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熱敏感 滿臉通紅的酒糟性皮膚炎

▲灼熱敏感、滿臉通紅的酒糟性皮膚炎(圖/照護線上)

▲灼熱敏感、滿臉通紅的酒糟性皮膚炎(圖/照護線上)

作者:皮膚科 林旻憲 醫師

酒糟(又名:酒渣、玫瑰斑),在皮膚科醫師眼中是一個難纏的對手,臉部會不定時出現灼熱紅斑(潮紅)是酒糟性皮膚炎最大的特色,不禁會讓女性朋友懷疑自己是不是已經跨入更年期,男性朋友則屢屢被誤認是喝醉酒而百口莫辯。酒糟,一來並非更年期症狀,二來與喝酒無關,到底酒糟是何方神聖,竟然讓皮膚科醫師如此頭痛,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酒糟性皮膚炎的症狀極富特色,依照其外觀表徵以及發生部位的不同,粗略可分為四種型態:

酒糟性皮膚炎的各種型態

第一種型態,臉部會出現明顯的紅斑,並有肉眼可見的微血管擴張。這個階段可以是短暫但頻繁的潮紅,也可以是長時間持久不退的紅斑。皮膚出現敏感、刺痛、發癢及水腫也是常見的困擾。

第二種型態,臉部除了紅斑,還有紅色的丘疹與膿疱,看起來很像長了痘痘。

臉部除了紅斑,還有紅色的丘疹與膿疱

以上這兩種型態,也正是大多數酒糟病友的典型表現。

第三種型態,俗稱「酒糟鼻」,酒糟病友的鼻子會因為皮脂腺大量增生而明顯變大、凹凸不平。有時候不僅是鼻子,臉頰、額頭或下巴也可能因為酒糟而肥大,此型態好發於男性朋友。

酒糟鼻

第四種型態主要會造成眼睛不適。根據統計,皮膚酒糟的患者,有高達 50 % 的機會出現眼睛紅、腫、刺、癢、畏光、視力模糊、長針眼等症狀。這些眼睛不舒服的症狀可以單獨出現,也可以與前述三種酒糟皮膚型態攜手出擊。

為什麼我的臉會有酒糟?

目前醫界仍無法掌握酒糟性皮膚炎的真正病因,雖然不斷有新的醫學研究去探索其病因,發現酒糟似乎與體內的免疫系統失調、來自外在環境的刺激、皮膚表面的微生物、血管舒張收縮功能失調等等有關,不過各派理論眾說紛紜,直到今日並沒有一致的共識。

也正因為無法真正了解真正病因,酒糟性皮膚炎目前還是一個很難根治的皮膚病。

哪些情況會讓酒糟性皮膚炎惡化?

雖然酒糟性皮膚炎的病因不明,但是會讓酒糟的症狀火上加油、更為嚴重的情況倒是很明確,這些惡化因子包括有:

1. 燥熱環境

2. 太陽曝曬

3. 熱飲熱食

4. 辛辣食物

5. 酒精飲品

6. 激烈運動

7. 情緒波動

8. 血管擴張劑等特定藥物

如何治療酒糟性皮膚炎?

醫師手邊可以用來治療酒糟性皮膚炎的武器還不少,不過大家也別開心得太早,有許多的治療選項正也代表一個不樂見的事實:酒糟,並沒有一個保證見效並不再復發的治療方法。

不過醫師們可不會因此洩氣,酒糟的病友們也無須失望,因為隨著醫藥的進步,近年來陸續有新的治療藥物問世,多數的酒糟病友們都可以得到長期穩定的控制。

在不同階段、不同表徵的酒糟,治療方法也會有所不同,在此要鼓勵病友們與醫師做深入的討論,您就會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我將比較常使用的治療方法整理條列如下:

1. 針對臉部的潮紅,透過可以促使血管收縮的藥膏或口服藥、皮膚冰敷、或是利用空調將周遭環境降溫,可以暫時緩解皮膚潮紅。

2. 針對臉部明顯的微血管,可以嘗試使用雷射、或是脈衝光去除。

3. 針對臉部的丘疹或膿疱,可以使用的藥膏包括有抗生素藥膏、抗寄生蟲藥膏、杜鵑花酸藥膏。口服四環黴素藥物或是口服A酸也可以治療這個階段的丘疹膿疱。

4. 針對酒糟鼻,可以使用口服A酸抑制皮脂腺增生,或是透過雷射磨除肥大多餘的組織。

5. 針對眼睛的不適,可透過會診眼科醫師來評估及治療。

預防酒糟,跟治療一樣重要!

由於酒糟性皮膚炎不容易根治,所以學習如何降低酒糟的發作頻率也是很重要的課題,重點會放在如何預防上述的惡化因子上身。以下有五個建議提供給酒糟病友參考:

1. 防止臉部皮膚暴露在高熱的環境可以避免酒糟發作;反之一旦酒糟發作了,透過開啟冷氣或是冰敷皮膚等降溫手法,可以迅速緩解皮膚不適。

2. 如果在大太陽底下進行戶外活動,完整的防曬措施是預防酒糟發作的重點。

3. 臉部要使用溫和不刺激的清潔、保養、或遮瑕產品。

4. 凡是燙口的飲料或是食物,一律等到降溫後再入口。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及酒精飲料,酒糟患者都要忌口。

5. 保持心情淡定,避免情緒起伏。

治療酒糟,最大的陷阱在哪裡?

類固醇藥膏是酒糟病友可能面臨到的最大地雷。酒糟性皮膚炎在塗抹類固醇藥膏的當下或許可以暫時緩解皮膚紅腫不適,不過長時間使用類固醇藥膏之後,反而會讓酒糟的皮膚症狀更為嚴重,驟然停用甚至會導致症狀反彈惡化的副作用。因此在沒有充足的理由或十足的把握下,請盡量不要在酒糟皮膚上面使用類固醇藥膏。

最後誠心的建議,如果您的臉部出現敏感性紅斑,請您先不要急著自行購買藥膏塗抹,在醫師仔細評估並確定病因之後再對症下藥,才是確保皮膚健康美麗的不二法則,酒糟性皮膚炎也不例外喔。

同場加映:這三個部位長皮蛇,當心嚴重併發症!

搜尋附近的診所:皮膚科

加入照護線上LINE好友,健康不漏接!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救回險遭放棄的胎兒超過300個 陳持平無悔的「辛德勒」之路

救回險遭放棄的胎兒超過300個 陳持平無悔的「辛德勒」之路

他是醫界的「辛德勒」,多年來承擔壓力與風險,救回許多原本要被放棄的健康胎兒。馬偕醫院婦產科教授陳持平於日前入選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並名列台灣醫師前20傑。他說,感謝國際鼓勵,但他更珍視生命的重量,每次抱著那些「死裡逃生」的孩子,心中那股幸福感,相較學術肯定尤為可貴。

2025年10月24日 09:23

從《天堂》追到AI世代  柯志鴻鑽研「成癮」20年領先國際

從《天堂》追到AI世代  柯志鴻鑽研「成癮」20年領先國際

電腦、網路遊戲與現代生活緊密相連,高雄小港醫院精神科主任柯志鴻建立網路成癮診斷準則,與相關腦影像學研究,締造AI時代先聲,並入選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排名台灣醫師前20傑。他說,此來自國際的肯定,反映在科技演變下,成癮研究已跨越醫學,成為理解人類數位行為的重要窗口。

2025年10月25日 09:23

男子大腳趾紅腫劇痛以為扭傷 竟是「痛風性關節炎」上身

男子大腳趾紅腫劇痛以為扭傷 竟是「痛風性關節炎」上身

一名40多歲男性夜裡突然大腳趾紅腫劇痛、無法行走,起初以為只是扭傷,但因疼痛加劇,最後診斷為「痛風性關節炎」。醫師指出,痛風不只是「關節痛」,高尿酸更與心臟病、腎臟病相關,必須積極控制;不過常見降尿酸藥物在亞洲人身上可能引起嚴重藥物過敏,為了降低危險,健保給付相關基因檢測,確保用藥安全。

2025年10月26日 20:30

男業務突抽搐倒地驚見腦部3.1公分腫瘤 竟是肺腺癌腦轉移

男業務突抽搐倒地驚見腦部3.1公分腫瘤 竟是肺腺癌腦轉移

今年41歲的許先生,從事文具業務,某日清晨突然出現右側肢體無力與抽搐,倒地不起,被家人緊急送至急診,經電腦斷層及核磁共振檢查,醫師發現腦部有個約3.1公分大的腫瘤,進一步追蹤又在右下肺發現4公分腫塊,確診為肺腺癌合併腦轉移。醫師提醒,肺腺癌初期幾乎沒有症狀,等出現頭暈、咳嗽或神經異常時,往往已屬晚期,提醒民眾別等到不舒服才篩檢。

2025年10月26日 18:47

空腹喝豆漿浪費蛋白質?營養師:「這步驟」才是關鍵

空腹喝豆漿浪費蛋白質?營養師:「這步驟」才是關鍵

如果想補充蛋白質,豆漿是個好選擇,但網路卻傳出空腹別喝豆漿,這樣會浪費蛋白質的說法。對此,營養師吳映蓉闢謠指出,科學證據是,即使空腹喝豆漿,人體依舊能吸收裡面的蛋白質,唯一要注意的是,豆漿一定要喝煮沸的,且煮沸時間要超過5分鐘,才能破壞皂素,喝了之後才不會感到噁心或脹氣。

2025年10月26日 17:37

台大兒科徵14人遭疑「醫師跑光」 院長親解:為建兒童醫療網擴招

台大兒科徵14人遭疑「醫師跑光」 院長親解:為建兒童醫療網擴招

醫師蘇一峰發文透露台大兒科一口氣要徵14個主治醫師,恐因工作太壓榨,大家受不了全都跑光光,直言「兒科大崩壞」。台大兒童醫院院長李旺祚今(26)日親上火線解釋,這波徵才一方面是為了建立台灣兒童醫療網,增加招募的專案型主治醫師。

2025年10月26日 16:14

台大徵值班兒科醫「時薪900」引熱議 院方揭實情:底薪另計

台大徵值班兒科醫「時薪900」引熱議 院方揭實情:底薪另計

少子化衝擊之下,兒科醫師人力缺乏情況持續惡化,昨日社群平台上出現「台大兒童醫院徵小兒加護病房(PICU)主治醫師」徵人文章,引發網友熱議「兒科醫師時薪僅900元」、「比家教還低」,感慨兒科專業未獲尊重。台大院方今(26)日回應,900元並非時薪僅是值班費,另有底薪;而健保制度下醫院利潤有限,薪資調幅受限,但選擇個人長期耕耘發展的專長與工作地點,絕非薪資數字一個因素而已。

2025年10月26日 12:02

雞蛋易受微生物汙染「4情況別吃」 專家曝保存秘訣:別放冰箱門

雞蛋易受微生物汙染「4情況別吃」 專家曝保存秘訣:別放冰箱門

雞蛋很容易受微生物汙染,常見的病原菌包括金黃葡萄球菌、大腸桿菌、沙門氏桿菌等。對於健康民眾來說, 誤食被微生物汙染的蛋品後,症狀通常較輕微;但免疫力不好的敏感族群,如長者、幼兒、懷孕婦女,或糖尿病、肝硬化等疾病患者,誤食除了會發生嚴重的急性腸胃炎,也可能會出現敗血症、器官衰竭等症狀, 可能危及生命。

2025年10月26日 09:28

快避開! 醫揭「6種生活常見致癌物」

快避開! 醫揭「6種生活常見致癌物」

家醫科醫師李思賢表示,生活中無形存在著很多健康威脅,有些是確定的致癌物,有些是不確定的,他簡單整理6種生活中常見的確定致癌物,包括「黃麴毒素、苯、甲醛、多環芳香烴、乙醛、丙烯醯胺」,應該盡可能避開。

2025年10月26日 08:30

老爺爺每天喝「蔬菜湯」血糖竟狂飆!營養師驚喊:它不是蔬菜

老爺爺每天喝「蔬菜湯」血糖竟狂飆!營養師驚喊:它不是蔬菜

萬聖節將近,街頭出現各種可愛的南瓜造型,但營養師高敏敏提醒,別被外型騙了,「南瓜其實是澱粉,不是蔬菜!」她在門診中曾遇過一名長輩,天天喝自製「蔬菜湯」,卻發現血糖節節上升,追問之下才知道,那鍋湯是用整顆南瓜下去熬的。

2025年10月25日 19:26

留言版