中,他有多年名列前20傑,對於默默耕耘台灣後山已久的他來說,這才感受到珍貴肯定。

2025年10月18日 09:23

從帶領醫學生罷工到堅守花蓮 李明哲用「熱血」打造全新雙和醫院

從帶領醫學生罷工到堅守花蓮 李明哲用「熱血」打造全新雙和醫院

雙和醫院在去年通過醫院評鑑,成為台灣最「年輕」醫學中心,而國內知名器官移植專家、一般外科醫師李明哲,也在同年接任院長,如何帶領醫院呈現不同風貌,各界都矚目。他表示,他性子較急,該做的事都想趕快做好,將敦促醫療團隊保有「助人」的心,也希望自已的熱血能感染同仁,一起讓醫界更好。

2025年10月06日 09:23

「知名壽喜燒」6人通報疑食物中毒 衛生局勒令停業

「知名壽喜燒」6人通報疑食物中毒 衛生局勒令停業

有民眾到新光三越南西店「牛喜壽喜燒」用餐,出現腹瀉、發高燒和嘔吐症狀緊急送急診。台北市衛生局晚間表示,截至10月23日,就醫通報人數累計6位,符合停業標準,衛生局隨即令該餐廳暫停作業。至於抽驗食材及環境檢體結果,預計於1至2週出爐後,屆時將綜合研判是否為確定食品中毒事件。

2025年10月23日 20:37

衛福部查閃兵先揪「複檢高血壓異常」 若醫師勾結造假恐撤照

衛福部查閃兵先揪「複檢高血壓異常」 若醫師勾結造假恐撤照

藝人閃兵案延燒,衛福部已發文請台北市衛生局調查負責複檢的台大、北榮和三軍總醫院。衛福部醫事司司長劉越萍今(23)日直言,大型醫學中心體檢經手人員眾多,要造假「從頭到尾都覺得好怪」,但會透過本次案件來系統性回溯兵役複檢資料,先從「高血壓異常個案」釐清開診斷書醫師與醫院管理是否有疑問,若真有醫師勾結造假,最嚴重恐撤照。

2025年10月23日 20:32

加熱菸展示大轉彎!先前稱禁實體、照片 國健署改口「可展示圖片」 

加熱菸展示大轉彎!先前稱禁實體、照片 國健署改口「可展示圖片」 

加熱菸上市後,首家業者因外包裝未標示尼古丁秒遭下架,但第二家業者上市後,被民眾發現超商菸架上「有組合元件(載具、加熱器)圖片展示」。國健署署長沈靜芬先前受訪時表示,加熱器等組合元件依法不得展示,「實體和照片都不能擺出來」。但國健署今接獲反應後竟改口表示,「已在10/16函釋,可以在販賣菸品場所展示。」

2025年10月23日 19:49

追查非洲豬瘟肉品流向 食藥署長喊話:全民一起當食安超人

追查非洲豬瘟肉品流向 食藥署長喊話:全民一起當食安超人

台中傳出全台首例非洲豬瘟疫情,引發全國關注。食藥署今表示,會持續督導地方政府衛生局執行市售豬肉類產品來源稽查,並針對販售東南亞、中國場域加強稽查。署長姜至剛更喊話,盼全民一起當食安超人,共同守護國人健康。

2025年10月23日 18:26

花蓮善款已12.9億 賑災基金會:已發8億出去

花蓮善款已12.9億 賑災基金會:已發8億出去

賑災基金會今公布「0923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災害專案募款」最新統計數字,統計至22日止,已經募得款項新台幣12.9億餘元,而善款已撥付8.29億,全數用於第一階段緊急慰助及家園支持。

2025年10月23日 18:04

秋冬感冒季來襲!每天「多睡1小時」感冒機率減半

秋冬感冒季來襲!每天「多睡1小時」感冒機率減半

每到秋冬,天氣一冷,病毒也開始活躍,感冒和流感不僅傳染快,嚴重起來的風險也更高,很多人以為只要多吃維他命、多喝雞湯就能避免生病,但營養師郭曉晶提醒,其實真正能保護免疫力的「秘密武器」是睡得好,每天多睡一小時,就能大幅降低感冒風險。

2025年10月23日 18:03

減脂期也能逛夜市?營養師揭密:炸物不是完全禁區

減脂期也能逛夜市?營養師揭密:炸物不是完全禁區

夜市是許多台灣人共同的味覺記憶,炸雞排、滷味、珍奶香氣撲鼻,讓人一走進去就難以招架。不過,營養師珊珊提醒,這些高油、高糖的料理若吃太多,不僅容易讓熱量超標,也會增加身體負擔,她整理出減脂期專屬的「夜市點餐攻略」,教大家如何聰明選擇,吃得開心又不爆卡。

2025年10月23日 16:10

限制誘發動作療法訓練 南投醫院助中風者提升手部功能

限制誘發動作療法訓練 南投醫院助中風者提升手部功能

中風是台灣主要的致殘原因之一,許多患者因偏癱導致手部動作受限,影響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與生活品質;為提升中風後的復健成效,衛福部南投醫院復健科積極推廣「限制誘發動作療法」,協助患者有效改善手部功能、重拾自信與獨立生活。

2025年10月23日 15:57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