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有白點 奶垢?珍珠瘤?鵝口瘡?

▲口腔有白點,奶垢?珍珠瘤?鵝口瘡?(圖/pixabay.com)

▲口腔有白點,奶垢?珍珠瘤?鵝口瘡?(圖/pixabay.com)

作者:歐俊彥 醫師

嘴巴有白點,是長牙齒了、還是鵝口瘡?


父母親帶著初生之犢的寶寶來門診,因為天天餵奶關係,所以會注意到寶寶嘴巴裡的狀況,所以父母常常會問我「幫寶寶清理嘴巴時,發現嘴巴裡有白點,是不是長牙齒了?」、「已經很認真清理了,怎麼還是會出現一顆顆的白點、是鵝口瘡嗎?」

珍珠瘤在牙齦、上顎,鵝口瘡出現整個嘴巴


這時,我會檢查寶寶的嘴巴,看看父母親所說的白點位在寶寶嘴巴裡的哪個地方、有多少個白點。若是父母所說的白點出現在寶寶的牙齦上、或是出現在嘴巴上顎,只有一兩顆,沒有透明樣,我會告訴父母親「這不是長牙啦,這是所謂的『珍珠瘤』啊!」



若是父母說的白點已經密密麻麻的出現在整個口腔、上顎,白點散亂成一片片的形狀,我會告訴父母「這不是奶垢喔,你看,我用壓舌板剝開白點時、會流血,這是所謂的『鵝口瘡』!」



不管是父母親聽到我說「珍珠瘤、鵝口瘡」後,總是會露出擔憂的表情繼續問「『珍珠瘤?』,是長不好的東西嗎?會不會消失?」、「『鵝口瘡?』,可是已經很認真清理嘴巴了啊?」

珍珠瘤是良性的口腔鈣化點

在出生不久寶寶的牙齦上,會發現一兩顆小小粒白白圓圓的小白點,或是在上顎上發現一顆白點,父母心會以為嬰幼兒開始長牙。這不是牙齒,而是正常良性的口腔鈣化點。



醫學稱為Epstein’s Pearls或是Bohn's Nodules,這屬於一種囊腫,是胚胎發育時期下顎骨和上頜受發育遺留的皮囊腫大,裡面出現鈣化。所以有時候會告訴父母「是因為牙齦某處在胚胎時期角質鈣化而出現小白點」。

80%以上的寶寶都會出現珍珠瘤

幾乎80%以上的新生兒都會出現珍珠瘤,只是有些寶寶只有一兩顆、長在牙齦或是上顎上,但是有些則是會發現長了許多顆,密佈在牙齦上顎上,有時候會以為是鵝口瘡。



珍珠瘤會在出生後幾個月自然消失,珍珠瘤是良性的腫瘤,不需治療。長輩會說這是牙齦發炎,其實珍珠瘤並不會疼痛,也不會造成嬰兒的不適,也不會造成嬰幼食慾不振,所以不需刻意挑除、治療或以鹽水刷洗牙齦。

奶垢和鵝口瘡會整個口腔白成一片

除了上顎、牙齦外,若是寶寶嘴巴裏出現像奶塊白色片狀物一樣,黏附於口腔黏膜或舌頭上,而且白點不是像是球狀體一顆一顆的、而是呈現不規則形狀,這時候就要懷疑是奶垢或是鵝口瘡。



這時候只要用乾淨的食指去清理寶寶的嘴巴,如果能用沾水的紗布或食指輕輕刮掉的就是奶垢,只要一下子就可以清理乾淨。



若是口腔兩側黏膜或舌頭上出現狀似奶塊的白色乳狀物沒辦法伸手清潔,或是勉強剝下時,粘膜會出血,那就是念珠菌感染的鵝口瘡。

念珠菌存在人體、免疫力降低時出現

鵝口瘡就是台語所說的「北勾」,是由黴菌引起,而念珠菌是一種常見的黴菌,最常造成人體感染的是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約佔全部感染的百分之九十。



白色念珠菌從寶寶出生後就存在人體的表面皮膚、腸道、以及口腔內,正常情況下,其存在的量不多,新生兒本身的免疫力可以與白色念珠菌保持平衡。



但是當新生兒的抵抗力降低,或是念珠菌的數量增加太多時,口腔裡的白色念珠菌就會成為致病菌,造成鵝口瘡。屁股皮膚的白色念珠菌就會變成常見的尿布疹。

什麼樣的寶寶容易得鵝口瘡

鵝口瘡常發生在口腔不清潔、營養不良的寶寶。例如寶寶吃的奶嘴或是奶瓶消毒不良,口慾時期的寶寶喜歡把手放在嘴巴裡、咬玩具,導致黴菌進入口腔、念珠菌數量變多而引起感染。



當母乳親餵時,媽媽的乳頭不乾淨,乳房皮膚上的念珠菌也容易經由寶寶吸允時進入嘴巴造成感染。

或是抵抗力尚未發育完全的早產兒、年紀較小的新生兒,因為免疫力還沒有成熟,即使只是口腔裡面微量的念珠菌、都可能造成寶寶感染。



若是寶寶生病,常常使用抗生素,會造成寶寶身體裡面正常的細菌被殺死,也容易讓念珠菌的數目大增,造成寶寶口腔鵝產生口瘡。

食慾會受影響、也容易併發尿布疹

口腔膜內白色的塊狀物,用手指觸摸時刮不掉,強行刮掉會流血、會痛,所以新生兒的食慾會因此受到影響。



免疫力低下時,也會合併皮膚的念珠菌感染,特別是肛門四週的黴菌感染,也就是所謂的尿布疹。

持續抗黴菌藥物Mycostatin至少五天

若是醫師說「寶寶得到鵝口瘡了!」,除了要繼續用紗布或是食指幫寶寶清理口腔外,也要用抗黴菌藥物Mycostatin (Nystatin)直接塗抹在寶寶整個口腔四周。



即使沒有感染口腔部位,也要用藥物輕輕塗抹過,一定要持續治療至少5天,不可以因為塗抹了一兩天後有改善就停止塗藥,容易造成鵝口瘡復發。

改善造成鵝口瘡原因就能痊癒

健康的寶寶會得到鵝口瘡,通常是因為短暫性的免疫失調,或是喝奶時因為媽媽乳頭不乾淨、奶嘴受到污染,或是口慾期常常吸自己的手指造成珠菌感染,所以大部份都能自行痊癒。

但若是有些寶寶是存在其它誘發因素,例如生病期間使用抗生素,就必須把這些誘發因素去除才會改善。

同場加映:
新生兒照顧懶人包:飲食篇

原文出處

搜尋附近的診所:兒科

加入照護線上粉絲團,健康不漏接!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連續6年進入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並蟬聯國內醫師排名首位,台北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說,自己始終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做研究,雖受國際肯定,也感受到「排山倒海」的壓力,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不同體系醫師投入高齡醫學,讓這領域真的蓬勃起來,更能因應台灣人口快速老化的腳步。

2025年11月22日 10:03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步槍擊傷造成腦部暴露 三總高難度3D 列印技術成功重建顱顏

步槍擊傷造成腦部暴露 三總高難度3D 列印技術成功重建顱顏

一名患者遭步槍擊傷,造成臉骨粉碎、呼吸道阻塞,甚至腦部暴露,被緊急送至三軍總醫院搶救,經醫療團隊啟動跨科協作,展開高難度顱顏重建治療,透過 3D 列印輔助導航等技術,成功助患者在重創後找回外觀及生活功能。

2025年11月26日 15:21

壯年台男成愛滋大宗!醫示警「年輕化趨勢」:別以為口交就沒事

壯年台男成愛滋大宗!醫示警「年輕化趨勢」:別以為口交就沒事

12月1日是世界愛滋日,台中光田綜合醫院感染科醫師羅仕傑指出,儘管台灣近年HIV通報數整體下降,但值得注意的是,新增感染者仍以「25至39歲本國籍男性」為最大宗,且臨床觀察有年輕化趨勢,顯示年輕族群的防治意識仍需加強。

2025年11月26日 14:40

蘇丹紅化粧品遭疑「有8個月空窗」 食藥署允諾2周內查清

蘇丹紅化粧品遭疑「有8個月空窗」 食藥署允諾2周內查清

國內首度在化粧品當中檢出禁用色素蘇丹紅,朝野立委接質疑相關管理措施,包含食藥署去年7月推出化粧品登錄制,源頭不管恐成破口,還有質疑蘇丹紅警訊年初就有,食藥署直到10月底接獲資訊,中間8個月空窗恐怕還有更多問題原料。食藥署強調會於兩週內要求化粧品業者完成登錄、也清查輸入業者在過去8個月輸入多少與問題原料相同的產品。

2025年11月26日 14:35

男染流感「只吃成藥」變重症插管 醫:要把握48小時黃金治療期

男染流感「只吃成藥」變重症插管 醫:要把握48小時黃金治療期

本周天冷降溫,疾管署預估流感疫情到12月下旬恐再攀升。醫師說,高風險族群若於初期只靠成藥,往往錯過感染後48小時黃金治療期,如今已有更便利的治療方式,包括口服、吸入與「單次療程」等,只要及早就醫,降低重症及併發症風險的選擇更多。

2025年11月26日 13:11

病友團體喊「變美不該是場冒險」 支持衛福部嚴管醫美

病友團體喊「變美不該是場冒險」 支持衛福部嚴管醫美

醫美意外事故頻傳,衛福部預告《特管辦法》修正草案嚴管醫美,引發醫界正反兩方論戰。病友團體今(26)日表態支持修法,強調缺乏足夠的管理機制,不僅影響診所或當事人,也對整個社會造成連動效應;適度的監管並非增加障礙,而是提供明確的標準,讓專業是保障,讓消費者能放心。

2025年11月26日 12:50

海外醫美爆買潮升溫 八億攜手美韓國際原廠揭露「台灣醫美真正優勢」

海外醫美爆買潮升溫 八億攜手美韓國際原廠揭露「台灣醫美真正優勢」

深根台灣醫美超過四十年的「八億實業股份有限公司」長年以臨床教育、醫療專業與國際合作為核心,與國際原廠Cynosure Lutronic合作已逾二十年,雙方在臨床培訓與治療流程上持續深度合作,攜手推動跨國臨床知識的交流與共享。

2025年11月26日 12:00

衛福部堅持醫美嚴管修法「溯及既往」 石崇良:愛美不該送命

衛福部堅持醫美嚴管修法「溯及既往」 石崇良:愛美不該送命

為加強管理醫美亂象,衛福部近日預告《特管辦法》修正草案,要求執行醫美須接受一般醫學訓練(PGY)、醫美診所接受評鑑等,相關規劃引發醫界內戰,醫師公會帶頭反彈,而醫院協會等醫療專業團體則力挺衛福部。衛福部今(26)日下午邀集40多個醫界團體討論,衛福部長石崇良今早表態堅持「溯及既往」是公益大於私益,「人不應該因愛美枉送生命」,既然發現缺漏就應該補起來。

2025年11月26日 10:14

男撿貓狗糞便施肥種菜 遭鉤蟲寄生竟引發中風

男撿貓狗糞便施肥種菜 遭鉤蟲寄生竟引發中風

一名58歲男性日前連續腹瀉5天,並感覺胸悶、全身無力,緊急就醫後,醫療團隊本認為是心肌炎,未料轉入加護病房僅1天,竟又發生腦中風,經抽絲剝繭,發現禍根竟是鉤蟲感染引發罕見的全身發炎反應,取出體內鉤蟲並用藥雖解除死亡警報,仍住院整整18天才返家,且出院時需協助才能行走。

2025年11月26日 10:03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